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马尔库塞的技术批判理论

论马尔库塞的技术批判理论

(一)对科学技术的批判
马尔库塞对科学技术的批判是建立在他对人的理解、服务于人的解放目的基础上的。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爱欲,而爱欲的实现又必须以理性和自由为保证,个人只有借助于理性批判的力量,才能洁楚地认识到什么是自已的真正本质和需要,进而在自由的活动中实现它在发达工业社会里,科学技术从两个方面阻碍着人的本质的实现:一方面,科学技术决定了社会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进而决定了人的生活方式,直接压抑了人的爱欲满足;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导致了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使得异化劳动日益加剧。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作为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消除了人的批判理性,使人变成了单一向度的人。

所以,他对科学技术的批判是双重的:一方面,批判科学技术对人的爱欲的压抑;另方面,批判科学技术对人的批判理性的压抑。

(二)死亡意志的支配——科学技术对爱欲的压抑
马尔库塞在他的重要论著《爱欲与文明》中,他围绕爱欲与文明的这一主题,达到了对弗洛伊德的继承、补充和发展。

马尔库塞同意后期弗洛伊德的观点,即人有两种基本冲动:爱欲与死亡。

爱欲是一种建立联系和在更高的社会秩序里聚集一起的趋向。

它反抗和推迟了向死亡堕落,是保存一切生命的巨大的统一力量,导致文化。

死亡本能是生物体了解除生命的张力,
通过倒退回到更简单状态的内趋力。

(三)技术对人的压抑的主要表现
在发达工业社会中,科学技术对人的本质的压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科学技术成为当代发达工业社会爱欲压抑的根源。

马尔库塞认为,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爱欲压抑形式发生了新的变化。

科学技术己经成当代发达工业社会人性压抑的根源。

在《爱欲与文明》中,他提出‘‘基本压抑”、“额外压抑”、“操作原则”等概念来对弗洛伊德的压抑性文明论进行驳斥。

马尔库塞把压抑分为“基本压抑”和“额外压抑”两类。

由于经济上的贫困和克服这种贫困所需的劳动,要造成文化就必然对爱欲作一定程度的限制、压抑和延迟。

这是一种基本的压抑。

它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在一定意义上是合理的,基本压抑所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但另一方面,“缺乏的分配、克服缺乏的努力以及工作的方式,都是强加于个体的……不管这种合理性对整体的进步是多么有用,它仍然是系统的合理性,而且不可避免地牵涉到统治利益和要求支配。

”也就是说,额外压抑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产生,受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支配,它的存在只是为维护现存的统治制度的。

额外压抑遵循的是操作原则,操作原则是‘现实原则的现行历史形式”。

在操作原则下,人的身心都成了异化劳动的工具。

因此,这是一种多余的、额外的压抑。

对于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是不:必要的。

第二,技术的发展加重了异化劳动的程度。

劳动被马尔库塞看做是爱欲实现的手段,然而,在发达工业社会中,由于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使劳动者完全依附于机器设备,降低了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对于劳动者和社会二者来说,劳动都不同于以往,发生了“质的飞跃”。

“自动化的幽灵”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把劳动者为了生活的必需而进行的劳动压缩到最低限度,甚至使工人的劳动成为不必要的。

但是,劳动力的消费对维护社会的再生产又是不可缺少的,因为现代社会是消费的社会,没有大量的消费,社会生产就无法维持下去。

所以,社会为了维持自身的存在,就必须使劳动者有事可做,以换取他们对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消费支持。

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劳动被投
作者简介:李航,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6级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二、爱欲解放论及对新技术的构想
(一)爱欲解放论——超越现实原则
在发达工业社会中,由于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使劳动者完全依附于机器设备,技术使劳动者成了多余的,可有可无的存在物,同时技术的发展也加重了异化劳动的程度。

马尔库塞对非异化劳动与异化劳动进行了区分:非异化劳动,是人的各种器官和机能的自由消遣,它能满足人的爱欲;异化劳动,只为人们的自我保存提供必要的生活资料,现代工业社会科技的发展使得劳动成为被异化了的劳动,它压抑了人的爱欲。

