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应战-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和方法;
3.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
第一课时
二、【备战—招兵买马】
【作家作品】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字。
战国时期邹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战国时期_______家学派代表人物。
《孟子》一书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之称,与孔子合称为“”。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四书包括:《》、《》、《》、《》
2、朗读课文
⑴把不会读的字词注音,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读音准确,停顿正确。
⑵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畎.亩()傅说.()胶鬲.()百里奚.()
曾.益其所不能()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
3、在语文书上用红笔圈画出下列加点的重点词语并在文中相应位置解释词义,并在试卷的横线上翻译下列句子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③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④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⑤人恒过
..,然后能改;
⑥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⑦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⑧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第二课时
三、【智战-三军亮剑】
1.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段:列举历史上由卑微到显贵的人物为例,说明人要有所作为,就必须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第一层(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写
写
【小结】全文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论述了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两方面的问题。
本文使用大量的排比句,气势非凡,雄辩滔滔。
2.重点探究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论述逆境对造就人才的作用?(结合课文原句分析)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第三课时
四、检测反馈
(一)字词解释(划横线的整个词解释,横线中有加点词的还要单独解释加点词)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3.管夷吾
举于士.() 4.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5.饿.其体肤() 6.空乏
..其身()7.行拂.乱其所为()8.动.心忍.性()() 9曾.
益其所不能()() 10.人恒过
..然后能改()()1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1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3.入.则无法家拂.士()()1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5.国恒.亡()
(二)重点句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选择题
1.选出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练。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选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
A第一段用六位名人的事例,引出人才必须经历磨难,暗示艰苦的外部环境是个人成才的重要条件。
B“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写出的经历艰苦磨练的目的。
C本文善用排比句,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
D本文的论证结构是总分总,文章题目就提出了论点,然后展示论述,最后总结观点。
3.选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内有法家拂士外有敌国外患。
B.文章开头列举的留个人物事例是按时间顺序,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有所作为。
C.遭受宫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奋发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