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松花江流域水生生态特征研究分析

松花江流域水生生态特征研究分析


3 “三场一通道”分布情况
嫩江鱼类种类组成虽然较长江、黄河、珠江等种类少,但生态类群较为丰富,嫩江干流及支流是鱼 类重要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 3.1 产卵场分布 产漂浮性和半浮性卵的鱼类有草鱼、鲢鱼、银鲴、餐鲦等,产卵场主要分布在流速较快的主流,嫩 江干流产漂浮性卵鱼类产卵场有两处,即从内蒙扎赉特旗喇嘛湾至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 县石人沟;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的石人沟到肇源的三岔河 200km。产黏性卵的鱼类有鲤鱼、银鲫、黑斑 狗鱼、鲶鱼等,这一类鱼类产卵场较多,主要分布在嫩江江湾、江汊,水浅、水草繁茂的浅水沿岸带, 在嫩江主要是河弯处和讷谟尔河畔。产沉性卵的鱼类只有细鳞鱼等冷水性鱼类, 它们一般都具有洄游特 性, 产卵场一般分布于山区支流具低温、沙砾或石砾底质的溪流交汇处,在嫩江上则主要分布于上游卧都 ・Ⅲ-552・
图1பைடு நூலகம்
嫩江流域水系图
・Ⅲ-551・
生物量平均为 2.29g/m2。数量以昆虫纲最多 22.65ind/m2,占 71.58%,其他类别动物次之占 21.60%;生物 量以个体生物量大的软体动物为主(42.17g/ m2)。嫩江上游底栖动物的种类较少,主要是以水生昆虫和环 节动物为主。羽摇蚊幼虫、涡虫、纹石蚕和低头石蚕是优势种类。由于嫩江上游生态环境有一定差异,因 此,底栖动物无论数量还是生物量都有较大的差异。数量上,由于调查期间,嫩江上游各河口水流较浅, 而且底质都为鹅卵石,非常适宜附着生活的水生昆虫生存,多距石蛾科和纹石蛾科幼虫数很大,导致其数 量为各断面中最高。嫩江上游由于水流较急,采集到的种类多为软体动物,其数量较少。 嫩江上游水域的浮游植物共计 7 门 61 个种属,其中蓝藻门 10 个种属,占 16.4%;绿藻门 17 个种属, 占 27.9%;硅藻门 25 个种属,占 41.0%;隐藻门 4 个种属,占 6.6%;裸藻门 2 个种属,占 3.3%;甲藻门 2 个种属,占 3.3%;金藻门 1 个种属,占 1.5%。其中优势及常见种有针杆藻、星杆藻、平板藻、普通小 球藻。 嫩江上游的浮游动物共计 37 个种属, 其中原生动物 13 个种属, 占 35.1%; 轮虫 15 个种属, 占 40.5%; 枝角类 5 个种属,占 13.5%;桡足类 4 个种属,占 10.9%。其中优势种有砂壳虫.、焰毛虫、似铃壳虫、蒲 达臂尾轮虫、螺形龟甲轮虫。嫩江流域鱼类共计 8 目 18 科 84 种,其中鲤科 49 种,占 58.3%;鳅科 7 种, 占 8.3%;鲿科 4 种,占 4.7%;鲑科 4 种,占 4.7%;七鳃鳗科 2 种,占 2.4%;鲶科 2 种,占 2.4%;塘鳢 科 2 种,占 2.4%;鰕虎鱼科 2 种,占 2.4%;杜父鱼科 2 种,占 2.4%;胡瓜鱼科 2 种,占 2.4%;茴科 1 种,银鱼科 1 种,狗鱼科 1 种,鳢科 1 种,鮨科 1 种,鳕科 1 种,青鳉科 1 种,斗鱼科 1 种,各占 1.15%。 土著鱼类 81 种,外来鱼类 3 种(大银鱼、丁鱥和鲢);中国特有鱼类 3 种(乌鳢、凌源鮈、花斑副沙鳅),濒 危鱼类 5 种(日本七鳃鳗、雷氏七鳃鳗、乌苏里白鲑、哲罗鲑、黑龙江茴鱼)。
1 水生生物概况