马尔库塞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爱欲,因此,爱欲的解放就是人自身的解放,“人正是在他的满足中,特别是在他的爱欲满足中,才成了一种高级存在物,才有了较高的存在价值。


而要实现性欲的自我升华,,其关键在于使爱欲进入劳动领域,使人摆脱异化劳动的痛苦,在非异化劳动中获得快乐。

“爱欲的目标是要维护作为快乐主-客体的整个身体,……这个目标还产生了爱欲自身的实现计划:消除苦役,改造环境,征服疾病和衰老,建立安逸的生活。


(二)新技术的构想与自然的解放
尽管马尔库赛强烈批判了现存技术的政治内容,但是他又认为,一种“替代的”新的技术与科学是可能的,它们将打破根植于现存技术的统治逻辑,是自然与人得到最终的解放。

三、技术批判理论的局限
马尔库塞的技术批判理论由于背离了科学的经济分析和阶级分析,他的这种批判及其对未来社会的建构只是一种天才的猜想,贫困的乌托邦式的感伤而已。

由于阶级的局限性和时代的局限性,他的技术批判理论在认识论、历史观方面带来了一系列的不可避免的理论局限。

首先,马尔库塞在认识领域本末倒置,把资本主义社会一些表面现象本质化,把资本主义一些表现现象本质化,把局部范围事物永恒化,认识标准同一化,从而不能正确地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内在实质。

人的社会存在决定着人的能动性作用的发挥,人无法离开社会的制约作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能动的辩证关系。

正是这种关系决定着人的实践活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依赖于一定的社会条件。

因此,人的需求的异化,不应停留在现象、非本质的层面,而应从社会中寻求深刻的、本质的原因。

其次,历史观上,他主张心理本能革命,以大拒绝方式消除人的异化,实现人性解放,这是一种唯心的历史观。

因为在他看来,造成人性异化的根源不在于资本主义所有制,所以他不主张通过变革资本主义所有制来求得人的解放。

在他看来,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和工人一起在受文化、技术的奴役,即使把生产资料从资本家手中夺过来,也不能改变受奴役的总体局面。

而最重要的是人的心理已经被异化,因此必须开展一场本能革命,这才是实现受欲解放的根本途径。

这样,马尔库塞就把消除资本主义社会中被压抑、摧残的人性,归结为人的主观因素,归结为人的思想意识、心理、本能的问题了。

他企图在人的本能结构中展开旨在实现人性解放的全部斗争。

他只注重心理分析而无视社会历史客观规律物阶级分析,所以本质上是一种虚无主义的革命,他不会从根本上触动现存社会的基本结构,也不可能改变当代资本主义的全面异化,更谈不上彻底解放人类了。

最后,马尔库塞的技术批判理论在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反差中,走向复古主义甚至悲观主义。

他的理论在对现实的批判上是无情的,但是一谈到将来就黯然失色了,他没有向人们指出鼓舞人们斗志的振奋人心的奋斗目标,从而不能正确地评价未来社会的前景。

总之,马尔库塞理论本身的乌托邦性质使其无法找到真正他所需要的革命力量。

他认为只有通过知识分子的革命才能实现他的乌托邦设想,他自己也认为这个设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其根本原因是他的理论存在着严重缺陷,他在批评卢卡奇的“无产阶级意识”的弱点时,从整体上研究了技术理性的整体意识压抑,没有看到个体的能动实践性,从而得出无产阶级在资本阶级文化中无法从整体上恢复阶级意识。

他在力图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性质与海德格尔的人的存在融合时,恰恰没有与人的“具体”性的结合,忽视了个体能动性的存在,把人看成“单面性”的人。

他的这一理论本身受到后现代主义及后后现代主义的批判,如费斯克认为人是有主体性的社会的人,人在选择文化产品时有着个人主动性,而不是大众文化附属的单面人。

注释:
高亮华.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66,71

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266.
参考文献:
[1][美]安德鲁·费恩伯格著.朱春燕译.哈贝马斯或马尔库塞:两种类型的批判.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6).
[2]程巍.否定性思维:马尔库塞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程专民.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述(第十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
[4]徐崇温.法兰克福学派述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5][英]佩里·安德森著.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人民出版社.1981.
[6]江天骥.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社会理论.人民出版社.198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