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杜诗歌“万、千、百”夸张艺术比较

李杜诗歌“万、千、百”夸张艺术比较

李杜诗歌“万、千、百”夸张艺术比较[摘要]李白、杜甫诗歌都常将“万、千、百”用于名词、量词和动词前来构成巨量夸张,突出时间的长久、距离的遥远和数额的巨大。

为了加强夸张的力度,他们会连用“万、千、百”结构或将“万、千、百”与“一”对举,而李白诗歌还会使用多音节的“万、千、百”来构成极度夸张,或将“万、千、百”夸张与想象结合,因而其作品夸张的意味也更浓烈。

[关键词]李白;杜甫;数词;夸张“万、千、百”是表示较大数目的数词,在诗歌创作中,诗人们常常利用它们来形成巨量夸张,渲染数量之巨大、时间之久长、距离之遥远。

李白、杜甫诗歌中“万、千、百”出现的频率颇高。

依据《全唐诗》粗略统计,李白诗歌共1004首,其中340首、482处用了数词“万、千、百”;杜甫诗歌共1457首,其中406首、526处用了数词“万、千、百”。

两人都在三分之一左右的诗篇中使用了500个左右的“万、千、百”,其中只有极少数表示数量的实指,更多用于实数虚指,构成巨量夸张。

在使用“万、千、百”来构成巨量夸张时,李白、杜甫诗歌既采用了相同的技巧,也表现出不同的特色。

深入探讨其中的异同,对于李白、杜甫诗歌的阅读欣赏、外语翻译和对外汉语教学都多有裨益。

一、李杜诗歌“万、千、百”夸张艺术的相同手法(一)“万、千、百”结构连用李杜诗歌都常常在一句或一联诗中连用两个“万、千、百”与其他名词构成的词或短语。

从表意上说,在字数十分有限的诗句中连用两个同义的结构是极不经济的一种表达的策略;但从修辞的效果来看,“万、千、百”结构的连用可以让巨大的数字反复铺陈,渲染数量之大,给读者或听众造成视觉或听觉的强烈冲击,加强感染力,增强夸张的效果。

李白诗歌常在一句诗中将“万、千”与近义名词构成的词或短语连用,如“千门万户、千崖万岭”;杜甫诗歌中这样的用例则更多,“万、千”后的名词可以是近义的,如“千秋万岁、千村万落、千乘万骑、万草千花”;也可以是相同的,如“千人万人、千朵万朵、千山万山”。

“万、千”与近义名词构成的词或短语如“千秋、万岁、千村、万落、千人、万人”等本已含有时间极久、地域极广、数量极多的意味,这些词语放在一起构成并列结构“千秋万岁、千村万落、千人万人”等以后,更增添了“时时、处处、个个”的意味,夸张的力度得以显著增强。

这种连用常出现在七言的诗句中,例如:(1)春风卷入碧云去,千门万户皆春声。

(李白《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2)群仙长叹惊此物,千崖万岭相萦郁。

(李白《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3)象床玉手乱殷红,万草千花动凝碧。

(杜甫《白丝行》)(4)山行落日下绝壁,西望千山万山赤。

(杜甫《光禄坂行》)李杜诗歌还常在形式工稳的一联诗的上下句对称的位置使用两个“万、千、百”与意义相近或相关的名词或量词构成的词或短语。

从形式上看,可构成工整的对仗;从内容上看,可形成互文,从不同角度点染描摹;从表达效果上看,则可相互烘托,上下映衬,渲染气氛,加强夸张的力度。

(1)百里鸡犬静,千庐机杼鸣。

(李白《赠范金卿》二首其二)(2)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李白《送别》)(3)瓶里千年铁柱骨,手中万岁胡孙藤。

(李白《僧伽歌》)(4)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

(杜甫《花底》)(5)千里犹残旧冰雪,百壶且试开怀抱。

(杜甫《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二)“万、千、百”与“一”对举李杜诗歌都常将“万、千、百”与“一”对举,以“一”的数量极小之意来衬托“万、千、百”的数额巨大,形成巨量夸张,使叙事形象,抒情浓郁,议论深沉。

