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A.嫡长子继承制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D.传统的宗族观念2.“九鼎既成,迁于三国。
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
”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3.“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三省六部制考点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6.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A.战国时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利牵制体系D.明初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7.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
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A.西周B.秦朝C.东汉D.明朝8.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
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D.用泥制陶的事实考点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9.中国象棋中“楚河汉界”的来历与历史上的“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相关。
这场战争发生于A.公元前2世纪早期B.公元前2世纪晚C.公元前3世纪早期D.公元前3世纪晚期10.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11.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
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此处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的A.分封制度B.井田制度C.宗法制度D.礼乐制度12.“汉承秦制”亦有创设。
以下属于西汉创设的制度是()A.什伍连坐B.郡县行政C.刺史监察D.皇权独尊13.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A.决策权B.行政权C.军政权D.财政权14.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15.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16.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材料表明他主张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D.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17.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
“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
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A.秦代B.汉代C.唐代D.宋代18.明初,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
随后,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最后占领南京,夺取帝位。
此事说明当时A.实行了内阁制B.设立了军机处C.实行了分封制D.郡县制受到挑战19.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其目的在于A.加强进行对地方的控制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20.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A.秦朝的御史大夫B.汉朝的刺史C.唐朝的节度使D.宋朝的枢密使21.北宋前期继续设置三省六部,但其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仍与唐代相同的是()A.三省长官均为宰相B.设置“中书门下”为宰相的办公机构C.由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议D.尚书省统领六部,为全国最高的政务部门22.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23.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使用本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
下列各项中属于这种情况的是()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B.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24.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西汉设置刺史③唐朝实行三省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A.③④B.①④C.②③D.①②考点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25.明朝“折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主要是A.决策B.行政C.监察D.司法26.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务,设内阁制B.内阁成员的地位和权势有过提高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考点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A 宗法制度的核心特点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度。
这一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十分深远。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的能力。
2.D B项是表象,是对鼎器生活功能的叙述。
D是本质,是对鼎器政治功能的本质反映。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的能力。
3.C 分封制度不是“行政区划”,具有行政区划特征的就是“郡县制”。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的能力。
【考点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6. D “偶有特殊情况”是指君主专制被削弱。
A、B、C三项都是皇权加强的表现,D项中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是君主削弱的特殊情况,故选D。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的能力。
7.B 秦统一后,为加强中央集权而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由皇帝一人任免,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本题考查知识的识记与再认再现能力。
8.C 依据题干中“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等信息,不难得出秦朝实行了郡县制度这一结论,故选C。
本题考查材料阅读、理解及信息提取能力。
【考点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9.D 公元前299年至280年是指公元前三世纪初,公元前206年属于公元前三世纪晚期。
故选D。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
10.C A项不符合史实。
B项错在“剥夺”的表述上。
C项是本质反映。
D项错在“弱化君权”的表述上。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的能力。
11.D “周政”、“周礼”均是指周代的礼乐制度。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的能力。
12.C A、B、D都是西汉承袭了秦朝的政治制度。
C项是西汉的创设,刺史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正式确立。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的能力。
13.B A项属于皇帝。
B项是宰相的职能。
C项由枢密使行使。
D项由三司使行使。
故选B。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的能力。
14.C 西汉宗法制继承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度。
故选C。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的能力。
15.D 科举制度是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
C项是通过门第来实现、B项是推选实现。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
16.A 唐太宗是古代封建君主,其意在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B、D不符合加强君权,分割、削弱相权之趋势。
C项错在中央权力下移,应是中央权力集中、上移。
17.D 特别注意材料中的“通判”这一关键信息,北宋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派文臣到地方做知州,同时设“通判”一职,也知州互相牵制、互相监督。
由上分析,可知此题选D。
本题考查材料阅读及提取信息能力。
18.C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削藩”即可选出。
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
20.A 读懂材料的内容。
材料是指不是由皇帝分封的诸侯而自己称诸侯的,将遭到共同诛灭。
其目的是通过分封,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与管理。
B、C、D三项与史实不符。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的能力。
20.D A项和B项履行监察职能。
C项履行地方军权和行政权。
D项是中央设置的分割宰相的军权的机构。
故选D。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
21.B 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到了宋朝,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又另外设置“中书门下”作为行使宰相权力的机构,其长官为宰相,但相权已被分割。
答案为B。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
22.C 明成祖时设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后来,阁臣的权力越来越大,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
但没有决策权。
清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大臣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不断扩大,可以参加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军政要务,但没有决策权,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
答案为C.本题考查分析理解的能力。
23.A A项是因为避讳汉高祖刘邦的“邦”字而改名;B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职权和强化皇权而改名;C项是因为北宋景德年间,朝廷派官员在昌南镇烧制瓷器充作贡品而改名;D项是因为明朝面临蒙古族的威胁,希望北方平安而改名。
答案为A。
本题考查对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
24.A ①、②与题意中的宰相职权不相符合。
【考点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25. B 明朝的六部行使的是行政权。
故选B。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
26.B 内阁制是明成祖时设立的,故A项不正确。
B项与张居正首辅地位很高相符。
C项不正确,内阁的地位不高。
D项不符合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