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实录该课获2014 年北京市第二届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初中组一等奖张贺/ 执教、整理一、想一想,提取词句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
前面,我们通读了文章,疏通了文意。
现在,老师考考大家,请大家合上书想一想:文中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词句有哪些?生:“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生:“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师:“其中往来种作”中的“种”,应该读作“zhòng”。
生:“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屏显。
生齐读。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设计意图:筛选提取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词句,明确研读对象。
)二、找一找,理解词句师:依据这些词句,老师特意画了一幅插图,想考一考大家对词句的理解。
同学们找一找图中哪些地方画得与原文有出入。
(屏显。
)(生认真观察插图,相互交流后发言。
)师:同学们都在跃跃欲试。
看来,你们都有自己的发现。
谁来说说?生:土地画错了。
文中是“土地平旷”,“平旷”的意思是“平坦开阔”,图中的土地却是有高有低,凹凸不平。
师:观察得很仔细。
(屏显。
)平旷,平坦宽阔。
生:房屋也画错了。
文中是“屋舍俨然”“,俨然”的意思是———(生皱眉,思考)反正图中的房屋画得横七竖八,与原文不符。
师:谁来帮帮他?生:“俨然”的意思是“整整齐齐”,“然”应解释为“……的样子”,“俨然”可以翻译成“整齐的样子”。
师:你对“俨然”一词的理解很到位。
(屏显。
)俨然,整齐的样子。
师:还有哪儿画错了呢?生:田间的小路也画错了。
文中是“阡陌交通”,田间的小路应该是交错相通。
图中的小路并没有交错。
师:“交通”这个词我们很熟悉。
不是指交通运输吗?比如,城市交通、交通工具等。
生:不是。
现在,“交通”是一个词,指交通运输。
古代,“交通”是两个词,翻译为“交错相通”。
(屏显。
)交通,古时由两个词“交”“通”组成,意为“交错想通”;现在是一个词,指交通运输。
师:这种古今词义变化的现象,叫作———生(齐):古今异义。
师:文中还有哪些词是“古今异义”词?生(杂):“妻子”“鲜美”“无论”“绝境”……(屏显。
)古今异义词语古义今义交通妻子鲜美无论绝境师:现在,我们一起梳理一下这些古今异义词。
谁来说第一个?“妻子”———生:“妻子”的今义是“男子的配偶”,古义是“妻子和儿女”。
师:第二个———“鲜美”。
生:“鲜美”出自“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鲜美”,现在是一个词,指“味道好”;古时是两个词,应翻译为“鲜艳美丽”。
师:你能把词语还原到语境中去解释,非常好!下一个。
生:“无论”出自“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现在是一个关联词,相当于“不管”“不论”;古时也是一个词,常翻译为“不要说,更不用说”。
师:非常好。
最后一个,谁来?生:“绝境”出自“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今义是“没有出路的困境;进退维谷的境地”,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设计意图:以词语的今义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明确“交通”的古今含义,梳理归纳“古今异义”词。
)师:同学们找得非常准。
学习文言文,我们一定要注意积累文言词句,关注文言现象。
还有哪儿有问题?生:人们劳动的地点也错了。
“其中往来种作”中的“其”是代词,代指前面提到的良田。
人们应该在田里劳动。
师:“其”指代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呢?生:“其中往来种作”中的“其”指代的不是田里,而是整个桃花源。
文章从土地平旷开始描写桃花源内的景象,无论是桃花源内的自然景观,还是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情景,都是在整个桃花源内进行的。
所以,这里的“其”指代的是“桃花源”。
师:“其”这个词在文言文中很常见,通常指代语境中提到的人或物。
比如,后文中的“既出,得其船”。
结合语境,这句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生(齐):渔人。
(设计意图:指导、明确“其”指代的内容,掌握“其”的用法,并指导学生依据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
)师:图中还有哪儿画错了?生:老人的表情错了。
由“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老人和小孩都很安闲快乐。
老人也应该是快乐的。
可是,图上的老人却很忧愁。
师:哪个词的意思是“都”?生:“并”。
师:文中还有表示“都”的词吗?生:“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中的“悉”。
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中的“咸”。
生:“皆出酒食”和“皆叹惋”中的“皆”。
师:“并”“悉”“咸”“皆”,都有“全,都”的意思。
它们的使用,不仅避免了重复,而且还使文章的词句更富于变化。
(设计意图:梳理文中表示“都”的同义词,帮助学生对文言词语进行归类。
)师:分类归纳整理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这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水滴石穿,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自然会提高。
三、说一说,品析词句1.品读词句,一探桃源。
师:理解了词句的含义,我们再来看作者通过这些词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桃花源。
同学们读一读,品一品,并说一说这些词句写了怎样的桃花源,描绘了桃花源人怎样的生活。
