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染病学实习指导

传染病学实习指导

传染病学实习指导(修订版)桂林医学院临床医学院传染病学教研室二00六年八月传染病学见习指导一、课程名称:传染病学(Epidemiology)二、教学对象:本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学生。

三、学时:12学时。

四、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传染病学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是人类了解、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理论指导。

传染病见习课是传染病学的重要部分。

通过传染病的见习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传染病常见疾病的流行病学、诊断、治疗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五、教学重点:以传染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原则为重点,着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传染病见习方法概述】1. 老师讲解疾病的主要内容,提示体格检查的重点、难点。

2.学生6~8人为一组,对病人进行问诊、体格检查。

3.教师巡回指导,指导学生的问诊、查体,规范操作。

4. 结合具体病人的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病情分析。

5. 实习结束前进行小结,提出普遍存在的问题。

6. 所有实习结束后书写完整病历一份。

【传染病见习仪器设备概述】每次见习,学生均应自备白大衣、工作帽、口罩、听诊器、笔记本及笔,随时做好记录。

见习一消毒、隔离【目的要求】1. 熟练掌握传染病的隔离消毒措施。

2. 熟悉常用的消毒方法、隔离衣穿脱和洗手的方法。

3. 了解传染病房的布局和管理制度。

【见习内容】1. 教师讲授传染病房的设置、隔离消毒的措施(1)讲授呼吸道隔离,消化道隔离,接触隔离,虫媒隔离,血液体液隔离,并讲解常见传染病所用的隔离方式。

(2)介绍消毒种类,各种消毒的方法,常用的化学消毒剂特点,以及各种医疗物品的消毒方法。

2.教师带学生参观传染病房。

(1)传染病房的布局,污染区,清洁区,半污染区的划分。

(2)传染病房出入管理制度。

示教正确的洗手方法和穿脱隔离衣。

【见习方法】1.教师讲解相关消毒隔离的知识。

2.教师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和操作示教。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目的要求】1. 熟练掌握各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要点,尤其是急性重症肝炎的病情判断。

2. 基本掌握病毒性肝炎的治疗要点,尤其是肝性脑病的治疗原则、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3. 了解认识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消毒、隔离原则。

【见习内容】1. 询问病史:(1)日常生活是否接触被污染的食品和水,食用未煮熟贝类动物,或与肝炎患者有密切接触史,或者接受输血、血液制品及应用消毒不严格的注射器。

(2)有无过度疲劳、饮酒、应用肝损药物和其他合并症。

(3)家庭中有无病毒携带者。

2.理解并掌握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1)急性肝炎:突然出现而又无其他原因解释的明显食欲不振,恶心、腹胀、乏力等。

肝肿大,质地软,伴有压痛或肝区叩击痛,可见黄疸及发热,巩膜、皮肤黄染,但无黄疸型占多数。

(2)慢性肝炎:急性肝炎迁延不愈延续半年以上,反复出现疲乏、头晕,消化道症状,肝区不适,肝肿大压痛。

即为慢性迁延性肝炎(CPH),若病程超过半年,一般情况差,消化道症状明显,肝病面容,肝肿大质硬,有脾大、蜘蛛痣、肝掌。

肝功能持续明显异常。

应疑为慢性活动性肝炎(CAH)。

(3)重症肝炎:黄疸迅速加深,腹水进行性增多,出血倾向,肝性脑病,肝肾综合症等。

(4)淤胆型肝炎: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肝大,黄疸等表现。

3. 体格检查:病人有无蜘蛛痣、肝掌、皮肤巩膜黄染、腹水、肝脾触诊以及意识改变。

4. 了解病人肝功能的结果。

5. 了解病人特异性病原学及免疫学检查对诊断各类型肝炎有一定价值,乙肝病毒免疫标志二对半,丙肝抗HCV抗体和丙肝印迹试验等。

6. 了解病人肝脏B超、CT、AFP、血氨情况。

7. 初步掌握病毒性肝炎的一般治疗原则:(1)按肠道传染病或血行传播传染病隔离、消毒。

(2)卧床休息,适当加强营养,避免饮酒、过劳和使用损害肝脏的药物。

(3)药物治疗:目前尚无可靠的特效治疗。

乙、丙型肝炎可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①急性肝炎:适当补充维生素,静脉点滴保护肝细胞降酶制剂。

②慢性肝炎:根据病情可选用非特异性护肝药物;促进解毒功能药物;促进能量代谢及蛋白合成的药物。

也可根据不同情况选用抗病毒的制剂。

③重症肝炎:应加强支持和对症治疗,积极抢救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

【见习方法】1.老师指导学生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2.学生查阅相关辅助检查资料。

3.集体讨论、分析及诊断病情。

见习二伤寒(typhoid fever)【目的要求】1.熟练掌握伤寒的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2.基本掌握肥达反应、血培养在伤寒诊断中的意义。

3.基本掌握伤寒的各种并发症及治疗原则。

【见习内容】1. 询问病史:是否与伤寒患者有接触史,饮生水及进食不洁食物史,是否发生于夏秋季。

2. 掌握伤寒的临床表现:病人是否持续发热,发热的热型及程度,是否伴有全身中毒症状,如表情呆板、消化道症状、相对缓脉、玫瑰疹、脾肿大等。

3. 熟悉病人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白细胞减少,嗜酸性细胞消失或显著减少;肥达氏反应阳性;血培养发现病原体。

4. 病人住院前的诊治情况。

5. 掌握伤寒的一般治疗原则:(1)按消化道传染病隔离,卧床休息,观察生命征,观察腹部情况和大便性状等。

(2)发热期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水分充足;恢复期逐步增加饮食量,防止肠出血及穿孔。

