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题(2017.11)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题(2017.11)

2017〜2018学年万杰朝阳学校高一期中考试试题语文 2017.10(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京剧表演的是中国的故事,京剧摄影是将表演的精彩瞬间生动而完美地呈现出来。

京剧舞台上动态与静态的变化具有直观性、独特性。

剧中人在舞台上,或静如处子,或动如脱兔。

人一动,则水袖翩翩,及至扇子、髯口、帽翅的开合、抖动、高扬,以及打出手、云里翻等,都刻画着人物性格,演绎着剧情。

那刚柔相济的飘逸之美,流动着艺术的韵律,恰似一幅幅流动的水墨画。

摄影家在构思中,以此抓拍而完成的二度创作,源于舞台,又高于舞台,可完美表现摄影艺术的特质,拓宽读者欣赏与想象的空间。

动态的瞬间是形,传神的瞬间是眼。

京剧演员的眼睛,经过长期的训练,灵动有神,顾盼生辉,因而在剧中优秀演员总会用眼神配合形体,表达剧中人物复杂细腻的感情、性格、思想与意念等。

这是京剧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俗称“一身的戏在脸上,一脸的戏全在眼上”。

摄影家要把京剧的拍摄提升到一个新的创作境界,应在动态抓拍中以人物为中心,画龙点睛,以眼传神。

果如此,自觉抓拍的人物眼睛喜怒哀乐悲恐惊的变化,或是忧愁思忆病醉疯的状态,会有神来之笔,提挈全片,摄影作品自会有了灵魂、灵动和灵气。

剧场抓拍,并非易事,除了摄影者要具备专业的摄影技术外,还需要他们能够多做功课,包括多读剧本、熟悉剧情、了解人物以及知道一场文戏或武戏的表演特点和出彩在何处,即哪时眼睛最传神,哪时表演的神与情独具魅力等。

同时,进行抓拍创作时,又不可按预想刻舟求剑,要手握相机随表演的新变化盯住剧中人,用虚实、远近、渲染、衬托、对比、夸张、仰拍、特写、全景等手法,变换光圈和速度等,方可从容得神来之笔。

京剧艺术荟萃中华艺术之美。

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国情怀、伦理道德,以及对圣君贤相、清官廉吏的尊崇,对公平正义、美好生活的追求,融会贯通为舞台上的真善美,抽象幻化出内化心灵、外愉耳目之美。

单从表演之美观察,它是写意之美、虚拟之美、程式之美与夸张之美的集成,是京剧摄影艺术丰富多彩的素材,激发创作灵感的要素,也是对京剧摄影艺术如何升华的挑战。

京剧摄影艺术和其他文艺创作相类,虽然工具是相机,是快门,但一样“功夫在画外”。

有志于京剧摄影艺术的专业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需要向京剧演员学习,以他们“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信念为鞭策,摒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冲动,留下京剧艺术的传神瞬间。

(摘编自靳国君《京剧摄影也需画外功》)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在京剧舞台上,剧中人表现的美就像一幅幅流动的水墨画,拓宽了读者欣赏与想象的空间。

B. 优秀京剧演员总会用眼神配合形体,从而表达剧中人物复杂的感情。

C. 技术精湛的摄影家只要多做功课,就会从容得神来之笔。

D. 京剧艺术真实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真善美的文化传统,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的中心观点是,京剧摄影要留下京剧艺术的传神瞬间,也需画外功。

B. 文章立论的前提是,京剧舞台上动态与静态的变化具有直观性、独特性。

C. 文章在论证中用较多文字阐述京剧表演形和眼的瞬间,突出了剧场抓拍的难度。

D. 文章最后两段分别将两种艺术之美进行类比论证,强调京剧摄影不能急于求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摄影家需抓拍京剧舞台上动态与静态的变化,才能完美表现摄影艺术的特质。

