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蛇咬伤疾病毒蛇咬伤后引起发病的缘由是由于毒腺中所分泌的蛇毒,主要为蛋白质,系多肽和多种酶组成。
蛇毒可分为神经毒素和血液毒素。
前者对中枢、四周神经、神经肌肉传导功能等产生损害作用,可引起惊厥、瘫痪和呼吸麻痹;后者对心血管和血液系统造成损害,引起心律失常、循环衰竭、溶血和出血。
主要见于我国南方农村、山区,夏秋季节发病较多。
病因毒蛇咬伤是由什么缘由引起的?(一)毒蛇的分类:毒蛇大致可分成三大类1、以神经毒为主的毒蛇:有金环蛇,银环蛇及海蛇等,毒液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引起肌肉麻痹和呼吸麻痹。
2、以血液毒为主的毒蛇:有竹叶青、蝰蛇和龟壳花蛇等,毒液主要影响血液及循环系统,引起溶血、出血、凝血及心脏衰竭。
3、兼有神经毒和血液毒的毒蛇:有蝮蛇,大眼镜蛇和眼镜蛇等,其毒液具有神经毒和血液毒的两种特性。
(二)蛇毒的有效成份:1、神经毒: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
2、心脏毒:主要作用于心脏引起心衰。
3、溶细胞毒:可使血细胞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发生坏死。
4、凝血素:可引起血栓形成。
5、各种酶:可引起溶血和组织破坏。
(三)蛇毒的毒性强度:各种毒蛇毒液的毒性强度是不同的,有的毒蛇伤人后死亡率高;有的仅引起症状,下表列出几种毒蛇一次放毒量和致命的干毒量的比较。
(表1-21)(二)发病机制蛇毒可分为神经毒素和血液毒素。
前者对中枢、四周神经、神经肌肉传导功能等产生损害作用,可引起惊厥、瘫痪和呼吸麻痹;后者对心血管和血液系统造成损害,引起心律失常、循环衰竭、溶血和出血。
由于蛇毒中的磷脂酶A和极体释放的组胺、5-羟色胺、缓激肽等引起局部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产生明显的水肿。
症状毒蛇咬伤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诊断蛇毒咬伤时要考虑并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否为蛇咬伤:道先必需明确除外蛇咬伤的可能性,其它动物也能使人致伤,如娱蚣咬伤、黄蜂螯伤,但后者致伤的局部均无典型的蛇伤牙痕,且留有各自的特点:如蜈蚣咬伤后局部有横行排列的两个点状牙痕,黄蜂或蝎子螯伤后局部为单个散在的伤痕。
一般状况下,蜈蚣等致伤后,伤口较小,且无明显的全身症状。
(二)是否为毒蛇咬伤:主要靠特别的牙痕、局部伤情及全身表现来区分。
毒蛇咬伤后,伤口局部常留有一对或3~4毒牙痕迹。
且伤口四周明显肿胀及痛苦或麻木感,局部有瘀斑、水泡或血泡,全身症状也较明显。
无毒蛇咬伤伤后,局部可留两排锯齿形牙痕。
(图1)图1 毒蛇和无毒蛇的典型牙痕(三)是哪一种毒蛇咬伤:精确推断何种毒蛇致伤比较困难,从局部伤口的特点,可初步将神经毒的蛇伤和血液毒的蛇伤区分开来。
再依据特有的临床表现和参考牙距及牙痕形态,可进一步推断毒蛇的种类。
(表1)如眼镜蛇咬伤病人瞳孔经常缩小,蝰蛇咬伤后半小时内可消失血尿,蝮蛇咬伤后可消失复视。
