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浙江农林大学生物化学--转录
浙江农林大学生物化学--转录
3、RNA聚合酶Ⅲ催化的转录起始RNA聚合
酶Ⅲ催化tRNA,5S rRNA和7S rRNA的转录 。 tRNA基因转录的起始: tRNA基因的转录 初产物是tRNA的前体,经加工后产生多个成 熟tRNA。在DNA上的调控序列位于起始转录 位点的下游,称为内部启动子。有二个调控 区,分别位于编码tRNA D-环和Tψ环的序列 ,分别称为A盒和B盒。
1.5’帽的形成:hnRNA 5’端的第一个核苷酸通常 为三磷酸鸟苷(5’-pppGpN-),在磷酸酶催化下去 除γ-磷酸基团形成5’-ppGpN· · · ,经鸟苷酰转移酶催 化与另一个GTP(pppG)作用生成GpppGpN· · · , 在鸟嘌呤-7-甲基转移酶作用下,以S-腺苷蛋氨酸为 甲基来源,生成m7GpppGpN· · · ,再经2’甲基转移 酶催化,使5’端原来的第一位, 甚至第二位核苷酸 的2’-O位甲基化,形成m7GpppGmN· · · ,或 GpppGpmNm· · · 。 可见5’帽结构有三种形式;m7GpppGpN· · · 为帽0, m7GpppGmpN· · · 为帽1,m7GpppGmpNm· · · 为帽2 。不同真核生物的mRNA或同一生物的不同mRNA 有不同的5’帽结构。
2、RNA聚合酶II催化的转录起始 RNA聚合酶II催化 各种前体mRNA的合成。研究表明,RNA聚合酶II 催化的转录起始需要较多的转录因子参与,分别称 为TFⅡA~J。 RNA聚合酶Ⅱ结合的启动子的特点是,转录起始点 上游有三处参与转录调控的保守序列或称为顺式作 用元件。在–90bp处有核心序列为GGGCGG的GC 盒,–70bp处有共有(consensus)序列为GGC(T) CAATCT的CAAT盒,–30bp处有共有序列为 TATAA(T)AAT的TATA盒,又称Hogness盒 (Hogness box)。转录起始点与原核生物相似,大多 数为A或G。
第十一章 转录
第一节 转录的定义
是以DNA单链为模板,NTP为原料,在
DNA依赖的RNA聚合酶催化下合成RNA 链的过程。
几个重要概念
DNA分子中能转录出RNA的区段,称为结构基因(structure gene)。 结构基因的双链中,仅有一股链作为模板转录成RNA,称为 模板链(template strand),也称作Watson(W)链(Watson strand)、负(-)链(minus strand)或反意义链(antisense strand)。 与模板链相对应的互补链,其编码区的碱基序列与mRNA的 密码序列相同(仅T、U互换),称为编码链(coding strand) ,也称作Crick(C)链(Crick strand)、正(+)链(plus strand),或有意义链(sense strand)。 不同基因的模板链与编码链,在DNA分子上并不是固定在某 一股链,这种现象称为不对称转录(asymmetric transcription)。。
第四节 真核生物的转录
一、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转录的区别 1、转录与翻译部位不同 2、RNA聚合酶不同 3、启动子不同 4、转录后加工不同
二、真核生物的转录过程
一)转录的起始
1、RNA聚合酶I催化的转录起始RNA聚合酶I催化前 rRNA(40S RNA)的合成。前rRNA基因转录起始 点上游有两个顺式作用元件,一个是跨越起始点的 核心元件,另一个在–100bp处有上游调控元件( UCE)。RNA聚合酶I催化的转录需要2种转录因子 ,分别称为上游结合因子(UBF)和选择性因子1 (SL1)。SL1含有4个亚基,一个是TATA盒结合 蛋白(TBP),另3个是TBP相关因子(TAF)。 UBF与DNA结合令模板DNA发生弯曲,使相距上百 bp的UCE和核心元件靠拢,接着SL1和pol I相继结 合到UBF-DNA复合物上,完成起始复合物的组建, 开始转录 。
第二节 转录所需的条件
一、RNA聚合酶, 二、启动子(-10序列和-35序列), 三、各种转录因子(TFA、TFB、TFD)。 四、四种NTP。
一、RNA聚合酶
转录酶(transcriptase)是依赖DNA的RNA聚合酶 (DNA dependent RNA polymerase,DDRP), 亦称为DNA指导的RNA聚合酶(DNA directed RNA polymerase),简称为RNA聚合酶(RNA pol )。它以DNA为模板催化RNA的合成。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转录酶,均能在模板链的转 录起始部位,催化2个游离的NTP形成磷酸二酯键 而引发转录的起始,因此,转录的起始不需引物, 这也是转录与复制在起始阶段的一大区别。
终止
终止原核生物转录的终止有两种主要机制。
一种机制是需要蛋白质因子ρ(Rho)的参与 ,称为依赖ρ因子(ρfactor)的转录终止机制, 另一种机制是在离体系统中观察到,纯化的 RNA聚合酶不需要其他蛋白质因子参与,可 使转录终止,称为不依赖ρ因子的转录终止机 制。
