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孟子》二章导学案

《孟子》二章导学案

(2)得道多者助,失道者寡助。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5)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6)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你的补充还有哪些句子?写下来。




(1)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①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郭:)
②委而去之(去:)③亲戚畔之(亲戚:)④池非不深也(池:)
②③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盘点
收获
作业
布置
大洋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下)导学案
年级:九学科:语文第五单元 第 _18_课 第2课时
课 题
《孟子二章》
课型
讲读
主备人
杏坤
审核人
王月兰
授课人
授课时间
学习环节
学 习 流 程
【教法、学法指导】




1、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家、家。是继孔子以后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孟子的主要政治主是“”与“”,主和平,反对一切战争。
二、朗读初译
1、听录音,小声跟读课文,给下面的黑体字注音。
域民 亲戚畔之
2、划分句子节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学习策略:朗读——积累——感知——强化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教师读,把握句中的停顿及重音。
2.自读课文。
3.齐读课文。
二、自主学习
1.疏通课文。学生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小组讨论交流,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三、文言文基础知识总结。
1、给加点字注音。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②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4、表现不得民心、众叛亲离的句子:
盘点
收获
作业
布置
大洋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下)导学案
年级:九学科:语文第五单元 第 _18_课 第3_课时
课 题
《孟子》二章
课型
讲读
主备人
杏坤
审核人
王月兰
授课人
授课时间
学习环节
学 习 流 程
【教法、学法指导】
学习
目标
学习目标:明晰字音字形,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容。
③曾益其所不能④入则无法家拂士
2、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曾益其所不能②困于心,衡于虑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④所以动心忍性
3、一词多义。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死于安乐: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国恒亡:




③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死即举大名耳:
④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于声:
⑤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一、问题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
(2)、得出全文结论的句子:
(3)、 文中说明什么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条件?
(4)、“人和”指什么?(用原文回答)
(5)、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二、理清论证思路。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4)舜发于畎亩之中
(5)百里奚举于市
3、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4、重点词语解释:
(1)域: (2)郭: (3)环:
(4)池: (5)兵革: (6) 委:
(7)去: (8)顺: (9)至:




5、重点语句的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人才造就 国家治理 六人成才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盘点
收获
作业
布置
归纳整理本课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启示,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一、问题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
3、第二段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了什么道理?
4、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经受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将会有怎样的益处?(用原句回答)
提问: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明确:
文章开篇提出,指出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战争事例)加以证明,分别就与、与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论述了对战争胜利起决定作用。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邦的道理,得出“,”的结论,阐明了




“”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与“”进行对比,自然导出“,”。
3、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4、①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②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丢进沸水中,青蛙奋力一蹦跳出来了。将青蛙放入温和的开水中,青蛙乐于呆在其中,温度渐升渐高,青蛙慢慢适应,最后竟被煮死了。这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写照
2、提问: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回答:这篇短论采用了对比论证、论证、论证方法。如把与对比,如事例罗列,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3、“居安思危”和本文中的“”都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
造就人才 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在心志、筋骨、体肤、身、行、心、性、能等方面接受磨练 个人 国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分析亡国条件:
7、举例说明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
8、比较《孟子二章》在论证方面的不同:




拓展延伸: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
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请列举几例。
生于忧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死于安乐: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白成带领义军打进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实写照。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作者从与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接着由说到,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3)一词多义;
之①三里之城() 环而攻之而不胜()多助之至()
以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天下之所顺()
利③地利不如人和() 兵革非不坚利也()
(4)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
(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拓展延伸:
“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四、背诵课文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3分)
①委而去之 ②亲戚畔之
2.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2分)
威 天 下 不 以 兵 革 之 利。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②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大洋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下)导学案
年级:九学科:语文第五单元第_18_课 第1_课时
课 题
《孟子》二章
课型
讲读
主备人
杏坤
审核人
王月兰
授课人
授课时间
学习环节
学 习流程
【教法、学法指导】
学习
目标
学习目标:明晰字音字形,朗读课文,积累实虚词含义
学习策略:朗读——积累——翻译——强化




一、常识积累
4、翻译: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盘点
收获
作业
布置
归纳整理本课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大洋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下)导学案
年级:九学科:语文第五单元 第 _18_课 第4_课时
课 题
《孟子》二章
课型
讲读
主备人
杏坤
审核人
王月兰
授课人
授课时间
学习环节
学 习 流 程
【教法、学法指导】
学习
目标
扶以数谏故:
4、词类活用
①必先苦其心志②劳其筋骨
③饿其体肤④空乏其身
⑤行拂乱其所为⑥所以动心忍性
⑦出则无敌国外患者⑧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检测强化:
1、解释通假字:
(1)入则无法家拂士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划分句子节奏:(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行拂乱其所为
3、解释加点字:(1)士: (2)空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