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恐惧心理,正确认识高原病一、研究高原医学的重大意义及我国目前高原医学研究的进展一、高原环境特征1、海拔高、气压低。
一般每升高100米,气压下降约5毫米汞柱。
海拔3600米左右,含氧量占地平面的64%。
缺氧可导致机体发生一系列生理与病理变化。
2、气温变化大、风速大。
气温受季节、纬度和风向等因素影响,也受地形影响,一般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56℃。
低温使人体代谢增强,增大了耗氧量。
高原午间燥热,早晚严寒,日间温差大,有“年无炎夏,日有四季”的说法。
3、降雨少、日照时间长、气候干燥。
空气绝对湿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在3000米高度时,空气中水蒸汽绝对含量不到海平面的1/3。
高原降水量少,多集中6-9月,日照时间长,蒸发水份一般是降水量的5倍。
容易引起口渴、皮肤发痒、皲裂和鼻出血。
4、日光辐射强。
通常每升高100米,紫外线强度增强约1.3%。
拉萨每年日照时数3005小时,被称为“日光城”。
强烈的日光照射下,可发生日光性皮炎、皮肤水肿,引起雪盲等。
二、人体如何适应高原缺氧1、脉搏(心律)频率:平原地区正常脉搏为72次/分,初到高原时脉搏可增至80~90次/分,个别人可达100多次/分,居住一段时间后,又可恢复。
2、呼吸:呼吸系统轻度缺氧时,首先表现呼吸加深加快,随缺氧加重呼吸频率也进一步加快,人们会感到胸闷气短。
适应后,会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
3、血压:平原地区正常收缩压为110~120毫米汞柱,舒张压为60~80毫米汞柱。
初进入高原后,由于血管感受器作用和体液等影响,使皮肤、腹腔脏器等血管收缩、血压上升,从而保证心脏冠状动脉、脑血管内的血液供应。
适应后亦会恢复正常。
4、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对缺氧极为敏感。
轻度缺氧时,整个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如情绪紧张、易激动等,继而出现头痛、头晕、失眠、健忘等。
进入较高海拔地区后,则由兴奋转入抑制过程,表现嗜睡、神志谈漠、反应迟钝。
少数严重者会出现意识丧失甚至昏迷,若转入低海拔后会恢复正常。
神经系统症状的表现轻重常与本人心理状态和精神情绪有密切关系。
对高原有恐惧心理,缺乏思想准备的人,反应就多些;相反,精神愉快者反应就较少。
5、消化系统:进入高原消化腺的分泌和胃肠道蠕动受到抑制,除胰腺分泌稍增加外,其余消化食物的唾液、肠液、胆汁等分泌物较平原时减少,肠胃功能明显减弱。
因此可能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面泻或便秘、上腹疼痛等一系列消化系统紊乱症状。
在高原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可逐步恢复。
6、血液系统:我们知道,人体内有一支载氧大军,就是红细胞,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将氧运到组织。
在缺氧的情况下,刺激体内产生更多的红细胞生成素,促使骨髓制造大量红细胞,致使红细胞数量增多,红细胞数量增多,血红蛋白量增加,血红蛋白中一种能量结合氧的2,3-二磷酸甘油酸含量增多,使这支“运氧大军”从质和量上均获加强,可以和更多的氧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提高血氧含量,增加血液和组织间进行气体交换的呼吸面积。
二、什么是高原病人入高原,一般在海拔3000米以下无明显不适症状,3000至5000米,可产生一系列缺氧症状,但大都没有生命危险。
5000米为障碍临界高度,5000至7000米机体不能完全代谢,7000米为危险临界高度。
因高度突然增高,机体来不及适应,而产生体内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形,这种生理反应一般称为高原病。
