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流体流动现象
dVs
umax
2r 1
r2 R2
dr
积分此式可得
Vs
2umax rr0R r 1
r2 R2
dr
2umax
r2
2
r4 4R2
R 0
R2umax / 2
um
Vs A
R2umax / 2 R2
主流区
边界层区
边界层: 流速小于主体流速的99%的区域
(二)边界层的发展 1、流体在平板上的流动
x-距离 δ-边界层厚度
在平板前缘处,x=0,则δ=0。随着流动路程的增 长,减速范围增大,边界层逐渐增厚。
临界距离:边界层内由层流变为湍流的距离
用雷诺数Rex来判断边界层内的流动型态
Rex
us x
Re
5 200 0.9982 1.005 102
99320
思考:判断流动型态?
3)特征数: 几个物理量组合而成的无因次数群。表征两个同
类物理量之比 。
雷诺数的物理意义:流体流动中惯性力与粘滞力之比
1)u↑, μ ↓ →Re↑ 惯性力占主导地位 惯性力加剧湍动
2)u↓, μ ↑ → Re ↓ 粘滞力占主导地位 粘滞力抑制湍动
p1 p2 4l
R2
r
u
umax
1
r2 R2
umax
a
u
——层流流动时圆管内速度分布表达式
速度分布曲线为抛物线
层流时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就是体积流量与管截面积之比
流体的体积流量为:
dVs 2urdr (a)
层流时,管截面上速度分布为:
u
umax
1
r2 R2
du
mm / s. kg
N.s / m2
/
m3
m0kg 0s0
Re是一个没有单位,没有因次的纯数 。 在计算Re时,一定要注意各个物理量采用同一单位制。 雷诺准数可以判断流型。
2)流动型态的判断 流体在圆形直管内流动时:
Re≤2000时,流动为层流,此区称为层流区; Re≥4000时,一般出现湍流,此区称为湍流区; 2000< Re <4000 时,流动可能是层流,也可能是湍
υ
边界层
υmax
Le
充分发展的流动
(a) 层流
υ
边界层
Le
充分发展的流动
(b)湍流 图 1-23 圆管内边界层的发展
(三)边界层分离
------如图,当流体流过非流线型物体时会发生边界层脱离 壁面的现象,称为边界层分离。
5
B
A
S
A →C:流道截面积逐渐减小,流速逐渐增加,压力逐渐减小(顺压梯度); C → S:流道截面积逐渐增加,流速逐渐减小,压力逐渐增加(逆压梯度); S点:物体表面的流体质点在逆压梯度和粘性剪应力的作用下,速度降为0。 SS’以下:边界层脱离固体壁面,而后倒流回来,形成涡流,出现边界层分离。
r2 R2
um
1 2
umax
du dy
湍流
质点的脉动
1
u
umax
1
r R
n
(n
7)
um 0.82umax (n 7)
du dy
4
四、边界层的概念
(一)边界层及其形成
实际流体沿壁面流动时,流体中存在两个区域: 1) 壁面附近速度变化较大的区域,流动阻力主要集中于此; 2) 离面较远、速度基本上不变的区域,阻力可以忽略。
作用于流体单元左端的总压力为:
P1 r 2 p1
作用于流体单元右端的总压力为:
P2 r 2 p2
作用于流体单元四周的剪应力为: F 2rl
du du
dy
dr
F 2 rl du
dr
r 2 p1
r 2 p2
2rl
du dr
0.05 2 998.2 1.005 10 3
99320
2)用物理单位制计算: 998.2kg / m3 0.9982g / cm3
1.005103 Pa.s 1.005103 1000 P 1.005102 g /(cm s) 100
u 2m / s 200cm / s d 5cm
0
du p2 p1 r dr 2l
因(P2-P1),μ,l都是常数
u p2 p1 r2 c 4l
当r R,u 0时
c p1 p2 R2 4l
代入得: u p1 p2 (R2 r2 ) 4l
当r 0时,u umax
代入上式得: umax
