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提取物国内外市场浅谈

植物提取物国内外市场浅谈

植物提取物国内外市场浅谈助年第,期医药化工植物提取物国内外市场浅谈李文才植物提取物就是指天然植物经提取而得的含有效成分的物质.植物提取物是植物药制剂的主要原料,并可应用于营养补充剂,保健食品,化妆品等行业,是天然医药保健品市场的核心产品.从上世纪9O年代末开始,植物提取物渐渐受到医药界,食品界的关注.植物提取物行业已成为国内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每年增长率都在l5%以上,同时也是国内主要出口行业之一,植物提取物的出口额在1999年已超过中成药,2005年出口为2.62亿美元,2002年~2004年3年出IZl增长率在20%I~AI-",2005年出口增长率更是达到30%.1全球市场分布全球植物药市场及植物提取物市场情况见表1,国际市场畅销的植物提取物产品见表2.表1全球檀物药市场爰檀鞠摄取物市场情况(摹位;亿美元)说明:植物提取物市场跟植物药市场息息相关,2005年全球的植物药市场总额是260亿美元,其中欧洲占34.5%(德国,法国占了65%),北美占21%,亚洲占26%,日本占11.3%.1.1北美市场北美是全球植物提取物最大的市场.美国是全世界消耗植物提取物较多的国家之一.美国市场的植物提取物2o05年消耗量约为28亿美元左右.加拿大植物药市场也在不断扩大.美国是全球最后认同植物药的国家.美国于1994年制定了《饮食补充剂健康和教育法》,其对"饮食补充剂"的定义包括了"草药或其他植物"以及其"任何浓缩物",这毫无疑问地确定了植物提取物作为饮食补充剂的合法地位.2000年版《美国药典》收载的植物药中包括了提取物(含植物油,芳香油等)共2O种.目前,美国对标准提取物没有制定具体的法规,但许多美国大型的制药厂对标准提取物都有自己的严格质量规定,同时他们对价格也比较敏感.美国植物药原料有70%依靠从国外进口,产品为原药材或提取物,提取物以单味药为主,例如由银杏,绿茶,大豆异黄酮,当归,人参等草药制成的提取物.美国《食品大全》曾对2000家健康食品店进行了一项调查,其结果表明,以提取物作为使用类型的占7.4%.1992年,美国植物药的销售额为12亿美元,到2o05年达到7O亿美元,平均年增长速度超过1O%.1.2欧洲市场全球植物提取物第二大市场为欧盟.2005年欧洲市场的提取物消耗量约为25亿美元.《欧洲药典》已列出了植物提取物通则,2000年增补版中收载了3种标准化提取物:芦荟,番泻叶和颠茄叶标准化提取物.并且正在探讨对提取物作进一步规范和分类,按内在质量分为量化提取物,标准提取物和纯化提取物.欧洲形成了各种药用植物的标准化提取物,如:紫锥菊,缬草,短棕榈和银杳叶等.欧盟普遍以植物提取物作为草药产品原料,是世界最大的植物药市场之一,约占全世界植物药销售额的45%,其中德国,法国,英国,荷兰都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近几年,欧盟的植物药市场发展速度快于化学药品市场.德国在立法程序上允许植物提取物作为处方药28医菊化工寰2国际市场畅销的檀物摄取物产品进行登记,德国注册药品中约有800种植物药产品;法国的植物药制剂是来自植物或植物中的活性成分; 荷兰的植物药制剂是指植物或植物某部分提取的活性物;西班牙的植物药制剂也来自植物或植物制品的提取物.可见,尽管存在理论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但作为中药组成部分的植物提取物,由于其部分有效成分的已知性和可量化性,已被西方社会普遍接受.1.3亚洲市场全球植物提取物的第三大市场是亚洲.在亚洲各国,草药的应用很普及.中国的中药,日本的汉方药,韩国的韩药在国际上都占有一席之地.亚洲草药提取物市场估计为7亿~8亿美元.2004年中国出口到亚洲其他国家的植物提取物金额为8866万美元,约占其市场份额的1O%.此外,中国植物提取物对非洲国家的出口一直处于极低的水平,以2oo4年为例,全年仅向该地区出口220 万美元,占总值的l%.非洲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缺医少药,因此中医药在非洲的潜在市场很大,需要大力开发. 2Oo5年中国出口中药提取物为2.93亿美元,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仅为5%左右,市场开发的空间还很广.2国内市场概况2.1生产情况目前,中国有植物提取物生产厂家300多家,主要集中在湖南,陕西,四川,云南等省.另有一些中药厂,精细化工厂也有提取车间.四川药用植物有3200余种,是全国药材生产的最主要基地.四川省的药用植物分属于229科,l194 属,占全国出产品种60%左右.据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药大辞典"记载,全国有植物药4773种,四川所产种类占收载的67.2%,其中有2O多种药材的产量占全国单种药材产量的60%以上.由于四川地形复杂,又未受过第四纪大陆冰川的浸袭,生态环境和气侯多样,使药材资源极为丰富.并呈明显的区域性和地带性分布,如高山的冬虫夏草,川贝母,麝香等,岷江流域的干姜,郁金等.其它如江浊的附子,绵阳的麦冬,灌县的川芎,石柱的黄连,遂宁的自芷,中江的白芍,丹参,汉源的花椒,天全的JII牛膝等不仅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而且这些药材在国内外久负盛名.陕西省植物资源丰富,为提取物厂家分布最为密集的省份,也是提取产品和价格竞争最为激烈的地区.总体上,陕西省的植物提取行业属于遍地开花型, 由于进入该行业旱,有着较为稳定的客户;且该地区资源丰富,人力资源较廉价,可以走低成本路线,对一些需求大的产品有着绝对的成本优势,是我国植物提取物行业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在天然药物资源方面,云南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多彩的药物种源,故有史以来,享有"植物王国","药材之乡"的盛誉.全省境内可划分为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共7个气候类型.如此丰富多样的自然条件,使云南成为全国植物种类最多的省份.共有天然药物资源6559种,占全国种数的51%.