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食》教学设计《中国美食》是一篇图片课文,主要通过各种各样的菜品图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美食,通过认识这些美食,从而认识生字。
通过认识这些色香味俱全的美食,认识中国的美食文化,爱上中国的美食文化。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目标:1、通过认识各种美食,认识“菠、煎、腐”等16个生字,会写“烧、烤、炒”等8个生字。
会写“美食、红烧、烤鸭、羊肉、炒饭”等词语。
2、认识各种中国美食,了解其简单的烹饪过程。
3、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美食文化,从而爱上中国的美食文化。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爱上中国的美食文化。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教案),学生准备(交流自己喜欢的美食)第一课时:课文新授一、课前活动(导入环节):孩子们,中国被称为“烹饪王国”,在我们中国有许多的美食,它们色香味俱全。
哪位小朋友把你课前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大家。
1、生展示学习成果(《报菜名》、小报展示)2、交流评价(夸夸展示的学生)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识记生字、初步感知)1、请学生欣赏美食视频。
2、学生交流观看感受。
3、听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在心里跟读课文。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查课文朗读情况(注意字音)5、展示朗读,识记生字。
1)小老师领读(注意多音字“炸”);2)开火车读;3)识字游戏(归类识字:火字旁的字都与烧烤有关,都是用烧烤的烹饪方法来制作的美食。
“灬”的字都与蒸煮有关,基本都是用蒸或煮的烹饪方法来制作的美食。
)6、朗读课文,展示交流。
三、细读课文,深化理解。
1、你还了解哪些中国美食?你知道它的制作过程吗?1)分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汇报。
3)师小结。
2、读一读,说说制作哪些食物时需要用到这些方法。
拌、炒、烤、烧、爆、炖、炸、煎、蒸、煮1)学生说一说。
2)多媒体展示。
3)师小结。
3、了解了烹饪方法,知道了一些食材的做法,你能猜一猜这些菜的名字吗?1)学生利用上面的学习内容,进行猜测。
2)教师指导、总结4、书写指导。
1)学生观察书写时应该注意的生字。
2)学生交流汇报。
3)指导“火”字旁的字“烧、烤、炒”的书写,特别是“火”字旁的几个点。
4)学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四、拓展延伸1、让学生知道美食还是一种文化。
1) 了解一些描写美食的词语;2)了解几首有关美食的古诗;3)了解有关美食的谚语;4)了解名人与美食的联系(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墨鲤等的来历)2、让孩子了解美食文化、爱上美食文化。
五、实践作业:把家乡美食的图片搜集起来,做一份小报。
六、板书设计识字4 中国美食烹饪方法:拌炒炸烧烤蒸煮煎炖爆烹饪食材:蔬菜肉类面食美食文化:古诗谚语名人热爱美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美食》课标分析新课标精神在《中国美食》一文中的体现:(一)夯实识字与写字环节1.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在《中国美食》一文讲授过程中,孩子们能够利用偏旁归类识字,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2.让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在引导孩子书写“烧”这个字时,先观察结构、占格,再观察压线笔、起笔和收笔的位置,让孩子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3.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在授课过程中,只要孩子动笔写字,就要提示写字姿势“头正、肩平、臂开、足安。
”4.让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在评测习题中涉及到查字典解决字义的题目,让孩子复习巩固认字方法。
(二)让学生爱上阅读1.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课前学习资料搜集环节,就是为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学生通过阅读积累了很多描写美食的词语。
同时还拓展阅读了许多描写美食的谚语、古诗等知识。
(三)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1.课前展示交流,意在锻炼孩子的表达;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有表达的自信心。
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在授课过程中,学生能够认真倾听,无重复性回答,认真程度较高。
(四)综合性学习1.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家庭、社会中的见闻,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授课过程中,你喜欢什么美食?你知道哪些名人与美食的联系?等问题皆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中国美食》教材分析一、本课的总目标:本篇课文选自部编教材第三单元的第四课,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11种中国美食,让学生了解中国美食,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同时了解制作食物时需要用到的方法,拓宽眼界,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二、本课学习的具体方法:教学本课时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同时还可以从网上下载各类美食的精美图片,吊起学生的胃口,再顺势引导他们识字、读词;图文对照,总结汉字规律,从而认识更多的汉字。