大家可以采用这样的语言表达形式———(屏显。
)语言形式:从“____________”中,我读出了桃花源的“______”。
(设计意图:在巩固词句翻译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相关词句描绘的桃花源的景象,理解作者描绘的桃花源人的生活。
)生: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一句中,我读出了桃花源的“美”。
肥沃的土地,整齐的房屋,美丽的池塘,还有桑竹等绿色的植物,充满了田园气息。
生: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中,我读出了桃花源的“静”。
清晨,不时传来几声鸡叫声、犬吠声,村落间都能听到。
“闻”的意思是“听”,是这个词写出了桃花源的宁静。
师:到底是哪个词写出了宁静?(师范读“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重音落在“相”上。
)生:我觉得是“相”这个词写出了桃花源的宁静,重点不在“闻“,而是能相互听见。
是几声鸡叫、狗吠衬托出了乡村的宁静。
师:非常好!正是因为宁静,我们才听到了鸡鸣狗叫的声音。
正是因为有一两声鸡鸣、一两声犬吠,才衬托出了乡村生活的宁静。
南朝诗人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维《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都采用了这种以动衬静的手法。
还有吗?生: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我读出了桃花源的“快乐”。
老人和小孩都很安闲快乐。
师:老人长寿,小孩快乐。
除了这些,你还读出了什么?请大家关注“怡然”这个词。
生:“怡然”的意思是“安适的样子”。
老人之所以长寿,是因为他们生活得悠闲、安适。
(设计意图:抓住“怡然”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从词语的含义入手解读人们的生活状态。
)2. 出示背景,再探桃源。
师:通过品读词句,我们看到了桃花源的美丽、宁静,以及人们的生活悠闲、自在。
那误入桃花源的渔人看到这些景象会有怎样的感受呢?现在,我们一起步入东晋太元年间。
(配乐,屏显背景资料,画外音诵读。
)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公元376-396年)。
期间,政治极度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生活荒淫,互相倾轧,赋税徭役繁重,战争频发,短短21年就爆发大小战争60场,结果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杜甫《羌村·其三》)师:谁能解释一下这两句诗的意思?可以小组讨论后回答。
(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意思是“士兵的尸骨暴露在荒野中,方圆千里之内没有鸡叫的声音”。
(一生犹豫片刻后举手提问。
)生:老师,“兵革”好像应该是指“兵器、铠甲之类的装备”,怎么能用“未息”呢?“没有休息”,说不通呀?师:“兵革”字面上是指“武器和铠甲等装备”,但是也可以指代———(有几个学生举手。
)师:有同学知道。
谁来帮帮他?生:老师,这里的“兵革”可以指代“战争”。
“兵革既未息”是说战争还没有停止,所以才“儿童尽东征”———连孩子也要被迫上战场。
(生感叹,面带忧戚。
)师:窥一斑而知全豹,借助这两句诗,同学们想象一下东晋太元年间的景象。
生:我看到了荒野。
战争过后,很多人都死了,尸骨散落在荒野上,千里之内荒无人烟,连鸡叫的声音都听不到,一片死寂。
师:你看到的是战争结束后的图景。
生:我看到了村落。
战争久久不能停止,官府又派人来抓壮丁,就连年幼的孩子都不放过。
老幼妇孺,痛哭失声。
师:你看到的是村落间的景象。
(一生举手。
)师:请你来发言。
生:老师,我想到了杜甫的《石壕吏》。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师:你能解说一下吗?生:老妇人家里有三个儿子,都被抓去当兵了,一个儿子写信来说,其他两个儿子都战死了。
老妇人还来不及伤心,官府又来抓人了,老爷爷只能翻墙逃走,老妇人只能跟随官吏连夜赶到军营去做饭。
家里只留下儿媳和还在吃奶的孩子。
这样的日子,老百姓真的很痛苦。
(生倾听,面带同情。
)师:这位同学知识面很广。
看来,他平时很喜欢阅读。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也是杜甫的诗句,表现的也是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与苦痛。
生:屏显背景资料中说,东晋太元年间,短短21 年就爆发大小战争60 场。
在这样的社会中,老百姓只能过着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生活。
师:非常好!只有了解了作者所处的时代,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为什么会写下这样的桃花源。
如果你是那位来自战乱中的渔人,看到桃花源内的景象,最惊叹的是什么呢?(设计意图:了解时代背景,以渔人的视角反观桃花源,加深学生对“桃花源理想”的理解。
)生:如果我是渔人,看惯了荒野的白骨,最惊叹的就是“良田美池,阡陌交通”。
师:是啊!竟然还有这样美丽、和平的乡村!生:如果我是渔人,听惯了交战的声音,最惊叹的就是“鸡犬相闻”。
师:不错,抓住了声音的对比。
生:如果我是渔人,看惯了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最惊叹的就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让老人和孩子快乐地生活,一直以来都是古代先贤的社会理想。
(设计意图:变换角度,借渔人的视角重新审视桃花源的景象,解读桃花源人生活的可贵。
)四、比一比,寻根求源师:对于来自乱世的渔人来说,桃花源里的和平、宁静是多么可贵呀!那现实生活中,东晋士人又有怎样的理想呢?我们先一起看看成书于晋的《海内十洲记》中的记载。
(屏显。
师读。
)瀛洲在东海中,地方四千里。
大抵是对会稽(kuài jī),去西岸七十万里。
上生神芝仙草,又有玉石,高且千丈,出泉如酒,味甘,名之为玉醴泉。
饮之数升,輙醉令人长生,洲上多仙家。
———《海内十洲记》师:谁来说说东晋士人心目中理想社会的样子?(生思考,交流。
)生:东海里,有一个岛叫“瀛洲”,占地四千里,离西岸七十万里,上面生长着灵芝和仙草,还有玉做的石头,有一千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