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诗歌的比较
谈到诗歌,我们就会想到诗歌的分析和理解,从哪些方面去分析和理解诗歌呢?我从付老师讲的《中国文学史·唐宋文学》以及袁行霈的《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总结出诗歌分析理解的几个方面,简单地说,要从诗歌的语言、意象和意境、风格以及格律等方面研究。
诗歌与诗歌之间的比较也应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这篇文章主要分析李杜诗歌。
说到比较就能想到有同有异,但是由于李杜诗歌的相同之处甚少,这里就省略而过了,重要的是分析他们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
一
严羽的《沧浪诗话·诗评》中有一句话道出了李杜诗歌的不同“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飘逸和沉郁是相对的,这也是李杜诗风的不同,诗风的不同取决于李杜两个人的性格、愿望、人生经历以及创作题材的差异。
首先,我们来了解他们不同的人生经历。
李白生于武则天长安元年,五岁随父亲迁居四川青莲乡,号称“青莲居士”。
他五岁好剑术,游神仙,观奇书能作赋,李白喜出游,游遍了大江南北。
就算被“赐金放还”但他还保留着这种爱好。
而杜甫则一直心在长安,担心着国家的安危。
他一生颠沛流离,坎坷波折。
这也就造成了他们创作风格的不同,李白拥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诗歌多以自我为中心。
而杜甫却为国担忧,身处战乱,忧国忧民,更多的是国家之思。
正是因为遭遇不同,导致了他们诗歌语言的差异。
下面让我们来看李白的《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的开始描述了友人为其践行而设宴款待,但是自己却不能食,内心茫然,前六句的语言稍微有些低沉,可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一句,感情基调开始改变,语言开始变得潇洒豁达,那种酝酿已久的感情冲了出来,一句“直挂云帆济沧海”写出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下面再来看杜甫的一首诗——《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首诗写于滞留夔州时期,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是藩镇割据,战争仍然不断,诗人独身一人漂泊沧江且疾病缠身。
从诗人的语言中,可见这时的杜甫是多么的脆弱和无奈。
“他日泪”包含了诗人多少辛酸痛楚,一个“系”字,传达出自己对故园(家乡长安)的无尽思念。
诗歌语言细腻,感情基调沉郁,无形当中透着一种伤感,意味深长。
所以综上两首诗大致的分析,可以看出李杜的诗歌,一个高昂,一个低沉;一个飘逸洒脱,一个沉郁顿挫。
二
李杜诗歌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意象的选择上。
诗的意象带有强烈的个性特点,最能见出诗人的风格。
李杜的个性不同,也就使得两个人在意象的选择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李白诗中最常见的意象是“月”,他的许多诗句都离不开月。
从他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可以看出“月”这个意象在李白的诗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除了“月”这个意象外,李白诗中最常出现的意象还有“黄河”“长江”“山峰”“剑”等等,这些意象深远阔达,令人感觉豪爽不羁,这正是李白独立个性和自由精神的展现。
杜甫在意象的选择方面却与李白不同,杜甫诗中的意象往往展示给人一种“病态”,比如“玉露凋伤”的枫树林,“流下他日泪”的丛菊,“萧萧而下”的落木等等。
“燕”这个意象也常在杜甫的诗中出现。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秋兴八首·其三》。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江村》,“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燕子”是一种迁居的动物,它能从别处搬回自己的家中。
“燕子”又是一种自由的生灵,它们自由自在。
杜甫借助对燕子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反衬出自己的思想和愿望,这样的意象枚不胜举,总体能看出杜诗意象的细小自然的特点。
三
李杜的诗歌在艺术风格上迥然不同,他们的诗歌风格都是独一无二的。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侧重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事件作细致的描述,他的诗主要以气夺人,语言纵横驰骋。
但是杜甫的诗多善于采用细部描写,从细微处见真实,展开画面,把人引入某种氛围,某种境界,也就是这些不起眼的平常细事,却从中可以悟出一个深邃的道理,从一个小视角展现了广阔的历史画面。
这方面的不同可以赏析一下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杜甫的“三吏”“三别”。
李白善于游历,喜游仙。
他的诗中往往受其影响,运用了奇特的想象且变幻莫测,令人感叹,他从何想起。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真的是令人匪夷所思。
而且,他奇特的想象还会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跳跃性特别强。
李诗中还常用移情、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更显示出他的放荡不羁。
杜诗则偏重于炼字炼句,刻画细微,神情韵味在一字一句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善于用颜色字以强化某种感情色彩,用叠字以创造氛围,用双声叠韵使诗的格调更加的和谐悦耳,用俗字口语使诗读起来更加亲切。
四
诗的不同时期所表现的形式是不一样的,李杜虽然生活在同一时期,但是他们的诗在形式方面却表现出差异。
李白是一个个性非常强的人,他的诗歌充分体现了盛唐的气象。
他主要继承汉魏乐府诗歌的传统,大力拟作古乐府诗,但是他的拟作不乏创新:一方面他借古体诗写现在的现事,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如《侠客行》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一方面,他借用古体诗写己怀,个人情感的表达更加真挚。
李白把自己的个性气质融入到乐府诗的创作,便形成了一气呵成、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同时又给人以动感。
李白还擅长另一种歌行体,他的歌行体创作远远大于古乐府诗创作。
适中的想象丰富、虚实相间,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诗句。
李白的诗歌打破了诗歌创作的固有的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杜甫则善于写律诗,最成功的是七律诗的创作,如《秋兴八首》,用极其简短的八句话把诗人深沉复杂的情感表现出来。
杜甫的律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对仗工整又看不出对仗得的痕迹,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
诗的语言精密且十分到位,每一字每一句都恰到好处,可谓做到了“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
李杜诗歌的艺术特色、语言、格律的分析,只简单地说了皮毛,其实他们的不同之处还是需要我去学习和研究的。
李金秋
汉语言文学(1)班 2010010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