三、本课的具体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15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会写9个生字。
2.观察图片,说出各种美食的名称。
3.了解制作食物时需要用到的方法,从中认识生字。
4.会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并说说自己的发现。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汉字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中国美食,使学生养成热爱家乡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2.通过对美食文化的了解,养成爱惜粮食的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1.会认15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会写9个生字。
2.认识中国美食,能说出美食的名称,能说出制作食物时需要用到的方法。
难点1.能从汉字中发现规律。
2.通过介绍中国美食,使学生养成热爱家乡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本课习题的设计:课后练习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着眼于积累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突破传统呈现方式,增强教材与学生之间的亲和力。
教材的编排体现开放性和弹性,增强适应性。
《中国美食》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能够简单了解烹饪方法、食材的含义,但是对美食文化可能没有一定的感悟。
一、文中的每种菜肴均配有鲜明的图片,图文并茂,让学生在识记菜名的同时又了解制作方法、理解字义,一举多得。
二、泡泡“我还能说出家乡的美食,”是基于学生经验的美食种类拓展。
三、本课出现的美食均为生活中常见的,利于学生自主朗读以及识记与美食相关的形声字。
四、在初步感知后,紧扣课文图文,说说自己了解的制作方法。
教师有针对性地补充图片、播放视频帮助学生理解。
五、通过拓展:1、名人与美食的故事;2、描写美食的词语;3、描写美食的谚语;4、描写美食的古诗等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知道美食不仅仅是餐桌上的食物,它还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源远流长,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中国美食》评测练习一、在注音正确的括号里打“√”,错误的画出来改正在括号里。
菠菜 bō cài( ) 豆腐dòu fu( )蒸饺 zhēn jiǎo( ) 炸酱面zhá jànɡ miàn( )二、把下面汉字按要求分类。
茄粥饭菠煎腐饺煮蒸蘑粥肉菇酱独体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下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左右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半包围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左中右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把你喜欢吃的菜写一写吧!凉拌类:()()红烧类:()()烧烤类:()()清炒类:()()四、你知道夸赞美食的词语吗?请写出四个词语。
()()()()《中国美食》效果分析《中国美食》课后反思《中国美食》是一篇图片课文,主要通过各种各样的菜品图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美食,通过认识这些美食,从而认识生字。
通过认识这些色香味俱全的美食,认识中国的美食文化,爱上中国的美食文化。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本节课教学时,大部分学生对美食还是很感兴趣的。
因为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成为了主体,主动性增强。
在学习中,能运用多种形式,如通活动前师幼收集美食的信息和各种不同信息,学习活动中的交流和看视频,听故事,使孩子们充分的运用各种感官来调动对传统美食的喜爱和中国的饮食文化的了解。
从而是孩子们爱祖国的情感有了一定的提升。
整个学习活动注重的情感和知识的积累,环节层层递进,支持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不光是一些美食名称的由来,还有更多的内容在里面,怎样能让学生了解的更多,除了教师的讲解以外,还能用其他形式来呈现,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因此,今后教学时,课前一定要准备充分,多角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教学时,我引导学失从中华民族丰裕的美食中感觉劳动人民的智慧,明白到我国丰裕的饮食文化,以及我国差异地域的饮食习惯特色。
本节课通过赏美食、说美食、吃美食的故事,引导学生欣赏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
使学生感受到中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食文化的兴趣。
本课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多学科课程很好地整合了起来;二是切合了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并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气氛一直很热烈;三是学生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老师的帮助,及与同学的协作、交流,同时利用学生已知信息为基础,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取认识,符合教学规律。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也深刻认识到: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实际需要、实际能力出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快乐学习、高效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