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综合测试卷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一位古希腊历史学家这样描述梭伦改革前的雅典:“贫富不均的程度已甚为严重,这个城市真正到了危险的境地……似乎除了一个高压力量外,并无其他方式可以解决这种困扰。
”对此材料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贵族对平民的剥削是造成城市危险的主要原因B.平民暴动反映了城市真正到了危险境地C.萨拉米斯岛战役的失败决定了城市危机不可调和D.实行僭主政治似乎成为唯一的解决方式【解析】C项明显与史实不符,梭伦指挥雅典军队夺回了萨拉米斯岛。
【答案】 C2.公元前6世纪初鲁国实行“初税亩”,而齐国“相地而衰征”,其实质都是() A.土地赋税制度的变革B.承认土地私有C.井田制的瓦解D.封建赋税制度的确立【解析】从春秋时期改革变法的趋势和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去分析。
【答案】 B3.商鞅变法使秦国向封建化过渡的决定性步骤是()A.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B.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C.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发展小农经济D.奖励军功,按功授爵,废除贵族特权【解析】本题要明确社会制度变化的关键因素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向封建化过渡的决定性措施是建立封建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答案】 A4.北魏统治者实施均田制的主要目的是()A.解决土地贫富不均的问题B.为受田农民解决实际问题C.获得维护封建国家政权必要的财政来源D.为证实鲜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明取得的成果【解析】北魏推行的均田制主要是为了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维护北魏政权的统治。
这是其主要目的,也是当时北魏政府所关心的问题。
【答案】 C5.下列关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结束了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割据状态B.有力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C.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D.德语逐渐成为德国的标准语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在改革过程中,马丁·路德将《圣经》译成德文,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适应了资产阶级的需要,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但改革并没有改变德意志的封建割据状态。
【答案】 A6.属于阿里改革失败原因的是()①改革自身的问题使其陷入困境②对外无休止的战争消耗了经济力量③赋税和兵役给人民带来灾难④导致了殖民势力的入侵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阿里改革遏制了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因此排除④。
【答案】 A7.下列表述不符合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状况的是()A.资产阶级既不满政治上无权的状况,又不得不依附地主阶级B.农民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C.社会矛盾日益激化D.耕地不足现象得以解决【解析】农奴制改革后,地主占据大部分优质土地,随着农村人口迅速增加,耕地不足现象日益严重。
【答案】 D8.19世纪中期,日本幕府统治出现危机的根本原因是()A.日本实行闭关锁国政策B.农民反幕府斗争兴起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D.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原因的认识与辨析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幕府统治出现危机的根本原因,而A、B、D三项都是具体原因或外因。
【答案】 C9.甲午战争失败后,康梁维新派突破了洋务运动的局限,宣传变法维新,其主要贡献是()A.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B.倡导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C.明确了以“中体西用”为思想指导方针D.宣传西方民主共和思想【解析】题干要求维新派“突破了洋务运动的局限”后的主要贡献。
洋务运动是由封建统治者发起的,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就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也是它的局限性。
维新变法运动是一场由资产阶级领导的,要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的政治运动,康、梁等人是希望通过变法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这是洋务运动所没有达到的高度,B、C两项在洋务运动中就已经提出,D项在辛亥革命中才被提出。
【答案】 A10.从促进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戊戌变法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A.确立了维新思想的主导地位B.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与发展C.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D.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解析】戊戌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维新志士的宣传和主张及其实践活动,起到了开阔眼界、解放思想的作用,使近代文化教育事业获得了较快发展。
维新派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很大,它所开创的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是留给后人的最可贵的精神遗产。
【答案】 C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11.阅读下列材料: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良丁,谓良人);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止四牛。
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
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
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恒计见口,有盈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
诸宰民之官,各随近给公田有差,更代相付,卖者坐如律。
——《资治通鉴》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一项措施?(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实施这一措施的前提条件。
(3)请依据材料概括这一措施的主要内容。
(不得照抄材料)(4)这一措施的实施有何积极影响?【解析】第(1)问难度不大。
从材料“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良丁,谓良人);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止四牛”等,即可判断出是“均田制”。
第(2)问通过教材知识,可以知道,政府是将无主荒地和政府所控制土地分给农民使用,并未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以,前提是政府掌握大量无主土地。
第(3)问主要从材料中归纳,需要注意的是要仔细阅读材料,不能漏掉要点。
第(4)问通过所学知识,即可回答,要注意从国家和农民两个角度思考。
【答案】(1)均田令。
(2)政府掌握、支配大批无主荒地。
(3)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
死亡或年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
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植一定数量的桑。
露田不得买卖。
政府官员就近授给一份公田,离职移交给继任者,不得买卖。
(4)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一定数量的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流民问题,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清朝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指出: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
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
材料二北宋政府为了防止“内患”,奉行养兵政策。
宋太祖认为:“可以利百代者,唯养兵也。
方凶年饥荒,有叛民而无叛兵者。
”每逢荒年,政府就将大量流民招进军队,以稳定社会秩序;同时,为了加强对辽和西夏的防御,北宋大大扩充军队。
材料三欧阳修曾经说:“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
”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归纳北宋中期出现“三冗”、“二积”局面的原因。
(2)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对此,王安石变法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什么?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3)王安石变法取得哪些成效?为什么最后失败了?【答案】(1)“三冗”原因:北宋增设了大量官僚机构,用以分化各级官员的权力,使他们互相牵制;北宋“恩荫”制度实行,受到“恩荫”的对象过滥。
这使官员数量增加,形成“冗官”。
为了加强对辽和西夏的防御,北宋大大扩充军队,同时北宋还采取“荒年募兵”的办法,将大量流民招进军队以稳定社会秩序。
宋代形成庞大的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几乎占财政支出的十之八九,造成“冗兵”问题。
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上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都给宋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形成“冗费”。
“二积”原因: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
北宋吸取藩镇割据的教训,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带来的后果是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导致宋军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
(2)关键问题:财政危机,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指导思想:以“理财”为中心,增加财政收入,减少和节省开支。
具体措施:通过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措施增加财政收入;通过精简军队,缩减编制等减少军费开支,保甲法、保马法也节省了国家的开支。
(3)成效:推行的理财新法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军事改革,节省了军费开支,改变了宋军原有的编制,使宋军的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失败原因: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挠和破坏。
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13.(2015·苏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
……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
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
……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材料二长时间来,关于戊戌变法是保守的观念,影响广泛而深巨。
……近20年来,有学者从中国近代化进程视角来看,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不可或缺的历史环节。
……时下又流行一种意见,戊戌变法打断了洋务运动的进程,使中国丧失了一次走向近代化的机会,乃至指责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激进主义”的带头羊。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请回答:(1)材料一把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的理由是什么?(2)据材料二,概括史学界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先后有哪几种观点。
用史实说明你所同意的观点的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研究者观点不同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
(2)①保守;近代化不可或缺的一环;激进。
②(只能选其中一个方面赋分)保守:借助儒家思想;单纯依靠皇帝;不敢发动群众。
近代化一环:提倡开国会、定宪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宣传民主思想。
激进: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缺乏改良的社会基础;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没有充分的思想动员。
(3)政治因素;时代发展;史学方法论(史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