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服饰及对周边国家服饰的影响
寒假在家看了一些关于中国服装历史方面的书,对中国古代服装的发展与传播产生了一些看法。
人类文明史以来无论哪个时代服饰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服饰的发展受社会、经济、文化和心理等因素影响,同时又反过来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
服饰具有自身的特性,作为人类生存的最基本需求之一,它的发展与演变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象征。
服装既要保证实用性,又要起到装饰的作用。
社会时尚从不同角度影响到服饰的变化,同时服饰又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历史文化的变迁。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
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
无论是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还是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设计倾向和思想内涵。
中国服饰文化所崇尚的就是“天人和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之精髓,是儒、道两大家都认可并采纳的哲学观,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深远的本质之源,这种观念产生了一个独特的设计观,即把各种艺术品都看作整个大自然的产物,从综合的,整体的观点去看待工艺品的设计,服饰亦不例外。
不同时代的服饰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汉服
汉服,即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
为汉装、华服,主要是指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
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近4000年中,以
华夏(汉后又称汉民族)民族文化为基础,通
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华夏民族文化风
貌性格,区别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的装饰体
系。
汉服的以交领右衽为主,兼有圆领,直领。
从形制上看,主要有“衣裳”制(上衣下裳,裳
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上衣下裳连体)、“襦裙”制(襦,即短衣)、袴褶
制(上短衣,下长裤)等。
衣裳,深衣为礼服;襦裙为女装。
袴褶为常服。
汉服无扣,系带,宽衣大袖,线条柔美流畅。
衣裳,上衣下裳,衣一般是交領大袖的,裳的结构类似裙子,衣裳制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服裝形式.為了表示尊重传统,衣裳制被作为最高级别的礼服形式。
深衣,上衣下裳相连,有曲裾和直裾之分。
曲裾深衣后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深衣被儒家赋予了很多理念与意义,成为文人的基本裝.
袍服一直被当作礼服。
以大袖为多,袖口有明显的收敛,领、袖都饰有花边。
袍服的领子以袒领为主,大多裁成鸡心式,穿时露出内衣。
袍服下摆,常打一排密裥,有的还裁制成月牙弯曲状。
里面一般还衬有白色的内衣。
襦裙,上短衣,下裙,裙以带系扎。
有短襦,半臂,大袖衫。
日本和服
在日本的奈良时代,也即中国的盛唐时
期,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中国的
文化艺术、律令制度,这其中也包括衣冠制
度。
当时他们还模仿唐制颁布了“衣服令”。
至今日本仍把和服称为“吴服”,意为从中国
的吴地(今江浙一带)传来的衣服。
初期和
服为唐服翻版,之后的盛装十二单的外套华
服也被称为“唐衣”。
和服虽由汉服发展而
来,但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已经发展岀自
己的民族特色。
如男服的裤子,江户时期之后女服腰带
逐渐增宽到比较大的尺度,腰带鼓节移到后背并发展出
种种样式,也是区别和服与汉服的主要标志。
和服衣料
上的纹饰等往往也具有鲜明的日本民族特色。
朝鲜服装韩服
唐代时,新罗与唐朝交往甚密,服饰特点几乎与唐
