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中考三模语文试题(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1 . 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呢喃(nán)恣睢(suī)强聒不舍(guō)B.恫吓(dòng)拮据(jié)彬彬有礼(bīn)C.搽粉(chá)勾当(gòu)孜孜不倦(zī)D.恁地(de)发怔(zhèng)箪食壶浆(dān)2 .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瞭亮喉咙烘托花枝招展B.抖擞骄媚屋檐迫不及待C.暴怒诀别沉寂翻来覆去D.分岐匿笑遮蔽各得其所3 .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校模型设计大赛的参赛者大多是以初一的学生为主,其他年级的学生数量不多.(删掉“数量”)B.长辈给晚辈红包的传统年俗.在微信时代演变成一场同事好友中的“抢红包”大战,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影响.(“引发”为“产生”)C.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商品房价格的上涨,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删掉“随着”)D.现在市场假日伪劣产品屡禁不止一希望广大消费者引起注意,不给唯利是图者以可乘之机.(将“引起”放到“广大”前面)4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春天像小姑娘,花容月貌的,笑着,走着。
B.队伍分散开去,摩肩接踵,前后长达一英里左右。
C.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凄风苦雨,愁云惨雾,你会精神悲戚压抑,茕茕孑立。
D.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如生。
5 . 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A.《故乡》——《呐喊》——鲁迅——现代B.《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莫泊桑——法国C.《陈涉世家》——《史记》——司马迁——西汉D.《唐雎不辱使命》——《三国志》——陈寿——晋朝二、现代文阅读①中国邮政日前宣布开放全国5000个自提网点,任何一家快递公司发货,均可享受此服务。
自提网点包括现有邮政自有网点和“无人值守”的智能快递柜。
看似简单的自提系统开放,背后却是智能快递的大市场。
企业、专家、主管部门等负责人均认为,智能快递已成为当前政府驱动快递满足消费和商业需求的重要手段。
②快递员将快递包裹送到置于小区的智能快递柜中,给收件人发送取件短信。
收件人经过手机查询——输入密码——开门取件三个步骤,便可将一个快递包裹从智能快递柜中取出,抱回家去。
这种方式越来越受到居民和快递员欢迎。
中国快递协会常务副会长李惠德说,目前出现的一些智能快递柜,代表着未来中国快递业的发展方向——智能快递,即通过引入信息化、大数据等现代化手段,融合预测等方式,以更加便捷的智能设施(如智能快递柜)和手段满足高密度、高成本、高人力的现代快递工作,通过建设社区的“智能快递站”为消费者服务。
③智能快递站模式可以24小时为居民提供服务,减少交通拥堵,未来还可以变成独立的智能账户,市民在家中就可以完成各种邮政业务及其他社区服务的操作。
专家认为,相比传统模式,快递柜有多个优势。
首先是标准化产品,可以连接各个快递公司;其次是做到24小时服务;第三是加入摄像头减少纠纷;第四是价格低廉。
④智能快递可消化我国高速增长的巨量快递。
未来我国快递业务量猛增,而人工投递成本不断增加,继续满足居民和电子商务快递需求,快递柜成为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⑤智能快递柜还具有很强的扩展性,成为高价值的社区入口。
业内人士认为,以京东为例,可以增加冷藏冷冻功能,只需要1000元成本就可以加一个附柜。
此外,可以利用这一空间进行销售,以小区的大数据积累为基础,电商可以掌握小区购买米、油等生活用品情况并提前配送储藏,提升了物流和快递柜的效率和价值。
⑥有预测显示,智能快递将伴随快递需求和服务的提升而高速发展,根据全国快递柜潜在需求和可建设总数,在未来5年左右可产生百亿级的市场。
6 . 文中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7 . 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专家认为,相比传统模式,快递柜有多个优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全国快递柜潜在需求和可建设总数,在未来5年左右可产生百亿级的市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 科学领域有很多神秘之处,智能技术产生无限可能。
请你发挥想象,运用科学技术还能研制出哪些智能产品?写出来并指出其原理或功能。
现代文阅读石崖上的枣树刘成章①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
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
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②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一大片天空。
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
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又只能兴叹。
③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
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
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
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三两颗枣子而已。
“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
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枝头摇了三摇。
④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⑤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
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
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
”后来我们真的去了。
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
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
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
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
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⑥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⑦我又想起了一首陕北民歌: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面容易说话话难。
一个在山上哟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哟咱招一招手。
瞭见了个村村哟瞭不见个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⑧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⑨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
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
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
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光明日报》2015年04月10日,有删改)9 . “枣树”生长的环境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
10 . 联系上下文,从下面句后括号内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修辞角度)②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
(加点词)11 . 第⑤段说“我”当年摘枣“悻悻离开”,第⑥段又说“不再悻悻了”,结合上下文和你的理解说说各自的原因。
12 . 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中引用了《诗经•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丰富了枣树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B.第②段写出了不同的人们见到枣子时相同的表现,突出了金秋到来时枣子的美好和诱人,表达了我对童年往事的怀念之情。
C.文章主要写了路过的人们,对枣兴叹;年轻后生扔石打枣;我和朋友爬崖摘枣三件事。
D.“悬崖上的枣树”启发我们,梦想虽然远离你,让你触摸不到,但却总在召唤着你,鼓舞着我们前进。
三、句子默写13 . 默写填写。
(1)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绩《野望》)(2)馨香盈怀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十九首》)(3)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4)山随平野尽,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渡荆门送别》)(5)______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
(曹操《龟虽寿》)(6)八方各异气,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植《梁甫行》)(7)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直接抒发对西湖美景流连忘返的喜悦之情的是_________,______。
(8)崔颢的《黄鹤楼》中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相同意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四、课内阅读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14 .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选贤与能(__________)(2)女有归(__________)(3)是谓大同(__________)15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16 .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是《礼记·礼运》中的一段,是孔子对学生言偃说的一番话。
B.文章采用“总提——分述——总结”的结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