第六章观察法教材
例2:为了在研究中对行为进行量化,研究者有时 要对行为和事件评定等级。
用于测量父母对幼儿的温暖和喜 爱的等级量表的例子
量表 值
描述
1
缺乏温暖、喜爱和愉快。先前占主导的是过度的敌对、冷漠、疏远
和孤立的孩子。关系处于攻击水平。
2
3
相互交流中偶尔有温暖和愉快。父母对孩子几乎没有表现出自豪感,
即使有,也是与孩子的出个和异乎寻常的行为有关。父母的相关举
练习:
假设你想做一个自然观察研究,研究正常人对那些 有明显身体残疾者的反应。
(二)行为的定量测量
一览表(Checklist)常用来记录称名量表测 量。
使用等距量表进行记录:
例1:使用等距量表测量男女大学本科生对女性形 体线条画的反应(Tassinary & Hansen, 1998)。
“观察的问题”是研究者在确定了“研究的问题” 之后决定选择使用观察的方法,根据观察的需要而 设计的、需要通过观察活动来回答的问题。
提出“观察的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回答“研究 的问题”,前者是完成后者之使命的一个工具。
2、制定观察计划
一般来说,观察计划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观察的内容、对象、范围 地点 观察的时刻、时间长度、次数 方式、手段 效度 伦理道德问题
通过选择不同的时间间隔来寻找代表性样本。
方法:
系统时间抽样 随机时间抽样
思考:如何使用时间抽样来观察儿童的课堂行 为?
(一)时间抽样与事件抽样
当感兴趣的时间发生频率较低时,还能够使用 时间抽样吗?
事件抽样:观察者记录符合预先定义的每个事 件。
例:儿童对学校特殊时间的反应
例如,某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的专注情形:
1
2
3
几乎全 神贯注
经常注意,但 有时心不在焉
注意力几乎 无法集中
问题:
等级量表能够代表测量的等距量表吗?
(二)行为的定量测量
在观察中使用比率测量。
时间单位 例:不同种族的个体在交谈时目光接触的差 异。
频数
(二)行为的定量测量
电子记录和追踪 经历取样法(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 互联网日记法
等距或比率测量
相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数
五、观察的实施
(一)观察前的准备工作 (二)进行观察 (三)观察的记录方式 (四)观察者的反思
(一)观察前的准备工作
1、确定观察的问题 观察的问题是一个次级问题,与研究的问题是
不一样的 。
“研究的问题”是研究者在所要探究的研究对象中 提炼出来的、学术界和实践界尚有疑问的、研究者 个人认为有必要回答的问题
自然或人为灾难等
注意:尽管事件抽样是观察非预期事件的有效
方法,但是使用时容易把倾向性带入行为记录 中。
(一)时间抽样与事件抽样
时间抽样:要求观察者事先确定所要观察的维 度,然后据此有选择地在某些时间段内观察某 一特定行为或发生的事情,并把观察到的结果 记录到事先拟定的记录表上。
可以帮助研究者收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书面记录 录音带 录像带 胶卷 ……
对行为发生的原始形式提供了不同程度的忠实 再现。
(一)行为的定性记录
在观察中,记录的作用十分重要 :
人的记忆是有限的; 记录可是使我们对自己所观察到的事情更加熟悉; 记录本身便是一个澄清事实、组织思路的过程,书
写本身变是思考 ; 记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对手头的资料进行整理,而
与其他测量和记录行为的方式不同,叙述性记录对 行为的归类是在观察后完成的。
研究者必须确保捕获了用于检验研究假设的信息。
科学记录的有效性
取决于内容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一)行为的定性记录
叙述性记录的一般性原则:
在行为观察过程中或在观察之后不久立即记录。
注意问题:
在观察行为之前,必须决定叙述性记录应该包 括哪些内容。
3、现场实验法
在现场实验中,研究者操纵自然情境中的一个 或多个自变量以确定它们对行为的影响。
它代表了观察法中最为极端的干预形式。 现场实验与其他观察法的本质区别在于:
研究者在其中施加了更多的控制。
练习1
三、行为记录
行为的定性记录 行为的定量记录
(一)行为的定性记录
叙述性记录(Narrative records)
且记录这一过程本身便是一个十分有价值的资料来 源; 记录可以对我们的记忆力和关注力进行训练。
记录的格式
一条基本的原则:清楚、有条理、便于今后查 找。
记录的第一页:
观察者的姓名、观察内容的标题、地点、事件、本 笔记的标号、此套笔记的名称、页码等。
笔记的段落不宜过长,每当一件新的事情发生、 一个不同的人出现在现场、一个新的话题被提 出来,都应该重起一个段落。
无需伪装的参与性观察:被试知道被观察 伪装的参与性观察:被试不知道被观察
案例1:不正常环境中的正常者 (Rosenhan,1973)
案例2:《我这样的黑人》
1、参与性观察
在参与观察中,观察者的卷入是否会带来问题?
