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范议论文阅读训练(一)谈骨气吴晗1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2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
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3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4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
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
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5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
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3年被杀害了。
6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
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
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
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
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7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
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
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
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
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8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两千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
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绝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1.“骨气”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还可以用一个短语将“骨气’的含义概括为: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3.文章第2段用孟子的几句话主要论证什么?4.第二段中“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5.本文在论证中心论点时,列举了三个事实论据,请各用一句话概括。
6.文中三个事例的先后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7..从古至今有许多有许多与骨气有关的名言警句,深受人们喜爱,例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请选一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英雄气概2.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3.论证什么叫骨气4.排比增强语势,使文章情感表达更强烈,全方位多角度地阐释了“骨气”的具体含义。
5.、A、文天祥被俘后宁死不降(舍生取义)B、一个穷人宁死不食嗟来之食C、闻一多不惧威胁被枪杀。
6.不能,因为三个事例与主论点,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一一对应的7.(1)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3)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二)为别人鼓掌1骏马虽千里,耕田不如牛;耕牛虽勤奋,看家不如狗。
一个人只要用一种健康的心态来看待别人,就会发现,周围的人都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长处。
因此,我们要乐意把掌声送给别人。
2为别人鼓掌,不是刻意抬高别人、贬低自己,更不是吹牛拍马、阿谀奉承,而是恰到好处地对别人进行肯定。
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要有正常的心态,否则就不能正确看待别人的成绩。
发现新大陆的航海家哥伦布回国后,就受到一伙人的公然挑衅:只要条件允许,任何人去航海、去寻找,最终都能找到新大陆。
这些挑衅者自己不能成功,还不能容忍别人成功。
3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心态,这种小肚鸡肠很可能会发展到害人害己的地步。
周瑜虽年轻挂帅,意气风发,却因诸葛亮的精彩表现而自惭,责怪上天“既生瑜何生亮”,终因气量狭小而自夭;庞涓贵为魏国大元帅,屡立奇功,却因妒孙膑之才,设下阴谋诡计以膑刑加害于他。
孙膑任齐国军师后,所向无敌的庞涓终于落得个兵败身亡的下场。
4为别人鼓掌,也是在给自己的生命加油。
在我们的成长时期,成功人士的经历往往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他们的成功会正确指引我们,在无形之中帮助我们。
当我们走向成功时,更要学会为别人鼓掌;为别人鼓掌,也会获得别人的喝彩。
1.文章开头画线的句子在文中形象地说明了2.“为别人鼓掌”的关键是:(1)(2)3.第3段中作者列举周瑜和庞涓这两个事例说明的道理是4.文末说“为别人鼓掌,也是在给自己的生命加油”,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1)(2)(3)1.周围的人(别人)都有值得(自己)学习和借鉴的长处(答“乐意把掌声送给别人”给1分) 2.恰到好处地对别人进行肯定(或“能正确看待别人的成绩”) 有正常的心态(或“及时调整心态”)(意思对即可)3.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很可能会害人害己。