这样的诗句既可出现在一句诗中,也可出现在一联诗的上下句中,在李杜诗歌中皆是如此。

(1)一门骨肉散百草,遇难不复相提携。

(李白《万愤词投魏郎中》)(2)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李白《听蜀僧睿弹琴》)(3)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李白《早发白帝城》)(4)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杜甫《百忧集行》)(5)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

(杜甫《剑门》)例(1)“一门”与“百草”对举,用“一门”散如“百草”形象地概括了自己身陷牢狱,“兄九江兮弟三峡”,爱子处“穆陵关北”,老妻隔“豫章天南”,一家人流离失所、骨肉分离的惨状。

例(2)“一挥手”与“万壑松”对举,琴声的慷慨激越犹响耳畔。

例(3)“一日”与“千里”对举,船行之风驰电掣如在目前。

例(4)“一日”与“千回”对举,突出了孩童的机灵与顽皮。

例(5)“一夫”与“百万”对举,剑门山势之险峻,易守而难攻不言而喻。

上述各例中的“万、千、百”结构都可显示数量极大,但如果没有“一”作为映衬和铺垫,自然失去了对比的基础,夸张的力度也就随之大大削弱。

二、李白诗歌“万、千、百”夸张艺术的独特技巧(一)使用多音节的“万、千、百”李杜诗歌使用“万、千、百”来构成夸张时,最常用的手法是将单音节数词“万、千、百”用于名词、量词和动词前来突出时间的长久、距离的遥远和数额的巨大,如:李白诗中的“生苦百战役,死托万鬼邻”(《门有车马客行》)、“千岩万转路不定”(《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诗中的“入舟已千忧,陟巘仍万盘”(《水会渡》)、“百遍相看意未阑”(《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

李杜诗歌中有时也会在名词或量词前使用两个音节的“万、千、百”来构成夸张,如:李白诗中的“去天三百里”(《古风》)、“一击九千仞”(《古风》)、“斗酒十千恣欢谑”(《行路难》)、“我李百万叶”(《赠清漳明府侄聿》)、“穷愁千万端”(《月下独酌》),杜甫诗中的“一日须来一百回”(《三绝句》)、“黛色参天二千尺”(《古柏行》)、“家无儋石输百万”(《今夕行》)、“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李杜诗歌中三个音节的“万、千、百”多半是表示实指而不像是夸张,如:李白诗中的“汉家战士三十万”(《胡无人》)、“邯郸四十万”(《系浔阳上崔相涣》)、“刑徒七十万”(《古风》),杜甫诗中的“肉食三十万”(《昔游》)、“当时四十万匹马”(《天育骠骑歌》)。

超过三个音节的“万、千、百”在杜甫诗歌中是没有的,李白诗歌中却时有出现,这也构成了李白诗歌“万、千、百”夸张的一大特色,即用多音节的“万、千、百”来构成极度夸张。

(1)天子九九八十一万岁,长倾万岁杯。

(李白《上云乐》)(2)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李白《蜀道难》)(3)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例(1)用“九九八十一万”来祝愿天子万寿无疆,例(2)用“四万八千”来显示蜀道开辟的历史悠久,例(3)用“四万八千”来夸张天台山的高不可攀。

从实际数量上说,“九九八十一万”显然不及“百万”巨大,“四万八千”也远不如“十万”量多,但它们在字数有限的诗句中占据了多个音节,自然能给读者或听众留下深刻印象,造成数量巨大无比的感觉,既有益于诗歌内容的渲染,也有助于作品铺张扬厉风格的形成。

由于使用多音节的“万、千、百”构成的数字夸张意味更浓、力度更大,有时李白诗歌表示时间的久长则不用“一年、十年、百年”而说“三百六十日、三千六百日、三万六千日”,将量词“年”换成“日”,同时将数额相对较小的单音节数词“一、十、百”换成了数额较大、音节更多的数词“三百六十、三千六百、三万六千”。

