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教学要求: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难探索的过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具体过程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意义。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教学时间:4课时教学过程: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论述了借鉴苏联经验教训,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重要意义,提出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揭开了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序幕。
一、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原因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将进入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党面临如何在中国这样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课题国情: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发展极不平衡→全新的课题: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强国?2、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成就:一五期间的五年中,我国先后施工的工业项目有1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近6000项。
我国有了自己的汽车、飞机、重型机器和精密仪器等制造业;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也有很大发展;新建成的宝成、鹰厦、集二等铁路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长江上架起了武汉长江大桥,连结了中南地区南北的交通。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铺到了“世界屋脊”。
问题:选择了苏联模式。
毛泽东后来回忆:这是必要的,但“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
必要的:①“一五计划”是在苏联的大力援助下全面展开的。
1952年8月,为争取苏联对“一五计划”援助,周恩来率团访苏。
期间,苏联共派遣3000多名专家,带来的资料重量达600多吨,共完成156个重点工程项目。
②工业化起步阶段,需要集中力量打基础③我们缺乏搞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有必要向别人学习不满意:苏联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①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比例关系失调(重太重,轻太轻,农无足轻重)②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失调(重积累、轻消费)③管理体制过分集中统一④所有制结构过分单一3、直接的导火线: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1956年2月25日,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最后一天,赫鲁晓夫在会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在这个报告中,赫鲁晓夫把以前口口声声称为“父亲”、“慈父”的斯大林指责为“暴君”、“刽子手”、“独裁者”和“破坏社会主义法制者”,使整个世界震惊,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严重的思想混乱。
1956年10月,先后发生了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西欧各国都发生了大批共产党员退党事件。
(参看资料苏共十二大及波凶事件:1956年,对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是不寻常的一年。
这年二月,苏联召开了斯大林逝世以来的第一次党代表大会――苏共二十大。
赫鲁晓夫在会议闭幕前的一次秘密会议上向全体代表做了全面否定斯大林的秘密报告。
赫鲁晓夫的报告,如同半空炸响的惊雷,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应,特别是由此引发的波兰、匈牙利社会大动荡。
东欧国家,大都是苏联红军从德国法西斯手中解放出来,他们都毫无例外地采用苏联模式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用苏联的经验指导国家建设。
秘密报告一出,激起了东欧人民摆脱斯大林模式、摆脱苏联控制的强烈愿望。
1956年8月,在波兰南部工业重镇波兹南市,成千上万的工人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示威者高呼“要面包和自由,俄国佬滚回去”的口号,要求曾因提出波兰是社会主义道路主张而被清除出党的前领导人戈穆尔卡重返领导岗位。
波兹南事件表面上是由于波兹南斯大林机车制造厂的工人提出加薪和减税的要求被政府拒绝造成的,但实际上苏联在政治上干涉波兰内部事务、经济上长期对波兰实行不平等贸易,早就引起了波兰人民的不满。
这次事件,正是这种不满情绪的一种宣泄。
波兹南事件在波兰国内引起连锁反应,各地示威活动此起彼伏。
波兰领导人意识到:改变政策,势在必行。
七月,波兰工人党中央全会讨论通过了一系列关于扩大民主权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措施;8月6日,中央政治局决定,再度由戈穆尔卡出任党中央第一书记。
波兰发生的变化引起了苏共的恐慌。
赫鲁晓夫担心,戈穆尔卡的东山再起会使波兰彻底摆脱苏联的控制。
1956年10月19日,苏联出动坦克包围了华沙,随即赫鲁晓夫不请自来,率领规模庞大的代表团飞抵华沙,要求参加当天举行的八中全会。