(或:从反面论证了调整心态的重要性)4.①别人的成功经历是我们前进的动力;②别人的成功经历能正确指引我们,帮助我们。
③在走向成功时获得别人的喝彩。
(三)人生四堵墙①曾经多么迫切地盼望长大。
不知不觉,你的肌体强壮了,你的思维敏捷了,你开始忙活着自己的事情。
这时,你会感到年轻真好,青春时光真好。
青春的时光如一块块砖石,垒起人的四堵墙———②你的健康是一堵墙。
这是青春给你的力量,是你生存于世间宝贵的风采。
青春因此而充满活力,你可以努力去开创你钟爱的事业。
这世界很大,你可以把目光投向远处,然后执著地踏上跋涉的征程。
③你的勇气是一堵墙。
这是青春给你的激情,是你生存于世间宝贵的动力。
世界对你而言是一片空白,你可以用自己行动的画笔,重重地去描绘。
你会遇到很多困难,但你有能力直面困难并战胜困难,同时要会总结经验,培养自己的自信心。
④你的年龄是一堵墙。
这是青春给你的优势,是你生存于世间宝贵的资本。
只有在此刻,一个人才能够做出人生事业的多项选择。
尤其是,此时你有能力承受失败和挫折,你有机会脱颖而出,你有时间从头再来。
⑤你的单纯是一堵墙。
这是青春给你的个性,是你生存于世间宝贵的品质。
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你都应品尝一下。
你不需要所谓的成熟,你没必要在乎别人如何评价你。
因为单纯,青春才会留下美好的回忆。
珍惜单纯的心境,会使你的人生充满睿智的思考。
⑥四堵墙,支撑住你青春的大厦。
可是,请别忘记:青春短暂。
如果有那么一天,你羡慕他人的成就超出自己,你感悟到自己原本可以做得更出色,那时,你就浪费了人生中一段宝贵的时光。
青春岁月里,金钱我们可以不要,享受我们可以舍弃,惟有宝贵的时光不可丢弃。
我们脚下原本是遍地荆棘,没有我们辛勤的开垦,就绝不会花团锦簇。
当每一个日子忙忙碌碌又不露痕迹地逝去,你要想,我们青春的每一个刻度都弥足宝贵,自己生命中的这块砖,是否坚实地砌在了青春的大厦上。
为了无愧于我们自己和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让我们珍惜时光,珍惜青春这沉甸甸的日子,让我们的生命更充实更辉煌。
1.作者认为“年轻真好,青春时光真好”,因为青春拥有和。
2.从全文看,作者告诫我们的是。
3.请联系你的生命体验,谈谈你对第⑤段中画线语句“你的单纯是一堵墙。
这是青春给你的个性,是你生存于世间宝贵的品质”的理解。
4.你认为“支撑住你青春的大厦”的,除了文中这“四堵墙”还有什么?请选择一个方面简述你的见解。
1.健康勇气年龄的优势(年轻)单纯的个性(单纯)2.要珍惜青春时光,让生命更充实更辉煌。
3.能扣紧该语句,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能从一个方面回答;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语言表达不清的扣分)4.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学生能围绕“支撑住你青春的大厦”这句话,选择一个方面阐述自己的见解即可。
(能说出自己的见解,言之有理)(四)学贵质疑①我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既然是“学问”,那么就要既“学”且“问”。
“问”从何而来?从疑而来。
只有多疑、善疑、质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用之于人民的事业。
清朝学者陈宪章认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
所以,我们说:学贵质疑。
②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
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学问,总会有无知的地方,而多疑、善疑、质疑、探段则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
正是基于这一点,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的确如此,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
所以说,只有疑才能使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③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或随便的怀疑。
达尔文对“特创论”的怀疑,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在于他随“贝格尔”号帆船环球旅行之后,观察和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考察和研究了无数的地质资料,经过综合探讨之后,才向根深蒂固的“特创论”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
这是一场真理对谬误的挑战,其结果自然是真理胜利。
可见,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
④可是我们有许多青年,他们不善于怀疑,不善于发现。
他们相信,凡是书上写的便是正确的,凡是前人说的便是真理。
他们迷信书本,崇拜前人,不敢越雷池一步。
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发现,更不可能有什么创见。
他们对于社会的进步没有什么贡献,还可能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阻碍人类文明的发展。
这样的人多了,我们的社会就不会进步,人类的文明就会停滞不前。
所以我们必须提倡怀疑精神。
半个多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就曾通过《狂人日记》倡导这一精神。
如今,历史的车轮已转过了一周又一周,我们也早该拿起反向思维这把钢枪,作为我们向科学进军的武器了。
⑤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对他的学生说:“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
”这句话对我们也同样适用。
我们要增长知识,寻求真理,就必须多疑、善疑,而且质疑、探疑,这才是我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