表1 几种主要毒蛇的牙距的牙痕形态毒蛇名称毒蛇牙痕间距(厘米)牙痕形态竹叶青0.5~ 1.2(八)呈“八”字形蝮蛇0.6~1.2( )牙距小金环蛇0.8~1.6( )“品”字形。
伤口四周皮肤常呈荔枝皮样外观。
银环蛇0.8~1.4( )“品”字形,伤口皮肤常有撕裂。
蝰斑蛇1.0~1.5( )部组织呈深色眼镜蛇1.1~1.9( )伤口四周瘀斑和肿胀明显眼镜王蛇1.5~3.0( )伤口四周明显肿胀五步蛇1.5~3.5( )牙距大、出血多,局部常有水泡和血泡。
毒蛇头部略成三角形,身上有颜色鲜亮的花纹,上颌长有成对的毒牙,可与无毒蛇相区分。
毒牙呈沟状或管状与毒腺相通,当包在腺体外的肌肉收缩时,将蛇毒经导管排于毒牙,注入被咬伤的人和动物体内。
(图2)图2 毒蛇与无毒蛇的区分被毒蛇咬伤后,病人消失症状的快慢及轻重与毒蛇种类、蛇毒的剂量与性质有明显的关系。
当然咬伤的部位、伤口的深浅及病人的反抗力也有肯定的影响。
毒蛇在饥饿状态下主动伤人时,排毒量大,后果严峻。
(一)神经毒致伤的表现:伤口局部消失麻木,知觉丢失,或仅有稍微痒感。
伤口红肿不明显,出血不多,约在伤后半小时后,,觉头昏、嗜睡、恶心、呕吐及乏力。
重者消失吞咽困难、声嘶、失语、眼睑下垂及复视。
最终可消失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及休克,致使机体缺氧、发绀、全身瘫痪。
如抢救不准时则最终消失呼吸及循环衰竭,病人可快速死亡。
神经毒汲取快,危急性大,又因局部症状轻,常被人忽视。
伤合的第1-2天为危急期,一旦渡此期,症状就能很快好转,而且治愈后不留任何后遗症。
(二)血液毒致伤的表现:咬伤的局部快速肿胀,并不断向近侧进展,伤口剧痛,流血不止。
伤口四周的皮肤常伴有水泡或血泡,皮下瘀斑,组织坏死。
严峻时全身广泛性出血,如结膜下瘀血、鼻衄、呕血、咳血及尿血等。
个别病人还会消失胸腔、腹腔出血及颅内出血,最终导致出血性休克。
病人何伴头尾、恶心、呕吐及腹泻,关节痛苦及高热。
由于症状消失较早,一般救治较为准时,故死亡率可低于神经毒致伤的病人。
但由于发病急,病程较长久,所以危急期也较长,治疗过晚则后果严峻。
治愈后常留有局部及内脏的后遗症。
(三)混合毒致伤的表现:兼有神经毒及血液毒的症状。
从局部伤口看类似血液毒致伤,如局部红肿、瘀斑、血泡、组织坏死及淋巴结炎等。
从全身来看,又类似神经毒致伤。
此类伤员死亡缘由仍以神经毒为主。
检查毒蛇咬伤应当做哪些检查?一般病人可做血液常规及尿液常规检查,严峻的病人还要做生化及物理帮助检查(如心电图、心功酶、尿素氮、肝功能、肌酐、电解质等),以便了解病情进展,推断预后,把握主动。
鉴别毒蛇咬伤简单与哪些疾病混淆?伤口可见到多个细而浅的齿痕,排列成椭圆形锯齿状,无明显局部肿痛和淋巴系统炎症反应,亦无全身症状,则多为无毒蛇。
毒蛇、无毒蛇咬伤后主要区分项目 /毒蛇 / 无毒蛇牙痕 / 呈..或3-4个大牙痕,深、紫黑(银环蛇、海蛇除外) /牙痕小、浅、色淡,呈锯齿状疼痛 / 灼烧、痛苦、范围扩展快,(银环蛇除外) /痛,不扩展,不明显加剧加剧肿胀 / 红、肿显著、扩展快,(银环蛇、海蛇除外) / 红肿不显著不扩展出血 /常出血、四周瘀斑、水泡 / 少出血或不出血、无斑、水泡淋巴结 / 近处淋巴结肿大、触痛 / 不肿大、无触痛全身症状 / 不同种类,症状不同 / 无(2)与蜂螫伤鉴别蜂毒毒液主要成分为蚁酸、神经毒素、组织胺。
有些蜂毒可致溶血和出血。
主要表现为螫伤后伤口局部红、肿、痛。