苏联的傲慢态度引起波兰的极大不满,当波苏两党在国宾馆进行谈判时,大批群众在国宾馆外举行示威游行,支持戈穆尔卡和波兰党中央。
在谈判过程中波兰领导人的强硬态度大大出乎赫鲁晓夫的意料,在得到了波兰仍将留在华沙条约组织内的承诺后,赫鲁晓夫不得不做出全面让步,承诺将军队撤回基地,承认以戈穆尔卡为核心的新领导班子,同意对波苏不平等贸易做出赔偿。
苏联的妥协使一场危机最终得到化解。
十月事件以后,波兰工人党控制了国内局势。
谁知一波刚平、一波又起,波苏会谈刚刚结束,匈牙利局势又紧张起来,一场清算匈牙利领导人拉克西错误的运动逐渐酿成大祸。
拉克西作为匈牙利劳动人民党中央第一书记和政府总理,长期以来不顾本国国情,强行按照苏联模式处理本国事物,把苏联的意见当作至高无上的指示,他不但把苏军解放全国的日子定位匈牙利国庆日,甚至要求学校的计分制也要和苏联统一起来;在经济上他要求人民为了将来而勒紧裤腰带,过度发展重工业,导致人民生活需要的日用轻工产品奇缺苏共二十大后,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传到匈牙利,匈牙利民众对拉克西照搬苏联模式表现出强烈不满,匈牙利国内要求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清算拉克西、反对苏联大国主义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尽管拉克西辞去匈牙利劳动人民党中央第一书记的职务,但矛盾的激化已无可挽回。
10月23日,在达佩斯,二十多万人举行了声援波兰的游行,示威游行很快转换为群众与军警之间的大规模冲突,并发生了流血事件。
电台、电话局、警察局和一些公共设施遭到攻击。
匈牙利党中央举行了紧急会议,曾按苏联意愿被免职的前总理纳吉被选进政治局,并被重新任命为总理;会议还做出了请苏军前来维持秩序的决定。
10月24日凌晨,苏联坦克进入布达佩斯,街头的流血冲突进一步扩大。
30日,纳吉同飞抵匈牙利的苏联领导人进行会谈,会谈结束后,纳吉宣布:匈牙利退出华约组织,重新组建多党联合政府,苏联将撤走军队。
但是,此时的匈牙利局势已经失控,在苏军撤走之后,反共势力肆无忌惮地进行破坏活动,西方则在此时加紧向匈牙利派遣特务和运送武器,在匈牙利各地,呈现一片白色恐怖。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领导人决定采取非常措施,平息匈牙利事件。
11月1日,苏军开始进入匈牙利境内。
当天下午,纳吉致电联合国,呼吁承认匈牙利为中立国,要求苏联撤退军队。
晚上,在苏联支持下,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宣告成立,卡达尔任中央第一书记。
11月4日,匈牙利工农革命政府成立,卡达尔出任总理,宣布邀请苏军恢复国内秩序;同时,苏军开进布达佩斯。
苏军同暴动武装展开了两天的激战,骚乱最终被平息。
纳吉被苏军逮捕。
1958年6月,纳吉因阴谋暴动推翻匈牙利合法制度、叛国投敌、军事哗变的罪名被处决。
直至1989年9月,匈牙利党中央才为纳吉平反。
短短13天的匈牙利事件,造成了两万多人伤亡,经济损失相当于匈牙利一年国民收入的四分之一)影响:一则以喜,(揭了盖子)一则以忧。
(捅了篓子)启示:引以为戒,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1、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他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①这就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根本思想。
《论十大关系》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2、《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经济工作的各个方面调动各种积极因素(1)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调动各种积极因素(6)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与非党的关系;(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3、毛泽东这里讲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既包括党内的因素,也包括党外的因素;既包括国内的因素,也包括国外的因素;既包括直接的因素,也包括间接的因素。
总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基本方针,对于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1、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2、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3、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方针、原则:对于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坚持说服教育、讨论的方法;对于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对于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要努力克服政府机关的官僚主义,也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对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自由讨论和科学实践、艺术实践去解决;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对于民族之间的矛盾,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一)中国共产党很早就开始重视国家的工业化问题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2、抗日战争时期指出,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须工业化;3、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
(二)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1、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