因个体差异和不同的致病因素,高原病对人体系统器官影响也不同,由此出现的症状也不同。
有的是暂时的,只要适应一段时间,或者离开高原环境,机能即能恢复正常。
有的持续时间长,典型症状有:恶心、呕吐、耳鸣、头痛、头昏、呼吸和心跳加快、食欲不振、发烧、意识朦胧,严重者会出现感觉迟钝、情绪不宁、精神亢奋、思考和记忆力减退,听、视、嗅、味觉异常及产生幻觉等,也可能发生浮肿、休克和痉挛等现象。
高原病可分急性和慢性高原病以及其他类型高原疾病。
三、哪些人容易得高原病高原病的发病决定于机体本身的内因和环境变化的外因两个方面。
(一)机体内因除了人类群体间对高原适应的差别外,人体对高原低氧的反应有很大的个体差异。
高原也欺人,如传说高原“欺男不欺女”、“欺胖不欺瘦”、“欺高不欺矮”和“欺动不欺静”等现象,确有一定道理,这些都与人体内因有关。
1、低氧适应能力:人体原有的健康情况与低氧适应能力有关,从平原到高原的人中,体质差、缺乏运动锻炼的人比较容易发病,而那体些体质好,心肺体能健全,平时经常锻炼的人,则具有非特异的耐低氧能力,因此较少发病。
2、慢性病;如果原有某种慢性病,如慢性心肺疾患或严重贫血,营养不良、溃疡病等疾患,会降低对缺氧的适应调节能力,患这些病的人易于发病。
3、年龄:年龄有明显影响,儿童,特别是2岁以下幼儿,神经系统及心肺对低氧的调节反应差,易于发病。
老年人对于对低氧的适应差,一些60岁以上的人在海拔1000—1500米高度就可出现轻度缺氧反应。
4、性别:到高原后女性具有较强的生理优势,因雌性素和黄体酮均可刺激呼吸中枢,提高呼吸能力,从而在缺氧的环境中获取更多的氧气。
从平原地区移居到高原人群,由于缺氧会导致红细胞增多,使血液黏度增高,影响循环功能。
而男性分泌的雄性荷尔蒙会促使红细胞增生,结果红细胞过多,容易患上慢性高原病。
女性分泌的雌性荷尔蒙则具有抑制红细胞过度增生的作用,而且,女性每月一次月经,起了“天然放血”的作用,内在地调控了红细胞在高原上的生理范围。
5、体重:大块头、胖人的体表面积大,需氧量和耗氧量都比小个子和瘦人多,在低氧环境下,他们对氧的要求更不容易得到满足,而且肥胖者膈肌位臵高,使呼吸通气减低,夜间睡眠特别容易“打呼噜”,睡眠呼吸中断而出现低氧血症,所以有“欺胖不欺瘦”和“欺高不欺矮”之说。
一般来说,过度肥胖体重指数》30者不宜进入高原。
6、感染和过劳;高原上常易并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这种病不但降低机体适应能力,而且常因发热而增加氧耗量,促进缺氧甚至并发肺水肿等。
初到高原的人,不宜作强度过大的劳动,如已有高原反应,更应该注意休息,否则将增加氧耗量而促使发病。
7、精神紧张:有的人对高原环境不了解,再加上自觉有些不适,于是引起精神紧、恐惧;有些人对能否长期适应高原产生忧虑;还有的人原来就患有精神衰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神经调节不稳定疾病,这些因素都易促使发病。
(二)环境外因1、海拔高度:在海拔3000米以下,通过人体调节,血氧饱和度可保持接近于生理水平,故较少发病。
3000米以上,随着海拔增高,缺氧会加剧,发病也会增多。
2、上升速度:到达高原的速度愈快,愈易发生急性高原病。
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汽车、飞机等)虽为人们提供了迅速抵达高原的方便条件,但也促进了高原病的发生。
3、寒冷:海拔愈高,气温愈低,加之高原气温变化无常,风沙大,散热量增加,如果缺乏应有的防寒装备,机体为了增加体内所需的热能,就必须增加氧代谢,结果缺氧加重而易发病。
上述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互为因果,因此根据这些发病的因素,采取相应的有效防治措施。
四、高原病的种类(一)急性高原病。
第一型为高原反应。
进入高原,多数人有一些缺氧表现,如头痛、头昏、眩晕、胸闷、心慌、气促、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疲倦、失眠、鼻出血、手足发麻、两手抽搐等,往往在进入高原数小时或一两天内发生,适应环境后,一两周自行消失。
如果持续停留在4000米以上,可能要几个月才消失。