两种终止方式
1依赖ρ因子的转录终止: ρ因子是一种分子量为46kDa的蛋白质,以六 聚体为活性形式。依赖ρ因子的终止位点,未发现有特殊的DNA序列, 但ρ因子能与转录中的RNA结合。ρ因子的六聚体被约70~80 nt的RNA 包绕,激活ρ因子的ATP酶(ATPase)活性,并向RNA的3’端滑动,滑 至RNA聚合酶附近时,RNA聚合酶暂停聚合活性,使RNA∶DNA杂化链 解链,转录的RNA释放出来而终止转录。如图13-8所示。 2.不依赖ρ因子的转录终止: 在这种转录终止系统中,模板DNA在终 止位点附近有特殊的连续T序列,在连续T之前有富含GC互补区及几个 插入碱基,如图13-9。这种互补区的转录物可形成茎-环结构,影响RNA 聚合酶的构象使转录暂停;同时,由于转录产物的(rU)n与模板的( dA)n之间的dA∶rU杂交区的双链是最不稳定的双链,使杂化链的稳定 性下降,而转录泡模板区的两股DNA容易恢复双链,释出转录产物RNA ,使转录终止。
原核生物的RNA 聚合酶
细菌中只发现一种RNA聚合酶,能催化mRNA, tRNA和rRNA等的合成,研究得比较清楚的是大肠 杆菌(E coli)的RNA聚合酶。 大肠杆菌RNA聚合酶的分子量约450kDa,由四种5 个亚基(α2ββ′σ)组成全酶(holoenzyne),σ亚 基与全酶疏松结合,在胞内、外均容易从全酶中解 离,解离后的部分(α2ββ′)称为核心酶(core enzyme)。
第六节 真核生物的转录后加工
㈠ rRNA转录后的加工 真核生物的rRNA有5S、5.8S、18S和28S四种,其中5.8S 、18S和28S是由RNA聚合酶I催化一个转录单位,产生45S rRNA前体,rRNA转录后加工包括前体rRNA与蛋白质结合 ,然后再切割和甲基化。在研究rRNA转录加工的过程中, 发现某些真核生物如四膜虫的26SrRNA的 前体为6.4kb,含 有414核苷酸的内含子,可以在完全没有蛋白质的条件下, 自身剪接,能很准确地将414核苷酸内含子剪除,而使两个 外显子相连接为成熟的26S RNA。这种具有催化功能的RNA 称为核酶(ribozyme),意为可切割特异性RNA序列的RNA 分子。
㈢
mRNA转录后的加工 真核生物mRNA由RNA聚合酶II催化转录,初 始产物为核不均一RNA(heterogeneous nuclear RNA,hnRNA),新生的hnRNA从 开始形成到转录终止,就逐步与蛋白质结合 形成不均一核糖核蛋白(hnRNP)颗粒,前 mRNA加工的顺序是形成5’帽子结构;内切 酶去除3’端的一段序列;poly A聚合酶催化形 成3’polyA尾;最后是剪接去除内含子转变为 成熟的mRNA。
㈡
tRNA转录后的加工 前tRNA的加工包括切除和碱基修饰,有些则 需剪接。 前tRNA的碱基约有10%需要酶促修饰,修饰 有如下类型:①前tRNA3’端的U由CCA取代 ;②嘌呤碱或核糖C2’的甲基化;③尿苷被还 原成双氢尿苷(DH)或核苷内的转位反应, 成为假尿嘧啶核苷(Tψ);④某些腺苷酸脱 氨成为次黄嘌呤核苷酸(AMP→IMP)。
第三节 原核生物转录的过程
起始:首先由σ因子辨认启动子的–35区,全酶与该 区结合,形成疏松的复合物,此时DNA双链未解开 ,因而称为封闭型转录起始复合物,继而RNA聚合 酶移向–10区及转录起始点,在–20区处DNA发生局 部解链,形成12~17bp的单链区,RNA聚合酶与 DNA结合更紧密,形成开放型转录起始复合物。以 单链的模板链为模板,RNA聚合酶上的起始位点和 延伸位点被相应的NTP占据,聚合酶的β亚基催化 第一个磷酸二酯键的生成,σ亚基从全酶解离,形 成DNA-RNA聚合酶(核心酶)结合在一起的起始 延伸复合物。
三、转录因子
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是起正调控作 用的反式作用因子。转录因子是转录起始过 程中RNA聚合酶所需的辅助因子。真核生物 基因在无转录因子时处于不表达状态,RNA 聚合酶自身无法启动基因转录,只有当转录 因子(蛋白质)结合在其识别的DNA序列上后 ,基因才开始表达。如TFA、TFB、TFD。
延长
延长:转录延长阶段发生的反应,在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比 较相近。总的来说,一是聚合酶如何向转录起始点下游移动 ,继续指导核苷酸之间磷酸二酯键的形成,二是转录区的模 板如何形成局部单链区,便于转录。 在聚合酶沿模板链的3’→5’移动时,可按模板链碱基序列的 指引,相应NTP上的α-磷酸可与延长新链的3’-OH相继形成 磷酸二酯键,其β、γ磷酸基脱落生成焦磷酸后迅速水解,释 放的能量进一步推动转录,使新合成的RNA链沿着5’→ 3’方 向逐步延长。在转录局部形成的RNA∶DNA杂化双链之间的 引力比DNA双链的弱(因为杂化双链间存在dA∶rU配对, dA∶rU的稳定性比dA∶dT的小),延长中的RNA链的5’-端 会被重新形成的DNA双链挤出,使合成中的RNA的5’-端游 离于转录复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