例如:(4)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

(李白《赠内》)(5)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

(李白《梁甫吟》)(6)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李白《襄阳歌》)例(4)不说“一年”而言“三百六十日”,与后一句的“日日”照应,突出无日不醉,流露了诗人对妻子的无比愧意;例(5)不说“十年”而用“三千六百钓”,突出吕尚“以钓干周文王”之前“卖食棘津,屠牛朝歌”,“老而无遇”、困顿无依时间的漫长;例(6)既说“百年”又强调“三万六千日”,刻画出终日沉醉的豪放不羁形象。

与扩大式夸张和缩小式夸张不同,这类夸张在表示同等数量时,用小量换大量,化小数为大数,因为数值巨大且音节绵长,给读者或听众的视觉或听觉的冲击力度更强烈,渲染、夸张的意味骤然加重。

李白诗歌常用的这种夸张手法,在杜甫诗歌中仅见一例:(7)疟疠三秋孰可忍,寒热百日相交战。

(杜甫《病后遇王倚饮,赠歌》)例(7)用“百日”而不说“三月”,一者可以避免与“三秋”重复,二者也通过“百”的数额较大,渲染了三月来天天“寒热”“交战”的苦状,强调了度日如年的苦不堪言。

(二)“万、千、百”夸张与想象并行作为典型的浪漫主义作家,李白诗歌以主观想象的丰富见长。

有人说:李白“以自身奇特的幻想来包容整个世界”,“是一个从‘无’中产生‘有’的诗人”。

[1]212笔者认为,所谓的“从‘无’中产生‘有’”,具体而言,就是指李白的诗作往往用异常大胆的夸张、丰富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强烈的主观感受。

异常大胆的夸张让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数量、高度、距离以令人惊愕的形态出现在作品中,丰富奇特的想象又让事物之间本来没有的联系在作品中出人意料地建立起来,从而带给读者或听众以前所未有的感受与体验。

李白诗歌常常将巨量夸张与想象结合起来进行写景、叙事和抒情。

景本实有,诗人夸张描摹犹嫌不足,又继之以想象来丰富点染;事本寻常,诗人则夸张他物以引人联想,通过语意双关手法含蓄而真切地加以表述;情本虚无,诗人则夸张喻体以为铺垫,再通过想象将具体鲜明的喻体与抽象模糊的本体联系起来,让难以言传的深情厚谊、离愁别恨变得仿佛伸手可触、具体可感。

例如:(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水》二首其二)(2)别来几多时,枝叶万里长。

(李白《上云乐》)(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例(1)先用“三千尺”来夸张瀑布之高且长,继之用从天而降的遐想来显示瀑布“飞”而“直下”的气势磅礴,灵动而凝练。

例(2)的“万里长”表面上夸张枝叶茂盛,实际上是引读者通过这一形象找到“别来几多时”的答案,离别日久之意不言自明。

例(3)先以“三千丈”夸张“白发”之长,出人意料,接着以“三千丈”“白发”喻“愁”,让无形无色的“愁”一下子变得可视可触,逼真形象。

例(4)先以“千尺”来夸张桃花潭水的深而清,接着以“不及”加以否定,强调故人真情更其深切,无法比拟。

通过想象,赋予了清清潭水无限深情,景美而情真。

李白诗歌中的这种巨量夸张与想象结合的创作手法在杜甫诗歌中只偶有所见。

例如:(5)百川日东流,客去亦不息。

(杜甫《别赞上人》)例(5)先以“百川”夸张条条河水东逝,然后展开联想,以此比喻客流不息,表达含蓄蕴藉。

三、结语李白、杜甫都十分重视在诗歌创作中使用数词“万、千、百”来构成巨量夸张,原本仅仅表示数量的“万、千、百”在诗人的笔下被用以描绘丰富的所见所闻,表达激烈的情绪感想,抒发独到的人生见解,但由于生活经历、个性气质和艺术风格的差异,两人在使用“万、千、百”来构成巨量夸张时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