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快乐导练》《孟子二章》答案

《快乐导练》《孟子二章》答案

《〈孟子〉两章》导学案《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参考答案【课前导学】一、略。

二、略。

三、略。

四、1.(1)wéi,动词,做,干(2)wù动词,憎恨,讨厌 (3)wèi,介词,为了(4)dān ,古代盛食物的竹器(5)cù践踏(6)xiè本义是碎末,引申为细微、琐碎2.(1)所欲/有甚于生者(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3)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5)是/亦不可以已乎3.(1)“辟”通“避”,躲避。

(2)“辩”通“辨”,辨别。

(3)“乡”通“向”,过去,从前。

(4)“得”通“德”,感激。

“与”通“欤”,语气助词。

4.C (A介词,为了/动词,做、干。

B获得/通“德”感激。

C.代词,这。

D通“欤”,语气助词/给予。

) 【课中导学】第一课时一、略。

二、略。

三、略。

四、1.(1)亦:也。

(2)^得兼:同时得到。

(3)苟得:苟且获得。

指只为生存而不择手段。

(4)恶:憎恨,讨厌。

(5)患:祸患;辟:通“避”,躲避。

(6)如使:如果,假使;莫甚于:没有比……更严重的。

(7)由是:通过某种手段。

(8)是故:因此。

(9)非独:不只是、不仅仅是。

(10)丧:丧失。

(11)呼尔:有轻蔑或粗暴地呼喝的意思。

(12)蹴:践踏。

不屑:不值得,表示轻视,即不愿意接受。

(13)万钟:优厚的俸禄。

“辩”通“辨”,辨别。

(14)何加:有什么益处。

(15).为:为了。

(16)“得”通“德”.,感激。

“与”通“欤”,语气助词。

(17)乡:通“向”,过去,从前。

(18)为:做,这里指“接受”。

(19)是:这;已:止,罢休。

(20)本心:天性、天良。

2.(1)(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

(2)死亡也(是)我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为严重的,所以祸患 (我)也有不躲避的。

(3)如果人们想要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采用的呢?(4)(然而如果)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过路人也不会接受;(如果)用脚践踏过再给人 (吃)(即使)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5)优厚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6)从前(我)宁愿死去也不肯接受,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而接受了它。

五、略。

第二课时一、略二、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

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

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

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1)比喻论证。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俄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2)对比论证。

“生”和“义”比。

“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

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

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让人认识到贪求富贵行为的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3)举例论证。

举“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关乎生命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

举“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

三、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文的论点。

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即“义重于生”。

这是用因果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从道理上进行论证。

2.举“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关乎生命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

举“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

这是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义重于利”,从事实上进行论证。

3.“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

“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

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廉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

全文的意旨就在这一劝勉上。

四、1.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裴多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一一文天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一一夏明翰取义成仁今曰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陈毅2.孟子在本文中提出了“舍生而取义”的观点,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

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甚至民族利益。

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它告诫我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五、略。

【课后导学】1.生活只欢迎那些笑着面对人生的人〈我们应该笑对人生〉。

意思对即可。

2.不能。

这两段的内容分别与第⑤段中“这里的某些人,自然包括那些后天或先天有残疾的人”这句话中的“后天”“先天”两种人的情况相照应。

3.(1)举例论证,先天残疾的海伦凯勒笑对人生,终成教育家。

(2)道理论证,大仲马说的话。

(除了引用名人名言外,答分析、说理的语句均可得分。

)(3)正反对比论证,第②段或第⑩段等。

(4)比喻论证“生活是位严肃的老人,他绝不会可怜懦夫,相反,只欢迎那些笑着面对人生的人。

”4.含义:指出只有笑对人生而不盲目自信,才能创造社会价值,体现真正的自我价值。

作用:使论点得以深化。

5.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对一切的不幸。

(鲁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课前导学】三、1.Quǎn gé yuè fú bì2.(1)通“增”,增加;通“横”,梗塞,不顺;通“弼”’辅佐,辅弼。

(2)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使……饥俄;使……穷困缺乏;使……惊动;使……坚忍;使……受到干扰;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痛苦;名词活用为形容词,敌对的。

(3)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路。

古义:狱官;今义:士兵。

古义:被起用;今义:送出、交付。

古义:被起用;今义:举起。

古义:征验,表现;今义:出征。

古义:明白,了解;今义:比喻。

(4)于:从/给/在/由于而:承接连词/并列连词发:被起用/表现拂:不顺,违背义同“弼”,辅佐,辅弼四、略。

五、第一段(第1、2自然段)举例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第二段(第3自然段)正反两面论证经受艰苦磨难的必要性,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

第三段(第4自然段)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中导学】一、此过程落实重点词语、重点语句(特殊句式)的翻译和文意把握。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看文章题目,二看文章结尾,三看行文过程。

2.开头用六个不同时代(五帝、商、周及春秋)、不同地域的典型人物的示例证明了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必须经过艰苦磨难,才能发展智力、锻炼意志、增长才干——生于忧患。

例证充实、典型而有代表性,使观点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

3.从理论上论述凡是承担重大使命的人都必须经过艰苦磨难的道理,作者先用“心志”“筋骨”“体肤”等词,表明这种磨难是从内到外、脱胎换骨的;用一连串的动词“苦”“劳”“饿”等,表明这种磨难是涵盖生活、思想、作为等多方面的,极其痛苦的,但又是必不可少的;因果论证。

4.个人:过、困、衡——改、作、喻(正面)因果论证;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恒亡(反面)因果论证。

5.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托尔斯泰、达尔文幼年丧母;李四光祖父死后,全家流落他乡,12岁前打柴顾家;张海迪高位截瘫自学了四国外语……三、略。

四、略。

【课后导学】一、略。

二、略。

三、1.A(域:限制,界定。

)2.D(A.凭借/来。

B.代词/助词。

C.给/介词,与,跟,同。

D顺接连词。

)3.C4.(1)施行令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多;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少。

(或:施行仁政的国君,有很多人帮助他;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很少有人帮助他。

(2)用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要背叛的国君。

所以施行仁政的国君不打仗则已,如果打仗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3)(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大臣和能够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