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课前预习:1.课前每个学生收集1篇自己感兴趣的时事新闻。

2.学习“表达·交流”中“敏锐·信实”的有关知识,了解新闻的特点。

3.从互联网搜索和浏览关于渡江战役的资料,理解战役的意义。

相关课程标准: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学习目标:1. 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

2.了解解放军渡江战役的知识。

3.能够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写简单的消息。

4.培养学生经常阅读新闻的习惯。

评价任务:1.学生通过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短消息,认识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2.学生阅读消息,迅速抓住消息的主要信息。

3. 能够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写简单的消息。

教学重点和难点:1.对消息的结构和特点的把握是教学重点。

2.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阅读新闻是教学难点。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知背景,明作者播放《渡江战役》片段,感受红军英勇精神教师导言:渡江战役,亦称京沪杭战役,历时42天,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11个军部、46个师共43万余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以及江苏、安徽两省全境和浙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为解放华东全境和向华南、西南地区进军创造了重要条件。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

21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4月20日晚和21日,人民解放军第二、三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和总前委的《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先后发起渡江。

百万雄师以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在炮兵、工兵的支持配合下,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迅速突破国民党军的江防,占领贵池、铜陵、芜湖和常州、无锡、镇江等城,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

23日,第三野战军一部解放了国民党22年来的反革命统治中心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在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第二天,这个消息迅速地传遍在全国各地。

你知道这则消息由谁亲自撰写通过电波传遍全国的吗?(学生自由回答:毛泽东)师:哪位同学来介绍毛泽东同志的生平经历?学生介绍毛泽东同志的生平经历。

毛泽东(1893—1976),湖南韶山,字润之,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军事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著有《毛泽东选集》。

(板书课题)二、我来说新闻师:古语说“秀才不出门,遍知天下事。

”现代社会,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新闻报道,它使我们足不出户,可遍知天下事。

那么,同学们对新闻的知识了解有多少呢?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新闻消息”的常识,(内容见本册第五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学习后,教师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采用竞答的方式回答下列问题,夺取“我来读新闻”环节中的播音员资格。

1、什么是新闻?2、新闻的种类有哪些?3、新闻的特点是什么?4、消息包括哪几个部分?基本表达方式是什么?消息的格式是怎样的?相关知识参考:1、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2、新闻的特点:1、传播性2、真实性3、时效性3、新闻的六要素:“5个W”,When (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 (何事)、Why(何故)、有的还加上How(如何)。

消息一般包括标题(正题、引题、副题)、导语、主体、背景资料(有的消息还有结尾)等部分。

消息的基本表达方式是概述,消息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即将内容作有主到次的组织,称为“倒金字塔式”结构,即高潮在前。

三、我来读新闻1、教师使用多媒体播放一则新闻片段,引导学生注意表情、体态;语速、语调。

师:请同学们模仿播音员播报本课新闻,看谁读得好?同学们自由尝试当播音员播报新闻。

教师提出播报要求:①语气一定要高昂,有气势;②语速要慢。

学生活动:推选“我来说新闻“中获胜小组中朗读优秀的同学进行展示教师评价,鼓励。

2、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学生拿出准备的新闻报纸,从报纸中寻找出一则短消息。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报纸,了解消息,小组选出与《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结构类似的一则消息,小组内展示。

活动目的:让学生深入了解消息,准确地把握消息的特点,阅读报纸,贴近生活,学生更容易感兴趣。

(教师进行巡视,与学生交流,发现疑问,及时解决。

)四、我来学新闻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是一则消息,也就是狭义上的新闻。

这篇文章既叫新闻,又叫消息。

新闻包括多个内容,它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教师详细介绍新闻的结构:(用多媒体投影展示)·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题、主标题、副标题。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

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一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

·主体:承接导语,对消息事实进行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的一句话。

师:刚才同学对新闻的常识有了全面的了解,为了更好掌握新闻的常识,请用新闻结构的知识来分析《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下面大家细读本文,用笔在文章中作出旁批。

看你掌握了没有?学生活动:细读文章,在文章中作批注。

小组同学口头交流·标题:我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本文的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背景: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教师活动:巡视学生学习情况,及时了解学情。

学习与提升:师:在《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新闻的开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有这样一句话,你知道它是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及时指导:这句话叫电头,放在消息的开头,交代消息发布的报社、时间、地点等,说明新闻的准确性、时效性的特点。

揣摩语言:请比较下面每组中的句子,看哪句好,说说理由。

(提示:第一组注意斜体词语的不同表达效果;第二组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已渡过三十万人。

明确:Ⅰ组的②句好。

“突破”表明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

“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

“二十四小时内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

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明确: Ⅱ组的②句好。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句“二十一日”重复。

小结: 可见这则新闻的语言用词准确精练,铿锵有力。

另外还有书面语和口头语相穿插,相益得彰(如“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文气十足;“不想再打了”“都很泄气”——非常口语化),各有妙处。

五、我来写新闻师:请你根据下列材料,利用所学新闻消息的知识,为我校的广播室写一份短消息,注意消息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消息的材料:2014年12月3日星期三下午,我校举行了“读好书、写好字”展评活动。

赛后各级部评出了一二三等奖。

学生活动:仔细阅读要求,按照消息的结构特点,写一则短消息。

教师现场指导:注意消息的准确性和结构。

小组代表读写作的消息。

教师评价,以鼓励为主。

六、布置作业板书设计↗→→ →↘ Ⅰ Ⅱ【教学反思】新闻是和我们生活最为密切相关的,引导学生关注新闻、关注时政是防止学生死读书、引导学生正确认知世界的重要手段。

通过以上教学实践活动的设计,锻炼了学生动脑、动眼、动手、动口的综合能力,并引导学生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教案中我坚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恰当地指导,教学中设计了多处学生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刻了解新闻消息的特点,追求教学的趣味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