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典型例题集锦(二)13、如图12-1所示,有两块大小不同的圆形薄板(厚度不计),质量分别为M 和m ,半径分别为R 和r ,两板之间用一根长为0.4m 的轻绳相连结。
开始时,两板水平放置并叠合在一起,静止于高度为0.2m 处。
然后自由下落到一固定支架C 上,支架上有一半径为R‘(r<R’<R)的圆孔,圆孔与两薄板中心均在圆板中心轴线上,木板与支架发生没有机械能损失的碰撞。
碰撞后,两板即分离,直到轻绳绷紧。
在轻绳绷紧的瞬间,两物体具有共同速度V ,如图12-2所示。
求:(1)若M=m ,则V 值为多大 (2)若M/m=K ,试讨论 V 的方向与K 值间的关系。
分析与解:开始 M 与m 自由下落,机械能守恒。
M 与支架C 碰撞后,M 以原速率返回,向上做匀减速运动。
m向下做匀加速运动。
在绳绷紧瞬间,内力(绳拉力)很大,可忽略重力,认为在竖直方向上M 与m 系统动量守恒。
(1)据机械能守恒:(M+m)gh=(M+m)V 02 所以,V 0==2m/s M 碰撞支架后以Vo 返回作竖直上抛运动,m 自由下落做匀加速运动。
在绳绷紧瞬间,M 速度为V 1,上升高度为h 1,m 的速度为V 2,下落高度为h 2。
则:h 1+h 2=0.4m ,h 1=V 0t-gt 2,h 2=V 0t+gt 2,而h 1+h 2=2V 0t , 故:所以:V 1=V 0-gt=2-10×0.1=1m/s V 2=V 0+gt=2+10×0.1=3m/s根据动量守恒,取向下为正方向,mV 2-MV 1=(M+m)V ,所以那么当m=M 时,V=1m/s ;当M/m=K 时,V=。
讨论:①K<3时,V >0,两板速度方向向下。
图12-1图12-2②K>3时,V<0,两板速度方向向上。
③K=3时,V=0,两板瞬时速度为零,接着再自由下落。
14、如图13-1所示,物体A从高h的P处沿光滑曲面从静止开始下滑,物体B用长为L的细绳竖直悬挂在O点且刚和平面上Q点接触。
已知mA=mB,高h及S(平面部分长)。
若A和B碰撞时无能量损失。
(1)若L≤h/4,碰后A、B各将做什么运动?(2)若L=h,且A 与平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A、B可能碰撞几次?A最终在何处?分析与解:当水平部分没有摩擦时,A球下滑到未碰B球前能量守恒,与B碰撞因无能量损失,而且质量相等,由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可得两球交换速度。
A 停在Q处,B碰后可能做摆动,也可能图13-1饶 O点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
如果做摆动,则经一段时间,B反向与A相碰,使A又回到原来高度,B停在Q处,以后重复以上过程,如此继续下去,若B做圆周运动,B逆时针以O为圆心转一周后与A相碰,B停在Q处,A 向右做匀速运动。
由此分析,我们可得本题的解如下:(1)A与B碰撞前A的速度:mgh=mV A2,V A =因为m A=m B,碰撞无能量损失,两球交换速度,得:V A’=0,V B’=V A =设B球到最高点的速度为Vc,B做圆周运动的临界条件:m B g=m B V2/L [1]又因m B V B‘2=m B V2+m B g2L [2]将[1]式及V B ’=代入[2]式得:L=2h/5即L≤2h/5时,A、B碰后B才可能做圆周运动。
而题意为L=h/4<2h/5,故A与B碰后,B必做圆周运动。
因此(1)的解为:A与B碰后A停在Q处,B做圆周运动,经一周后,B再次与A相碰,B停在Q处,A 向右以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2)由上面分析可知,当L=h时,A与B碰后,B只做摆动,因水平面粗糙,所以A在来回运动过程中动能要损失。
设碰撞次数为n,由动能定理可得:m A gh-n μm A gS=0 所以n=h/μS讨论:若n 为非整数时,相碰次数应凑足整数数目。
如n=1.2,则碰撞次数为两次。
当n 为奇数时,相碰次数为(n-1)次。
如n=3,则相碰次数为两次,且A 球刚到达Q 处将碰B 而又未碰B ;当n 为偶数时,相碰次数就是该偶数的数值,如n=4,则相碰次数为四次。
球将停在距B 球S 处的C 点。
A 球停留位置如图13-2所示。
15、如图14-1所示,长为L ,质量为m 1的物块A 置于光滑水平面上,在A 的水平上表面左端放一质量为m 2的物体B ,B 与A 的动摩擦因数为μ。
A和B 一起以相同的速度V 向右运动,在A 与竖直墙壁碰撞过程中无机械能损失,要使B 一直不从A 上掉下来,V 必须满足什么条件?(用m 1、m 2,L 及μ表示)分析与解:A 与墙壁发生无机械能损失的碰撞后,A 以大小为V 的速度向左运动,B 仍以原速度V 向右运动,以后的运动过程有三种可能:(1)若m 1>m 2,则m 1和m 2最后以某一共同速度向左运动;(2)若m 1=m 2,则A 、B 最后都停止在水平面上,但不再和墙壁发生第二次碰撞;(3)若m 1<m 2,则A 将多次和墙壁碰撞,最后停在靠近墙壁处。