B. 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京剧摄影家抓拍京剧表演形的瞬间和眼的瞬间也需一种“画外功”。

C. 京剧摄影家需向京剧演员学习,学习他们刚柔相济的表演美,这也是“画外功”。

D. 仰拍、特写、全景等手法的运用,变换光圈和速度等技术并不属于“画外功”。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落实许世杰不知从哪个角落发出一阵轻微的鼾声,总算打破了会议室里令人窒息的沉寂。

在县教育局汪副局长不满的目光下,有个胳膊肘悄悄捅了捅垂头打盹的人。

于是,室内空气又凝滞了,连临窗张挂的“全县二十年以上教龄老教师座谈会”红布横幅,都纹丝不动。

一个低柔的声音:“翁老师谈一谈?”梳着两把短刷子的女秘书终于忍不住了,她脸涨得通红,胆怯地窥察着汪副局长的表情。

刷——!从全场二十余双老师的眼睛里,立刻射出或热或冷的束束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在翁思茂身上。

翁思茂却全然没有注意到这一切,依然凝视着什么,呆呆地出神。

迎面墙上“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标语,正牵缠着他的绵绵思绪。

二十五年了!如今,大学同学有的已经成了大学的副教授、编辑部的副编审、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而他——大学的高才生,由于受父亲历史问题的牵连,被分配在远离省城的县立中学。

至今,仍然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学教员。

陪伴他的,也仍然是那简陋的校舍,坑洼不平的黑板,夏漏雨、冬灌风的住房。

当然,变化也是有的,他已经鬓发斑白、瘦骨嶙峋;他那“银河”对岸的爱妻,也总算熬到了身边,虽然已经瘫痪在床,又吃了劳保,人事关系还在外地……一个清脆的声音:“请翁老师谈谈吧!”当女秘书隔着屡屡青烟,看到汪副局长温文尔雅地点着头,肌肉松坠的脸上现出不大明显的笑容时,便鼓起了勇气。

“啊?”翁思茂从冥思中惊醒,“我——”能谈些什么呢?如果是在一个月前,他一定会动情地向大家讲述,汪副局长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多次到家里问寒问暖、同他交朋友的经过。

一次,得知他爱人看病竟是自费,原单位不予报销时,汪副局长气愤地站了起来:“岂有此理嘛!这样吧,把医药费单据给我,由组织上帮你交涉好了。

”翁思茂眼里闪着泪花,他没有什么奢望,只要能有这样一位贴心的好领导,他的心就暖了,劲就足了,即使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再大,又算得了什么呢!在汪副局长悄悄流露出为了让女儿考上大学,希望请个老师辅导辅导的意思之后,翁思茂便一口应允了。

“汪副局长同翁老师交朋友的事,省教育厅通报表扬了。

请翁老师谈谈体会吧!”女秘书又催了,翁思茂礼貌地欠了欠上身,尴尬一笑,青筋暴露的右手置于胸前,拇指、食指和中指习惯性地拢在一起,就像平日在讲台上捏着一支粉笔那样:“体会嘛……”体会?怎么说呢?一言难尽!因为,有两件事使他非常伤心。

在高考报名的时候,汪副局长的女儿委屈地说:“翁老师,我想报师范,可爸爸说什么也不让。

”“噢?不会吧?”“不骗您,我爸爸冲我瞪眼说:‘当一辈子老师有什么出息!’”没过几天,这个女孩拿着几张医药费单据:“翁老师,这是阿姨的吗?”翁思茂接过一看,惊愕了,原来正是去年交给汪副局长的那几张。

“我在字纸篓里发现的,保准是您给我补课时掉在我们家的。

”翁思茂双手颤抖,几张单据被撕得粉碎……女秘书不耐烦了,蹙眉代替了笑脸:“体会、希望、意见什么的,都可以谈谈。

”“好吧!”翁思茂严肃、冷静,“我对局领导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工作,提点希望和意见。

不多,只十二个字:端正认识、不弄虚假、落到实处!”在短暂的沉寂之后,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会议室的空气总算活跃了……(选自《全国微型小说精选评讲集》)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写会议室里令人室息的沉寂、轻微的鼾声、凝滞的空气、副局长不满的目光等,渲染了隆重庄严的氛围,起到欲扬先抑的作用。