威胁研究的客观性 观察者对被研究者行为的影响
2、结构化观察
某一行为或事件是否出现或发生 该行为或事件出现或发生的频率如何 该行为或事件出现或发生的持续时间有多长
(二)情境抽样
情境抽样:是指在不同地点、不同环境和条件 下研究行为。
情境抽样可以显著地提高观察结果的外部效度。 一般情况下,研究者会观察在抽样时间和地点
出现的所有个体的行为;但是在情境中,也可 使用被试抽样来对情境中的某些人进行观察。
止是设计出来的、理智的,而不是自然流露的。
4
5
相互交流中有中度的温暖和愉快。父母在某些方面显示出愉快,而
在其他方面没有。
6
7
温暖和愉快是与孩子相互交往的特征。还有有愉快和自豪的明显表
现。对孩子行为的愉快反应是恰当的。
等级量表观察
个体的言行表现有强度之分;
在观察之前,先列出欲观察的行为项目及其品 质等级;在观察过程中,观察者据此表判断、 记录观察对象行为表现的品质等级。
平均数
28.4 19.3 24.9
35.8 39.9 29.9
标准差
6.9 10.2 11.6
8.6 10.7 11.2
(二)观察者信度
观察者间信度指不同的独立观察者针对同一观 察所做记录的一致性程度。
信度的测量: 称名量表
两个观察者一致的次数/总的观察次数*100 可以接受的信度:85%以上
叙述性记录的内容一旦决定,一定要训练观察 者依据已经建立的标准来记录行为。
在收集“真实”数据之前,一定要进行观察练 习,并又多个研究者对记录进行评析。
(二)行为的定量测量
研究者为了描述具体的行为或事件,经常需要 使用定量的测量
行为的定量测量可以使用四种不同水平的测量 量表:称名、顺序、等距和比率。
描述正常发生的行为,调查行为所涉及的变量间的 关系。
《陈鹤琴教育文集》,1983
Jane Goodall
(二)干预观察
多数心理研究采用干预观察 干预观察的理由:
促成或引发一个自然条件下不常发生的事件 通过系统地改变刺激事件来研究有机体的反应限度 获得一种途径,以进入那些通常不想科学观察开放
专门用来记 录观察者看 到和听到的 事实性内容
记录观察者 个人在实地 观察时的感 受和想法
记录观察者 所使用的具 体方法及其 作用
用于记录观 察者对观察 资料进行初 步理论分析
记录的语言
具体、清楚、实在 命名准确
(一)行为的定性记录
数据的编码
一旦建立了叙述性记录,研究者就可以对记录进行 分类、组织和研究
必须对行为抽样,该样本可用来代表一个更大的总 体的所有可能行为。
代表性样本的关键特征:他们与所在总体中的被试 相似,在实践、情境和条件等方面也具有相似性。
观察的推论程度(外部效度)取决于行为样本 的抽样。
二、行为样本
时间抽样与事件抽样 情境抽样
(一)时间抽样与事件抽样
时间抽样:研究者系统地或随机选择进行观察 的时间间隔。
第三篇 研究数据的收集方法
第六章 观察法
OUTLINE
一、概述 二、行为样本 三、观察法的类型 四、观察的实施与行为记录 五、观察数据的分析 六、观察法的评价
一、概述
日常观察与科学观察
科学观察需要在精确界定的条件下,以系统、客观 的方式进行,同时认真记录所观察的信息。
系统选择或随机选择
三、观察法的类型
非干预观察(自然观察) 干预观察
(一)非干预观察(自然观察法)
自然观察:在自然情形下观察行为,研究者没 有任何的干预。
研究者扮演的角色:被动记录行为 自然的情境:事件正常发生,没有为达到某一个观
察目的而做特定的安排。
自然观察的主要目的:
的情境或事件 设置条件,对先前发生的重要事件进行控制,观察
随后出现的行为 通过操纵一个或几个自变量来检验他们对行为的影
响,并进行比较。
(二)干预观察
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中进行干预时,通常采用三 种主要的观察方法:
参与性观察 结构化观察 现场实验
1、参与性观察
参与性观察:观察者扮演着双重角色,在观察 人的行为同时又积极参与到观察情境中去。
研究者通过干预的方式对他们观察的事件施加 控制,但是干预和控制的程度小于现场实验, 这些程序被称为结构化观察。
研究者经常会利用干预来引起一个事件或“创设” 一个情境,这样比不进行干预时更容易记录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