(3)高热时可适当降温用镇静剂。

(4)中毒情况严重时,在使用有效抗生素同时可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5)病原治疗可选用喹诺酮类药物等。

【见习方法】1. 老师指导学生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2. 学生查阅相关辅助检查资料。

3. 集体讨论、分析及诊断病情。

见习三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目的要求】1.熟练掌握菌痢的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

2.基本掌握菌痢大便检查的意义。

3.了解认识菌痢的预防、隔离知识。

【见习内容】1.询问病史:(1)是否为夏秋季高发。

(2)是否有不洁饮食史或接触过菌痢病人。

2. 有无下列症状、体征:(1)急性菌痢:发热、恶心、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便和脓血便,左下腹压痛。

中毒型:突发高热、昏迷、惊厥和呼吸衰竭,早期消化道症状不明显。

(3)慢性菌痢:有菌痢病史,超过2月,常伴有贫血,大便培养阳性。

3. 了解实验室检查:4. 掌握菌痢的治疗原则:(1)肠道隔离,卧床休息,给予流质和半流质饮食。

(2)病原治疗:根据病情选用喹诺酮类药物等。

(3)中毒性菌痢:①病原治疗,②对症治疗。

(4)慢性菌痢:①病原治疗:联合使用有效抗菌药物。

②对症治疗。

【见习方法】1.老师指导学生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2.学生查阅相关辅助检查资料。

3.集体讨论、分析及诊断病情。

见习四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目的要求】1.熟练掌握流脑的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

2.基本掌握腰椎穿刺的方法及脑脊液检查的意义。

3.了解认识流脑的预防及隔离原则。

【见习内容】1. 询问病史:(1)是否为以冬春季发病较多。

(2)患者年龄。

(3)发病前是否到过公共场所或接触过流脑病人。

2. 发病情况:起病急、高热、头痛、频繁喷射性呕吐,神志改变,皮肤、粘膜瘀点,脑膜刺激征。

3. 实验室检查:(1)白细胞总数增加,中性粒细胞>80%;瘀点涂片检查可见G-双球菌。

(2)脑脊液外观混浊如米汤样,压力增高,细胞数1000×109/L以上,中性粒细胞占多数,蛋白增高,糖和氯化物量降低。

4. 掌握流脑的治疗原则:(1)卧床休息,饮食以流质为宜,保持每日尿量>1000毫升。

(2)高热时物理降温,头痛时可用阿斯匹林或高渗葡萄糖静推,或用20%甘露醇快速静脉点滴。

(3)昏迷病人加强护理,防止呼吸道感染,吸入性肺炎,褥疮发生以及角膜损伤。

(4)及早使用有效抗菌素,首选青霉素或头孢菌素。

【见习方法】1. 老师指导学生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2. 学生查阅相关辅助检查资料。

3. 集体讨论、分析及诊断病情。

见习五麻疹(measles)【目的要求】1.熟练掌握麻疹的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

2.基本掌握麻疹粘膜斑的检查方法及皮疹的观察。

3.了解认识麻疹的预防、隔离原则。

【见习内容】1. 询问病史:(1)麻疹流行季节有否接触麻疹病人。

(2)过去是否患过麻疹。

(3)是否接种过麻疹疫苗。

(4)患儿是否到过公共场所。

2. 掌握麻疹的临床表现:前驱期3-4天,发热、咳嗽、卡他症状、发病出疹期全身中毒症状达高峰。

恢复期2-3周。

3. 熟悉实验室检查。

4. 了解有无并发症:支气管肺炎、喉炎、脑炎、心肌炎等。

5. 熟悉麻疹的治疗原则:(1)一般治疗。

(2)对症治疗。

(3)并发症治疗。

【见习方法】1. 老师指导学生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2. 学生查阅相关辅助检查资料。

3. 集体讨论、分析及诊断病情。

见习六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目的要求】1.熟练掌握乙脑的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

2.基本掌握乙脑血清免疫学检查的意义。

3.了解认识防蚊、灭蚊的意义及乙脑的预防原则。

【见习内容】1. 询问病史:(1)患者年龄、发病季节。

(2)居住地蚊子情况。

2. 掌握患者临床表现:起病急骤,高热、头痛、呕吐、抽搐、昏迷;病情在2-3日后加重。

有脑膜刺激征,椎体束征阳性,四肢肌张力增强,婴儿前囟隆起。

严重者可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急性肺水肿、脑疝等。

3. 熟悉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CSF检查有参考价值;血清学检查,特异性IgM抗体测定可做出早期诊断;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主要用于乙脑的流行病学调查。

4. 掌握乙脑的治疗原则:(1)一般治疗:隔离,注意水分的补充给予输液供给能量。

(2)对症治疗(3)抗病毒药物:选用干扰素、利巴韦林等治疗。

(4)中医中药:对症降温醒脑。

【见习方法】1. 老师指导学生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2. 学生查阅相关辅助检查资料。

3. 集体讨论、分析及诊断病情。

见习七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目的要求】1.熟练掌握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

2.基本掌握流行性出血热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3.了解认识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原则。

【见习内容】1. 询问病史:(1)在流行季节,起病前2个月内去过疫区或与鼠类有接触史。

(2)是否进食过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

2. 掌握该病的临床表现:(1)急起病,有发热头痛、眼眶痛、腰痛或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热退后病情反加重。

多数有出血倾向包括皮肤、粘膜和内脏等处;尿中有蛋白和膜状物、红白细胞及管型。

危重者有昏迷和抽搐等凶险症状。

(2)典型病例分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3. 熟悉实验室检查:包括白细胞升高,有异型淋巴细胞、尿为蛋白尿,有红白细胞管型、血尿素氮升高,电解质失衡;免疫血清学检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