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和人类常见疾病论文

微生物和人类常见疾病论文

微生物和人类常见疾病
摘要:分别由细菌,真菌和病毒引起的人类常见疾病的简单介绍。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乙肝,脚癣.
人所以会生病,固然与许多因素有关,但就传染病的病理病因来说,主要是由病原微生物、传染途径和人体抵抗力这三大因素组成的“发生环”所决定的。

作为引起传染病根源的病原菌,只有在其毒力大、数量多的情况下才能引起传染。

在瞬息万变的生活环境中,每天向你袭击的病菌何止十亿、二十亿,那么你是靠什么来保护自己的呢?如果说,健全的皮肤是阻挡多种病原菌侵袭的第一道防线的话,那么皮肤之外还有一些外围防线,能把某些病菌歼灭掉。

有人试验过,一滴泪水加入2000克清水,仍可以消灭至少一种细菌。

因为泪水中含有溶菌酶,抗御细菌的功能极强。

另外,唾液、鼻道上的粘液都是人体的有效防线。

事实上,病原菌有三种。

非细胞型微生物,其体积微小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没有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宿主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病毒就属于这类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仅有核质、无核膜或核仁,细胞器不完善,包括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和放线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细胞质内细胞器完整,真菌就属于这类微生物。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分别由细菌,真菌和病毒引起的人类常见疾病。

一、细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容易碰到的由细菌引起的疾病应该算是食源性疾病。

沙门菌病在许多国家都是主要的问题。

沙门菌病属细菌引起,症状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

引起沙门菌病爆发的食物有鸡蛋、家禽和其他肉类、生牛奶和巧克力。

可通过热加工、普通的巴士消毒或烹饪就可将沙门菌杀死。

弧菌病传播广泛,它是由某些弧状菌属细菌引起的,在某些国家其发病例数超过了沙门菌病。

引起这种食源性疾病的食物主要有生牛奶、生的或没有完全加工成熟的禽肉和饮水。

弧菌病严重的健康影响包括剧烈的腹痛、发热和腹泻。

发病者中2到10成会导致慢性健康问题,如反应性关节炎(reactive arthritis)各神经系统异常疾病。

由肠出血型大肠杆菌(引起肠出血)如O157和利斯特菌引起的食源性传染
病,是过去几十年中爆发的重要食源性疾病。

虽然这些传染病的影响范围相对较窄,但是这些病是严重的,有时甚至是致命的,特别是对婴幼儿和老年人,使他们牌最严重的食源性传染病的威胁中。

致病大肠杆菌如O157可产生强烈的Vero细胞毒素,在大肠引起肠出血性传染病,导致血样腹泻,或可产生危及生命的如肾脏损伤等并发症。

大肠杆菌O157发作主要与牛肉、抱子甘蓝、莴苣和果汁有关。

大肠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可通过加热烹饪将其杀死,一般在68.3°C下维持15s就可灭菌。

利斯特菌病是由利斯特菌属细菌引起的,残废率高达30%。

最绝的后果是导致脑膜炎和流产,或是胎儿或新生儿脑膜炎。

许多类食物食物都可引起利斯特菌感染。

经常是长期冷冻的食物使其爆发。

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在人体免疫力低下时引发中毒,重视奶制品的巴士消毒可以有效预防此菌的生长。

霍乱是发展中国家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这种疾病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水和污染的食物是感染的载体。

许多食物包括大米、蔬菜、粟米粥和各种海产品都可造成霍乱的爆发。

症状有腹痛、呕吐和大量的水样腹泻,如果不补充盐水,可导致严重脱水和死亡。

当然,除了细菌能引起食物中毒,有些其他类的微生物也会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如:天然毒素中毒,像真菌毒素、海洋生物毒素、产氰配糖和有毒蘑菇的中毒。

二、真菌引起的脚癣。

西医认为脚癣是一种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

这“真菌”二字让很多人产生一种误会,以为真菌即是病菌。

其实大自然中的真菌有1O万多种,能引起人类疾病的仅100多种,可见真菌绝大多数是可以被利用为人类服务的,例如酿酒、制备抗生素等。

引起脚癣的真菌,其实也有两重性,既有造成皮肤溃破,使人难受的一面;又有对人体有益的一面。

但这后一方面,至今仍鲜为人知,因为脚癣中的真菌对人类的“服务方式”比较特殊,这种特殊性来自真菌感染深部和浅部之间互不相通的特性。

真菌感染主要分深部感染和浅部感染,由于其深部感染常被忽视,一旦发现便为晚期,因此又称为终末性感染,是慢性消耗性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浅部感染仅限于皮肤表层角质组织和手指甲、脚趾甲,也称为癣。

