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代国家出路探索

近代国家出路探索

摘要: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导致中国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如何救亡图存?如何实现强富?不同阶级、阶层的中国人开始对国家出路进行各自的探索和选择。

但无论是农民阶级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还是资产阶级建立西方式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努力,都无法实现中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这些探索先后以失败告终。

而历史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武装下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目标才能够真正实现。

关键词: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仁人志士、探索、戊戌维新运动、历史意义
纵观中国的近代史,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过程,有屈辱,有抗争;有泪水,有欢快;悲悲喜喜,交织一起,构成了充满色彩的中国历史。

尤其在帝国主义无情压迫和瓜分下,中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不懈的抵抗,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

从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历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从一个享有完整主权的独立的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走上了畸形发展的道路。

而面对发展存亡问题,各个阶级逐步出场:
1、1856-1860,农民阶级中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提出《资政新篇》,试图用绝对平均主义方案改造社会。

2、19世纪60-90年代,封建地主阶级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发动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器物、技术,企图采取中体西用的模式以“自强”、“求富”。

3、1895年,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企图通过政治改良道路救亡图存。

4、1911年,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也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提出了三民主义
5、1915年,以陈独秀、胡适为代表发动了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德先生、赛先生(科学民主)”
6、1919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动了五四运动,以“反帝反封建”为口号
但是历史证明:农民是反帝反封建的重要力量,但没有先进阶级领导,无法克服其自身的局限性,不可能取得斗争的胜利;洋务派官僚仅学习西方先进军事、科技,而不愿改变封建统治秩序,也无法实现国家富强的目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依靠皇帝自上而下搞改良的道路也最终归于失败。

要挽救民族的危亡,实现国家的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还需要不断探索新的出路。

虽然如此,但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

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他们翻译外国书籍,学习西方先进的现代科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开始有了较为强烈的民族危机感。

于是出现了早期的维新思想,出现了一大批以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为己任的仁人志士。

甲午战争以后的戊戌维新、辛亥革命,都是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面爱国主义大旗下发生的。

这些斗争和探索,使中华民族燃烧起了新的希望,标志着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

下面就重点来谈谈戊戌维新变法。

19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新型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帝国主义、国内封建势力压迫,发展资本主义;甲午战争,激化民族危机,激发了民族觉悟。

此时继承早期维新派观点的康梁维新派形成,他们提出一系列符合新兴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主张学习西方近代民主政体,并且通过与守旧派关于“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兴西学”的论战,使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
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传播。

九八年六月,光绪帝下发“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开始,变法中,康梁维新派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提出改革方略。

但很快,由于慈禧为代表的守旧势力破坏,发动政变,短暂的变法宣告破产。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
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其次,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

他们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结果是处处碰壁。

再次,惧怕人民群众。

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

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仅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阶级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关于戊戌变法的性质。

毛泽东明确指出,戊戌变法具有“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1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一个阶段。

李平心、张闻天等大多数人都认为,戊戌变法是改良主义运动,目的是“救亡图存”。

同时,他们不同程度地肯定戊戌变法含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范文澜说其是“改良主义的民权运动”(2注)。

这一运动是否是反帝反封建的,有的同志提出了与毛泽东不同的观点。

李平心指出,戊戌变法不是要完成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而是要和缓当时朝廷与人民之间的矛盾,避开民主主义的道路。

胡绳认为,康梁的爱国思想“并不能进而为反帝运动,反而成了为侵略者辩护,自动向帝国主义者缴械”(3注)。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面对十九世纪末年帝国主义要灭亡中国的狂涛恶浪,挺身而出,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奔走呼号,要求维护民族独立,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他们大胆地批判封建专制制度,要求仿效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变革封建专制政治,发展资本主义,是一次推动社会进步的政治变革运动。

他们提倡资产阶级新学,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批判封建主义旧学,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在意识形态领域里产生了极大影响。

所有这些都说明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进步意义的。

总而言之,无论是农民阶级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还是资产阶级建立西方式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努力,都无法实现中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对近代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都没有结合中国国情,因为近代对中国出路的探索都是想把中国发展成为英国式的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而没有考虑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走不通资本主义路线的,所以注定要失败.
结语:了解历史我们能够发现,资产阶级的确有发展甚至成功的机会,但由于主客观原因,他们最终没能把握住。

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却能在相同的历史舞台上脱颖而出,这就能说明中共所主张的马克思主义最大程度上适应和迎合了当时中国的需要。

历史的选择应是一种自发性选择,它不是几个伟人、几起事件所能左右的,从根本上说他都在遵循着经济原则,寻求最优结果。

无论这样的选择最终会将民族带往何方,但在当时它都是最能解决社会迫切问题,满足社会强势需要的方案(我们要求制度具有灵活性就是反对将一定时期内的解决方案在长远的发展过程中固定僵化,因此“与时俱进”的理论虽然质朴简单,确是针对包括改造上层建筑等问题的最为明智的指导思想)。

而通过学习,我看到一代代中国人为了国家富强做出不朽的牺牲,我也深感一种责任。

当代社会要求我们有开阔的眼界和博大的胸襟,又要求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不迷惘,
不惶惑。

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相信青春的我们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通过不断完善自己,一定能能够肩负起历史赋予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

1《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2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编)
3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

4.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9年1期> 关于戊戌维新的性质问题
5.林华国《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第1期
6.《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时期的教育思想与论着选读》作者: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
(改编),冯克诚总人民武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10年12月1日
8.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9.蒋梦麟:《西潮•新潮》,岳麓书社,2000年。

10、孙中山:《建国方略》,收入《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5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