缺氧及大气压环境的急剧变化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都有影响,从而发生一系列相应的临床症状。
另外,机体本身的氧耗增加(如精神紧张、过度疲劳、上呼吸道感染等因素)也会进一步加重氧的供需失调,诱发急性高原反应。
急性高原反应是机体对高原环境的一种应激性反应,急性高原反应是机体的各种功能通过调节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平衡过程中所呈现的临床症状。
对健康人而言这种症状大多可自行缓解和适应。
第二型,高原肺水肿。
高原肺水肿是高原急剧缺氧而引起的特发性疾病,在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高原肺水肿发生率为约0.4%-0.5%。
多发生于初次迅速进入高原的人群。
严寒、感冒、饮酒及过度体力活动可诱发。
上呼吸道感染、过度劳累和寒冷是发病的三大诱因。
主要症状为头痛、胸闷、咳嗽、呼吸困难,不能平卧,个别严重者出现尿少,咯多量血性泡沫痰,也可呈白色清水样,痰量极多,1小时可咳200-300毫升,甚至从口鼻流出。
用听诊能器在双肺诊时可听到广泛大、中、小水泡音,症状重者有水沸声。
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是高原肺水肿的临床特点,其预后取决于能否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只要诊治及时,绝大多数患者3-6天可痊愈,延误诊断及治疗患者可发生死亡。
高原缺氧及感冒是引起高原肺水肿的主要原因,目前认为高原肺水肿的发生与以下因素有关。
1.低氧刺激使血液重新分布,肺血流量增加。
2.低氧引起肺小动脉痉挛,肺动脉增高。
3.缺氧直接或间接造成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发生损害,导致通透性增加,从而使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进入肺泡,形成肺水肿。
第三型,高原脑水肿。
是人体急速进入高原或从高原迅速进入更高海拔地区时以及久居高原者在某些因素(如急性高原反应、感染、过劳、剧烈运动、情绪异常、精神过度紧张、恐惧、气候恶劣、各种肺部疾病、个体差异、登高的速度、海拔高度等)的诱发下导致机体对高原低压性缺氧不适应,由于脑缺氧而引起的严重脑功能障碍,出现严重的神经精神症状、甚至昏迷或供给失调的一种高原特发病。
发病率低,多见于快速进入4000米以上,发病急、多在夜间,患者除有高原应外,有颅内压升高,剧烈头痛、呕吐,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病情危急。
高原脑水肿的典型症状是剧烈头痛,患者主诉头痛如裂,呈跳痛,胀痛或刺痛等性质,疼痛部位在额、枕、颞部或全头部。
频繁的恶心呕吐也很常见,有时呈喷射状。
共济失调是重要的早期症象,医生通过罗姆伯格实验即令受试者两眼紧闭,两足并拢,两手贴紧而不能站稳,向一侧倾倒为阳性,是早期诊断的一个依据。
(二)慢性高原病第一型慢性高原反应第二型高原心脏病第三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三)其他类型高原疾病第一型高原胃肠道出血症高原缺氧可引起急性胃黏膜损伤,引起出血的病变包括胃黏膜广泛性糜烂、出血、坏死及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性病变。
发病诱因:1、饮酒:酒精是引起高原胃肠道出血的危险因素。
因此,高原上应禁酒,特别是严禁酗酒。
2、某些药物:最常见的是治疗高山头痛的去痛片和其它水杨酸制剂。
另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等常用于预防和治疗急性高原病的药物,也可诱发溃疡。
3、原有溃疡病处于活动期,或有潜在溃疡病本人并不知道,于高原诱发溃疡。
第二型高原高血压症高原高血压症是指在平原地区血压正常,进入高原后才有血压增高,舒张压在90毫米汞柱,收缩压在140毫米汞柱或以上者。
这种病人如返回平原,血压会恢复正常,病会不治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