其深部感染和浅部感染虽属同类真菌感染,二者之间却不相通,也就是说深部感染是来自癌症、结核病、
糖尿病、肝脏疾病、滥用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而不是从浅部感染恶化而来的。

而这种不和深部感染相通的浅部感染能使机体持续性的获得对真菌和类真菌的免疫力,这是脚癣对机体的基本价值所在。

脚癣不但深浅部之间不相传染,即使同一个机体的各个部位也不传染。


与脚之间不相传染,两只脚之间不相传尤显汗多,每次睡觉都会汗湿内衣、枕
巾。

出了汗,洗澡时,稍一着凉就会感冒或腹泻,故打针、吃药成了常事。


用反射疗法加捏脊治疗一个疗程后,患儿出虚汗现象明显减少。

后又巩固治疗
了一个疗程,虚汗现象基本消除,饮食增加,面色开始红润,小儿较前活泼多了。

在以后的随访中得知小儿感冒、腹泻的现象也已少见了,各方面都健康正常。

三、病毒引起的乙肝。

乙型肝炎病毒(HBV)属嗜肝DNA病毒科,基因组长约3.2kb,为部分双链环状DNA。

HBV侵入人体后,胞质中的子代部分双链环状DNA可进入肝细胞核内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并继续复制。

cccDNA半寿期长,很难从体内彻底清除,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难治的最主要原因。

目前HBV分为A—H 8个基因型。

我国主要是B和C基因型。

IFN治疗中HBV的应答率比较为:A>D,B>C,A、D>B、C。

基因型是否影响核苷类似物的疗效尚未确定。

目前我国一般人群的HBsAg阳性率为9.09%。

HBV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破损的皮肤和黏膜及性接触传播。

围生(产)期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一般不会传染HBV,而经吸血昆虫传播未被证实。

在围生(产)期和婴幼儿时期感染HBV者中,分别有90%和25%一30%将发展成慢性感染。

HBV感染的自然史一般可分为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和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3个期。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肝硬化失代偿的年发生率约3%,5年累计发生率约16%。

HBeAg 阳性患者的肝硬化发生率高于HBeAg阴性者。

HBV感染是肝癌的重要相关因素,在6岁以前受感染的人群中,约25%在成年时将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

自然界中多种多样的微生物与其他物种一样,都具有存在的根据。

它们生长、繁殖及对其他物种的促进和限制是其不可剥夺的自身存在价值。

细菌、病毒、真菌、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是传染病的致病因子。

传染病同其他事物一样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其既有内因,又有外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病原体在演变中的适应和斗争,是内因;社会环境因素如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是外因。

在一定条
件下,内外因的决定作用会发生位移。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进步,一些古老和经典的传染病在逐渐减少或得到有效的控制,如天花、麻疹、脊髓灰质炎等。

面对如此令人鼓舞的成就,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传染病预防与治疗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出现了滥用抗生素对自然和生态环境的重度破坏,免疫制剂及药物的过度使用等,这些“南辕北辙”的行为带给我们的却是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大幅度回升,同时部分已被控制的传染病死灰复燃,新的传染病大量出现,对已存在的传染病由于微生物的耐药性增强而束手无策。

微生物再度威胁人类是人类所面临的严峻现实,应当引起我们深刻的思考。

因此,对于人类常见的微生物疾病我们还是要提高警惕。

参考文献
[1]臧国庆,汤正好.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治指南解读[J].中华全科医学,2008年8月第6卷第8期:878页.
[2]张彦骅,尹文.微生物再度威胁人类的警示[J]西北医学教育,2005年12月第13卷第6期:618页.
[3]柬玲华.[J]双足与保健,2007年第3期:47页.
[4]http://www.39.net
论文作者赵建芝(写论文),沈红(找资料)
2008-11-22
小组成员:赵建芝,沈红,季天意,金盈,王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