有时可有发热、头痛等。
对蜂毒过敏时可消失全身荨麻疹,过敏休克、喉头痉挛等,但局部无牙痕可见。
结合受伤环境或病史可与毒蛇咬伤鉴别。
(3)与蜈蚣咬伤鉴别蜈蚣毒液含有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如组织胺样物质、溶血蛋白质等,临床表现有局部红、肿、痛,或局部淋巴管炎和组织坏死,全身可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或有过敏休克等发生。
无局部牙痕,可与毒蛇咬伤相区分。
(4)与蝎子螫伤鉴别我国东北毒蝎其毒力近于眼镜蛇毒,可致命.有毒成分主要为神经毒素、溶血毒素、出血毒素等。
螫伤后局部痛苦,无红肿,被大蝎螫伤后,表现为呼吸加快、流涎、出汗。
全身痛苦,口及舌肌强直,累及心肌则发生低血压、肺水肿等,主要依据局部无牙痕和受伤环境,不难和毒蛇咬伤相鉴别。
并发症毒蛇咬伤可以并发哪些疾病?严峻者肢体瘫痪休克昏迷惊厥呼吸麻痹和心力衰竭预防毒蛇咬伤应当如何预防?阻挡毒液汲取被咬伤后,蛇毒在3-5分钟内就快速进入体内,应尽早的实行有效措施,防止毒液的汲取。
1.绑扎法:是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方法,也是现场简单办到的一种自救和互救的方法。
即在被毒蛇咬伤后,马上用布条类、手巾或绷带等物,在伤肢近侧5-10公分处或在伤指(趾)根部予以绑扎,以削减静脉及淋巴液的回流,从而达到临时阻挡蛇毒汲取的目的。
在后送途中应每隔20分钟松绑一次,每次1-2分钟,以防止肢瘀血及组织坏死。
待伤口得到彻底清创处理和服用蛇药片3-4小时后,才能解除绑带。
2.冰敷法:有条件时,在绑扎的同时用冰块敷于伤肢,使血管及淋巴管收缩,减慢蛇毒的汲取。
也可将伤肢或伤指浸入4-7°C的冷水中,3-4小时后再改用冰袋冷敷,持续24-36小时即可,但局部降温的同时要留意全身的保暖。
3.伤肢制动:受伤后走动要缓慢,不能奔跑,以削减毒素的汲取,最好是将伤肢临时制动后放于低位,送往医疗站。
必要时可给适量的冷静,使病人保持宁静。
治疗毒蛇咬伤治疗前的留意事项毒蛇咬伤后现场急救很重要,应实行各种措施,快速排出毒并防止毒液的汲取与集中。
到达有条件的医疗站后,应连续实行综合措施,如彻底清创,内服及外敷有效的蛇药片,抗蛇毒血清的应用及全身的支持疗法。
预防:蛇咬伤严峻的威逼着广阔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应在危害最大的地区,实行乐观的预防措施,尽量削减蛇咬伤的发病率,降低死亡率。
首先要建立健全的蛇伤防治网,从组织上及人力上予以落实,做到任务明确,专人负责。
其次要发动群众搞好住宅四周的环境卫生,彻底产除杂草,清理乱石,堵塞地窖,毁灭毒蛇的隐藏场所,常常开展灭蛇及捕蛇工作。
同时要搞好预防蛇伤的基本学问。
在野外从事劳动生产的人员,进入草丛前,应先用棍棒驱逐毒蛇,在深山丛林中作业与执勤时,要随时留意观看四周状况,准时排解隐患,应穿好长袖上衣,长裤及鞋袜,必要时戴好草帽。
遇到毒蛇时不要慌张失措,应采纳左、右拐弯的走动来躲避追逐的毒蛇,或是站在原处,面对毒蛇,留意来势左右避开,查找机会捡起树枝防卫。
四肢涂擦防蛇药液及口眼蛇伤解毒片,均能起到预防蛇伤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