若m 1>m 2时,碰撞后系统的总动量方向向左,大小为:P=m 1V-m 2V设它们相对静止时的共同速度为V’,据动量守恒定律, 有:m 1V-m 2V=(m 1+m 2)V’ 所以V’=(m 1-m 2)V/(m 1+m 2)若相对静止时B 正好在A 的右端,则系统机械能损失应为μm 2gL , 图13-2图14-1则据能量守恒:m1V2+m2V2-(m1+m2)(m1-m2)2V2/(m1+m2)2=μm2gL解得:V=若m1=m2时,碰撞后系统的总动量为零,最后都静止在水平面上,设静止时A在B的右端,则有:m1V2+m2V2=μm2gL解得:V=若m1<m2时,则A和墙壁能发生多次碰撞,每次碰撞后总动量方向都向右,设最后A静止在靠近墙壁处时,B静止在A的右端,同理有:m1V2+m2V2=μm2gL解得:V=故:若m1>m2,V必须小于或等于若m1≤m2,V必须小于或等于注意:本题中,由于m1和m2的大小关系没有确定,在解题时必须对可能发生的物理过程进行讨论,分别得出不同的结果。
16、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有一长L=2米的木板C,它的两端各有一块档板,C的质量m C=5千克,在C的正中央并排放着两个可视为质点的滑块A和B,质量分别为m A=1千克,m B=4千克。
开始时,A、B、C都处于静止,并且A、B间夹有少量塑胶炸药,如图15-1所示。
炸药爆炸使滑块A以6米/秒的速度水平向左滑动,如果A、B与C间的摩擦可忽略,两滑块中任一块与档板碰撞后都与挡板结合成一体,爆炸和碰撞所需时间都可忽略。
问:(1)当两滑块都与档板相碰撞后,板C的速度多大?(2)到两个滑块都与档板碰撞为止,板的位移大小和方向如何?分析与解:(1)设向左的方向为正方向。
炸药爆炸前后A和B 组成的系统水平方向动量守恒。
设B 获得的速度为m A ,则m A V A +m B V B =0,所以:V B =-m A V A /m B =-1.5米/秒对A 、B 、C 组成的系统,开始时都静止,所以系统的初动量为零,因此当A 和B 都与档板相撞并结合成一体时,它们必静止,所以C 板的速度为零。
(2)以炸药爆炸到A 与C 相碰撞经历的时间:t 1=(L/2)/V A =1/6秒,在这段时间里B 的位移为:S B =V B t 1=1.5×1/6=0.25米,设A 与C 相撞后C 的速度为V C ,A 和C 组成的系统水平方向动量守恒:m A V A =(m A +m C )V C , 所以V C =m A V A /(m A +m C )=1×6/(1+5)=1米/秒B 相对于C 的速度为: V BC =V B -V C =(-1.5)-(+1)=-2.5米/秒因此B 还要经历时间t 2才与C 相撞:t 2==(1-0.25)/2.5=0.3秒,故C 的位移为:S C =V C t 2=1×0.3=0.3米,方向向左,如图15-2所示。
17、如图16-1所示,一个连同装备总质量为M=100千克的宇航员,在距离飞船为S=45米与飞船处于相地静止状态。
宇航员背着装有质量为m 0=0.5千克氧气的贮氧筒,可以将氧气以V=50米/秒的速度从喷咀喷出。
为了安全返回飞船,必须向返回的相反方向喷出适量的氧,同时保留一部分氧供途中呼吸,且宇航员的耗氧率为 R=2.5×10-4千克/秒。
试计算:(1)喷氧量应控制在什么范围? 返回所需的最长和最短时间是多少? 图15-1图15-2(2)为了使总耗氧量最低,应一次喷出多少氧? 返回时间又是多少?分析与解:一般飞船沿椭圆轨道运动,不是惯性参照系。
但是在一段很短的圆弧上,可以认为飞船作匀速直线运动,是惯性参照16-1图系。
(1)设有质量为m的氧气,以速度v相对喷咀,即宇航员喷出,且宇航员获得相对于飞船为V的速度,据动量守恒定律:mv-MV=0则宇航员返回飞船所需的时间为:t=S/V=MS/mv而安全返回的临界条件为:m+Rt=m0,以t=MS/mv代入上式,得:m2v-m0vm+RMS=0,m=把m0、v、R、M、S代入上式可得允许的最大和最小喷氧量为:m max=0.45千克,m min=0.05千克。
返回的最短和最长时间为:t min ==200秒,t max ==1800秒(2)返回飞船的总耗氧量可表示为:△M=m+Rt=(MS/vt)+Rt因为MS/vt与Rt之积为常量,且当两数相等时其和最小,即总耗氧量最低,据:MS/vt=Rt,所以相应返回时间为:t==600秒相应的喷氧量应为:m=Rt=0.15千克。