通常情况下,湍流时的平均速度大约等于管中心处最 大速度的0.82倍。
复 习:
1. 雷诺实验 2. 流动型态(层流和湍流) 3. 雷诺数及流动型态的判断 4. 湍流的基本概念 5. 圆管内层流及湍流流动的速度分布
圆管内滞流与湍流的比较
本质区别 速度分布 平均速度 剪应力
滞流 分层流动
u
umax
1
umax 2
层流时平均速度等于管中心处最大速度的一半 。
(二)层流时的阻力损失
水平放置的 等径直管
在1-1’-2-2’截面间列机械能衡算式
gZ1
u12 2
p1
we
gZ2
u22 2
p2
wf
其中 z1 z2 , u1 u2 , we 0
3
化简得: p1 p2 wf p f
流,该区称为不稳定的过渡区。
1
例: 20ºC的水在内径 为50mm的管内 流动,流速为 2m/s,试分别用SI制和物理制计算Re数的数值。
解:1)用SI制计算:从附录五查得20ºC时, ρ=998.2kg/m3 μ=1.005mPa.s,
管径d=0.05m,流速u=2m/s,
Re du
其中ε为湍流粘度,用来表征脉动的强弱,它随管内 雷诺数及离壁距离而定,本质上不同于粘度μ。
(四)湍流的层流底层
湍流流体中紧贴管壁处存在层流底层 层流底层和湍流区之间存在过渡层
2
三、管内流动的分析
速度分布:流体在管内流动时截面上各点速度随 该点与管中心的距离的变化关系。 (一)圆管内层流流动的速度分布
兰州理工大学 石油化工学院
第一章 流体流动
授课人:张栋强 联系方式:zhangdq@
第三节 流体流动现象 一、流动型态
(一)雷诺实验
(a)
(b)
(c)
层流 过渡状态
湍流
(二)流动型态
层流(或滞流):流体质点仅沿着与管轴平行的方向 作直线运动,质点无径向脉动,质点之间互不混合;
过渡状态:可能层流,可能湍流,取决于外界条件。
二、湍流的基本概念
(一)湍流的发生与发展
湍流发生于旋涡的形成及其运动 旋涡是湍流的一种宏观现象 旋涡会强化流体内部的相对运动,使机械能损耗增大 (二)湍流的脉动现象和时均化
脉动现象:湍流流体中各 物理量围绕某一平均值上下 波动的现象。
管道截面上任一点的平均速度为:
ui
1
u d 2
边界层分离的必要条件: 流体具有粘性; 流动过程中存在逆压梯度。
边界层分离的后果: 产生大量旋涡; 造成较大的能量损失。
6
湍流(或紊流):流体质点除了沿管轴方向向前流动 外,还有径向脉动,各质点的速度在大小和方向上都随 时变化,质点互相碰撞和混合。
流动型态有且只有两种--层流和湍流
(三)雷诺数Re及流动型态的判断
1)雷诺数
流速u、管径d、流体的粘度μ和密度ρ影响流动型态。
Re du
雷诺数的因次 :
Re
★ 阻力损失的等径直管表现为压力降 ★ 上式成立条件:水平放置的等径直管
1 2
2 2
2
1
1
1
层流时umax=2u,R=d/2,p1-p2=△pf,带入
umax
p1 p2 4l
R2
p f
32lu d2
哈根(Hagen)-泊谡叶(Poiseuille)方程
(三)圆管内湍流流动的速度分布
1
u
1 i
时均化
湍流流动是时均流动上叠加了一个随机的脉动量
瞬时量 = 时均量 + 脉动量
ux u x ux'
uy
uy
u
' y z
(三)湍流剪应力
湍流中两相邻流体层间的剪应力τt,是由于分子运
动及质点脉动两者所引起,加和则τt=τ+τe
t
(
)
du dy
层流:ε=0 湍流:ε>>μ
当Rex 2105时,边界层内的流动为层流; 当Rex 3106时, 边界层内的流动为湍流;
2、流体在圆形直管进口段内的流动
充分发展的流动:发 展至边界层厚度等于管 半径,流速分布不再变 化。 进口段长度:流体流 动达到充分发展所需管 长。(稳定段长度)
层流时 Le/d=0.05Re; 湍流时 Le=4050d
umax
1
r R
n
——湍流流动时圆管内速度分布式
4×104<Re<1.1×105时,n=6; 1.1×105<Re<3.2×106时,n=7; Re>3.2×106时,n=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