B.从汪副局长要单据,到女学生发现单据,再到翁思茂撕单据,小说巧她运用报销单据这一事物来贯通一些情节,表达了翁思茂被蒙骗的愤怒。

C.小说运用插叙的笔法,叙述了令翁思茂伤心的一些事,反映了汪副局长对教师职业的鄙视态度,从侧面刻画了汪副局长冷漠、虚伪的一面。

D.小说在翁思茂提出十二字建议后爆发的热烈掌声中夏然面止,呼应标题,留给读者回味与反思的空间。

这样写有画龙点睛的效果。

5.小说在刻画翁思茂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分)6.小说多次写到女秘书的声音和表情,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

攀登世界角膜移植高峰——记浙大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姚玉峰姚玉峰,来自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博士生导师。

他成功主持了世界上第一例由他独创的角膜移植术,解决了排斥反应这个世纪难题。

姚玉峰创造的技术,被国际眼科界命名为“姚氏法角膜移植术”;美国眼科科学院快讯称之是“该领域治疗方法的一个突破”,被写进美国医学教科书。

姚玉峰曾留学日本,他的第一任导师是日本眼科玻璃体手术的开创者,世界上第一个开展眼视网膜黄斑转位手术的医生,担任亚太眼科学会主席的田野保雄教授,姚玉峰赢得了田野的喜爱。

另一位眼科“巨头”,现代免疫学之父、眼前房关联性免疫偏差现象的发现者、美国哈佛大学眼科研究所所长斯特莱茵也很欣赏他。

1992年春,斯特莱茵来大阪做学术报告。

报告结束,刚来的中国留学生姚玉峰要求向大师提问:“如果免疫在眼前房可产生选择性抑制,绕开机理研究的细节,这个机理是否可被用来治疗某些免疫增强性的疾病,比如排斥反应?”他的提问,出乎斯特莱茵的意料,因为这是另一个方向上的假设。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斯特莱茵沉默片刻,若有所思地说,“我还没有研究过。

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值得在这方面探讨!”更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斯特莱茵突然从台上走下来,走到还有点羞涩的姚玉峰面前,兴奋地对着田野说:“这家伙很厉害!”作为导师,田野感到自豪,他恳请姚玉峰留下来读学位并帮助他解决奖学金。

姚玉峰向导师介绍:中国政府“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

他希望回到祖国。

回国一个月后,学校就让姚玉峰再回大阪大学继续读博士。

回到阪大,继续师从田野保雄,还有另外两位国际眼科界的泰斗,大桥裕一、井上幸次。

姚玉峰研究的课题是前房关联性免疫偏差对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

1700年,有医师在埃及尝试角膜移植,失败了;140年后,爱尔兰医师将羚羊眼角膜移植到人的眼球上,也失败了。

1906年,德国医生第一次用人角膜进行移植,成功了。

但是,发生了排异。

整个20世纪,世界角膜病专家都试图攻克排异反应这一难关。

1976年,美国角膜病权威理查德成功进行了上皮移植手术,向最后解决角膜移植顽症的目标逼近了一步。

但结果遭到质疑:因为没有从理论上阐释上皮移植的机理,仅仅是假说,无法在临床上得到推广。

从此,证明理查德上皮移植机理又成为一道难题。

“一定要无愧学校的选派,为国家、为亲人争光!”姚玉峰在阪大的三年时间,不但证明了困惑世界眼科医学界16年的“理查德上皮移植假说”,而且独创制作了小鼠角膜上皮移植模型,终于揭开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精细机理。

凭借着勤劳和智慧,姚玉峰设计出术后不发生排斥反应的“姚氏法角膜移植术”。

1995年5月20日,他成功地实施在病人身上。

角膜移植排斥反应——遮蔽了世界整整一个世纪的阴霾,被姚玉峰拨开了!他继续攀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