想一想:还有什么方法可求出这时的喷氧量?(m=MS/vt=0.15千克)18.如图17-1所示,A、B是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完全相同的两块长木板.A的左端和B的右端相接触.两板的质量皆为M=2.0kg,长度皆为L=1.0m.C是质量为m=1.0kg的小物块.现给它一初速度v0=2.0m/s,使它从板B的左端向右滑动.已知地面是光滑的,而C与板A、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皆为μ=0.10.求最后A、B、C各以多大的速度做匀速运动.取重力加速度g=10m/s2.参考解答先假设小物块C在木板B上移动x距离后,停在B上.这时A、B、C三者的速度相等,设为v,由动量守恒得mv0=(m+2M)v,①在此过程中,木板B的位移为s,小物块C的位移为s+x.由功能关系得-μmg(s+x)=(1/2)mv2-(1/2)mv02,μmgs=2Mv2/2,则-μmgx=(1/2)(m+2M)v2-(1/2)mv02,②由①、②式,得x=[mv02/(2M+m)μg],③代入数值得x=1.6m.④x比B板的长度大.这说明小物块C不会停在B板上,而要滑到A板上.设C刚滑到A板上的速度为v1,此时A、B板的速度为v2,则由动量守恒得mv0=mv1+2Mv2,⑤由功能关系,得(1/2)mv02-(1/2)mv12-2×(1/2)mv22=μmgL,以题给数据代入,得由v1必是正值,故合理的解是当滑到A之后,B即以v2=0.155m/s做匀速运动,而C是以v1=1.38m/s的初速在A上向右运动.设在A上移动了y距离后停止在A上,此时C和A的速度为v3,由动量守恒得Mv2+mv1=(m+M)v3,解得v3=0.563m/s.由功能关系得1/2)mv12+(1/2)mv22-(1/2)(m+M)v32=μmgy,解得y=0.50m.y比A板的长度小,所以小物块C确实是停在A板上.最后A、B、C的速度分别为vA=v3=0.563m/s,vB=v2=0.155m/s,vC=vA=0.563m/s.评分标准本题的题型是常见的碰撞类型,考查的知识点涉及动量守恒定律与动能关系或动力学和运动学等重点知识的综合,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对这些重点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动的熟练程度.题给数据的设置不够合理,使运算较复杂,影响了学生的得分.从评分标准中可以看出,论证占的分值超过本题分值的50%,足见对论证的重视.而大部分学生在解题时恰恰不注重这一点,平时解题时不规范,运算能力差等,都是本题失分的主要原因.解法探析本题参考答案中的解法较复杂,特别是论证部分,①、②两式之间的两个方程可以省略.下面给出两种较为简捷的论证和解题方法.解法一从动量守恒与功能关系直接论证求解.设C刚滑到A板上的速度为v1,此时A、B板的速度为v2,则由动量守恒,得mv0=mv1+2Mv2,以系统为对象,由功能关系,得1/2)mv02-(1/2)mv12-2×(1/2)mv22=μmgL,由于v1只能取正值,以题给数据代入得到合理的解为由于小物块C的速度v1大于A、B板的速度v2,这说明小物块C不会停在B板上.以上过程既是解题的必要部分,又作了论证,比参考答案中的解法简捷.后面部分与参考答案相同,不再缀述.解法二从相对运动论证,用动量守恒与功能关系求解.以地面为参照系,小物块C在A、B上运动的加速度为aC=μg=1m/s2,A、B整体的加速度为aAB=μmg/2M=0.25m/s2,C相对A、B的加速度a=aC+aA2.假设A、B一体运动,以A、B整体为参照物,当C滑至与整体相对静B=1.25m/s止时,根据运动学公式,有v02=2as,解得s=v02/2a=1.6m>L.说明小物块C不会停在B板上.上述可以看出,从相对运动的角度论证较为简捷,运算也较为简单.论证后的解法与参考答案相同.试题拓展1.若长木板个数不变,当小物块的初速度满足什么条件时,A、B、C三物体最终的速度相同?2.若长木板个数不变,当小物块的初速度满足什么条件时,小物块能从两长木板上滑过去?3.若小物块的初速度不变,将相同的长木板数增加到三个,最终小物块停在木板上的什么位置,各物体的运动速度分别为多少?4.若其它条件不变,长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并且满足μ′(M+m)g<μmg<μ′(2M+m)g,试分析有怎样的情况发生?5.分析子弹打击在光滑水平面上的两相同木块问题,找出它与本题的异同,归纳解法.19.如图18-1,劲度系数为k 的轻质弹簧一端固定在墙上,另一端和质量为M 的容器连接,容器放在光滑水平的地面上,当容器位于O 点时弹簧为自然长度,在O 点正上方有一滴管,容器每通过O 点一次,就有质量为m 的一个液滴落入容器,开始时弹簧压缩,然后撒去外力使容器围绕O 点往复运动,求:(1)容器中落入n 个液滴到落入(n+1)个液滴的时间间隔;(2)容器中落入n 个液滴后,容器偏离O 点的最大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