其中药用植物315科,1814属,6157种;药用动物148科.266属,372种;药用矿物3O种.2.2进出口情况我国经营出口植物提取物的企业有1300多家,现在我国本土消耗的植物提取物每年约为3.5亿元人民币,出口植物提取物约3亿美元.年进口植物提取物约5000万美元.出El比例在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2004年我国出口中药提取物2.23亿美元,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仅为4%左右;2005年我国植物提取物出口金额为2.93亿美元,占国际市场的4.5%.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oo6医蔼化工裤第,期年上半年,我国植物提取物共出1:31.65万t,共2.26 亿美元,出口额首次超过中药材及中药饮片,占中药出口总值的44.62%,同比增长45.76%.我国植物提取物出口位列前10名的国家和地区是美国,日本,印度,韩国,法国,西班牙,德国,加拿大,荷兰和中国香港.其中美国是我国提取物出口的最大国家,从2006年1-6月,我国对美国的出口同比呈现了较快的增长势头,出VI额为1.9亿美元,同比增长26%.一直以来,日本是我国提取物出口的第二大市场,随着近两年日本自然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 对我国植物性原料需求快速增长,是我国近两年提取物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2006年第一季度,植物提取物对日本出口1803万美元,同比增长21%.从2oo5年起,我国提取物对印度出口快速增长,2006年1—6月份出口额超过了韩国,德国,中国香港等传统出口市场.对中国香港的出口经过了2oo5年的高速增长后,2006年第一季度出口额大幅回落,共出口230万美元.同比下降了7O%.2.3国内发展策略2005年,全球植物药市场达到了260亿美元,有分析预计,2006年将上升到350亿美元,发展异常快速.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植物药大国,但却不是植物药强国.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出口的植物提取物所占的份额不足5%.而且研发薄弱,产品科技含量低.多数企业没有市场研发和技术研发力量,对如何取舍并不十分清楚,盲目跟风,产品单一;同时,缺乏深加工技术,实验和检测设备落后,企业无核心产品.后续发展乏力. 面对植物提取物国际市场的蓬勃发展.国内企业应以此为契机,努力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促进我国植物提取物产业的发展:(1)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加快中药生产的标准化进程.质量问题是中药国际化的最大障碍,中国提取物行业应该加快中药生产的标准化进程,严格把好质量关.植物提取物的生产和研发应该借鉴GMP,GSP, GLP,GCP,GAP等先进的经验,建立GEP(提取物生产管理规范),通过对提取物生产规范化,制度化来促进其质量标准化,这样才能得到更多国家及FDA等行业机构的认可,进一步扩大市场.据悉,我国已由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率头建设全国最大的中药化合物库,现已与云南昆明植物园开展一项名为植物化学组的研究,现已完成1000多种植物的提取工作,这样将使中药的化合物成分弄清, 为中药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供基础.(2)工厂应各有特色,制止元序竞争.早期的宏生堂,金农,天诚在国际上很有影响力,但到了21世纪初期,很多厂家的产品一哄而上,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尤其是浙江绍兴的假银杏提取物在美国市场泛滥成灾,严重影响中国植提行业的声誉与出口利润.我国的工厂在产品布局方面应各有特色,绝不能内部恶性竞争. (3)加强与国际大公司进行项目合作.只有进行项目合作,才能长期稳定地共同发展.像金农与P&G 的合作,无锡绿宝与日本太阳化学的合作已经在这方面有了成功的范例.(4)合理利用中草药资源,注意可持续发展.很多中草药资源再生能力不强,虽然中国是中草药大国,也应该加以节制开采,前几年的红豆杉滥伐事件就是一例.要重视物种资源,特别是要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做到合理采收,生产繁殖并举.尽管中国号称地大物博,但在植物提取物行业发展初期,中国企业处于较低的生产力水平,对植物资源采伐没有计划性,同时没有考虑植物的长期循环利用,而是破坏性地采挖,再加上国外企业对中国植物药资源采取低价掠夺方式,一些企业在利益驱动下,甚至不顾国家法律,严重破坏自然资源.如云南的红豆杉,甘肃的甘草和麻黄草等.如何减少对资源环境的破坏,改变在国际上低质低价的形象已经成为中国植物提取物行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首先,这需要政府部门和企业共同的持之以恒的努力.政府应该重点培育行业内领头企业,在财政,外贸,税收等政策上加强扶持.目前,国内上规模的植物提取物企业偏少.如果没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就无法提升企业的设备,科研水平,更谈不上有好的产品,企业的竞争力也就不高.其次,植物提取物生产企业应该建立原料基地.在这方面,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也很高.目前,在全国范围内,以省为单位的中药产业基地有14个,中药材基地有8个.第三,适度开发资源,遏制滥采滥挖.对甘草,红豆杉这类既关系生态又关系物种安全的品种,国家必须颁布严格法令,从原材料人手,有选择,有计划地开采,必要时可征收收购,加工企业的资源税,有效调节市场供给,进而影响国际市场价格.口主要参考资料l医药经济报.20o6.11.32中国药业.2004,13(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