朝无异,李氏朝鲜中期之后韩服特别是女服朝高腰襦裙
发展,同汉服区别逐渐增大,但官服,朝服,宫廷重要
礼服仍一直保留较多汉服制度,并随汉服变化而变化,
如唐朝时官员的乌纱幞头的后系带为下垂带样式,新
罗官员幞头同为此样式,而明代之后改为展角样式,
李朝也改为短展角;而现代韩服和汉服的主要不同之
处:汉服一般是交领右衽,也有对襟的(V字领),
而朝鲜服装的交领发展为小v领;女服裙子束的特别
高,而且下摆十分宽大、蓬松。
唐装、
唐装是以立领、敞领、斜襟、对襟、盘花扣、织
锦缎等为特征的“古装式样”,可以说是满装的延续和
改良。
唐装的款式结构有四大特点:一是立领,上衣
前中心开口,立式领型;二是连袖,即袖子和衣服整
体没有接缝,以平面裁剪为主;三是对襟,也可以是斜襟;四是直角扣,即盘扣,扣子由纽结和纽袢两部分组成。
从面料来说,则主要使用织锦缎面料。
同时唐装还饰有中国传统的图案——五色土、龙、凤、仙鹤、蝴蝶、牡丹、荷花、龙字、寿字、福字……或团花或散花。
而今成为社会当红潮流的唐装,其实是传统风格的中国式服装。
其作为时尚,在整体上又兼容着一些现代元素,也就是说现在穿
着的唐装已经进行了很多改良。
现在的中式服
装很少用连袖,因为连袖就等于服装没有肩部,
也不能用垫肩,那样肩部就不够美观;传统中
式服装是不收腰的,女士穿着缺乏曲线美,现
在的中式服装都改成收腰的了;过去的裙子下
摆非常窄,走路只能迈碎步,现在把裙摆做大
了,便于活动。
所以说,现在的唐装是传统和
现代的结合品。
它既吸取了传统服装富有文化
韵味的款式和面料,同时又吸取了西式服装立
体剪裁的优势,使古老的唐装重新登上了时尚
舞台。
唐装的图案体现了传统装饰的吉祥意念,一个民族的装饰特点渗透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团花状的图案表示吉祥的祝愿,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九龙
戏珠等团花,不仅隐喻着图腾崇拜,而且抒发着“龙的传人”的情感;又如鹤鹿同春、喜鹊登梅、凤穿牡丹等图案,反映了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希望。
清朝服装
清朝是我国服装史上改变最大的一个时代,清代是个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尤其是服装文化,也是在进入中国后,保留原有服装传统最多的非汉族王朝。
清代的衣服长袍马褂,早先是富贵人家才穿的服饰,到后来普遍了,变成全国的一般服饰,平日所戴的便帽就是瓜皮小帽,颜色是外面黑,里面红。
满族妇女穿的旗袍,早期是宽宽大大的,后来才变成了有腰身,在旗袍外面再加上一件「坎肩」(背心)。
她们的鞋子也很特别,是一种花盆式的高底鞋。
至于汉族妇女的服饰,则和明代差不多。
历时数千年的宽袍大袖、拖裙盛冠、潇洒富丽、纤细柔弱,与衣身修长、衣袖短窄的满装形式,形成鲜明的对比。
旗装以它用料节省,制作简便和服用方便,取代了古代的衣裙的繁复,这是后人易于接受的主要原因。
马褂、旗袍是清代男女的典型服饰。
现已成为中国的传统服装。
马褂是一种穿于袍服外的短衣,衣长至脐,袖仅遮肘,主要是为了便于骑马,故称为“马褂”。
满人初进关时,只限于八旗士兵穿用。
直到康熙雍正年间,才开始在社会上流行,并发展成单、夹、纱、皮、棉等服装,成为男式便衣,士庶都可穿着。
之后更逐渐演变为一种礼仪性的服装,不论身份,都以马褂套在长袍之外,显得
文雅大方。
旗袍是我国一种
富有民族风情的妇女服装,
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
来。
由于满族称为“旗
人”,故将其称之为“旗
袍”。
清初,满族妇女以长
袍为主,而汉人妇女仍以上
衣下裙为时尚;清中期,满汉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日盛,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一些达官贵妇中流行起来。
到了20世纪20年代,受西方服饰影响,经改进之后的旗袍逐渐在广大妇女中流行起来。
这种旗袍是汉族妇女在吸收西洋服装样式后,通过不断改进,才进入千家万户的。
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
改良后的旗袍在20世纪30年代,几乎成为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
纵观五千年的中国服饰历史,尽管千变万化,但在款式、纹样、色彩、面料等方面,都融入了民族的人文精神,衣冠服饰是记载中华民族文化的光辉篇章。
为我们今天的服装设计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在以后的服装设计中期待有更多的作品带有中国风的设计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