嫩江是松花江最重要、最大的一级支流,地处黑龙江松嫩平原,共有大小支流 100 余条,除干流的中 上游外所有支流均为丘陵型或山区型地貌,植被良好,水质清澈,水量充沛。嫩江气候特点属于寒温带 和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冬季严寒、干燥,春季多大风降雨少,夏季降雨集中,温热湿润,日 照长,秋季降温急剧,常有早霜。年平均气温3℃~4℃,有 5 个月在 0℃以下。日照数为 4449~4470/6 时,无霜期平均 120 天。全年降雨量 550mm 左右。冰封期长达 150~170 天。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着丰富 的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图 1 为嫩江流域水系图。 嫩江上游各支流发源于小兴安岭西麓北坡,自东北向西南 行,全程为山溪性河流。因此,水生植物无论种类、数量相对较 少,仅在河湾、次河河段、水泡及水塘等小型水体有一定种类和 数量的分布。现场调查共采集嫩江上游水生植物 3 大类别(蕨类植 物、被子植物、单子叶植物)共计 19 科 22 种,共有挺水植物、沉 水植物 2 种生态类群。其中莎草科种类 3 种,占总种类数的 13.64%;禾本科 2 种,占总种类数的 9.09%;蓼科、金鱼藻科、 十字花科、眼子菜科、泽泻科、萍科、满江红科菱科、香蒲科、 黑三棱科、花蔺科、水龞科、浮萍科、雨久花科、灯心草科等分 别为 1 种,分别占 4.45%。嫩江上游水生大型植物多为广布种类, 但其分布和优势种因水域的生态环境而变,由于嫩江上游水流速 较急,水温较低,河岸多为洪水冲刷、坍塌河滩地,江底多为砂 砾,因此不利于水生植物生长,仅水流较缓、漫滩和河湾有泥土 的河段,有少量分布,且种类较少。主要优势种类为芦苇、荆三 棱、香蒲和蒲草类,各个河段优势种有所差异。 调查共采到底栖动物 4 类(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水生昆虫及扁形动物),共计 30 科 52 种,其中颤蚓 科、摇蚊科和蚌科均为 5 种,占总数的 9.62%;扁蜉科和田螺科 3 种,占总数 5.77%;医蛭科和蚊科均为 2 种, 占总数 3.85%; 其他各科均为 1 种, 占总数 1.92%。 总体看,嫩江上游底栖动物数量平均为 31.64ind/m2,
作者简介: 袁 婧 (1989 ― ) , 女, 浙江宁波, 硕士研究生, 主 要 从 事 水 力 学 及 河 流 动 力 学 研 究 (E-mail: yuan-j07@) ; * 茅 泽 育 (1962 ― ) , 男 , 浙 江 绍 兴 , 教 授 , 主 要 从 事 水 力 学 及 河 流 动 力 学 研 究 (E-mail: maozeyu@).
文章编号:CSTAM2013-P28-E0295
松花江流域水生生态特征研究分析
袁 婧,*茅泽育
(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北京 100084)

要:松花江流域水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水生生物种类繁多,其中鱼类资源尤为丰富。有些鱼类长年
栖息在高地理纬度、高海拔地区及崇山峻岭山区的低温水域中,称为冷水性鱼类。这些冷水性鱼类是我国淡水鱼 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松花江北源——嫩江流域为例,通过现场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并结合现有相关资 料文献搜集整理,从资源分布情况、水电站修建带来的影响以及缓解不良影响的措施等方面对水生生态特征,特 别是鱼类生态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鱼类保护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松花江;嫩江;水生生态;鱼类;特征
2 鱼类资源分布情况
嫩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鱼类分布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显现出嫩江鱼类的分布特 点。1) 空间分布。 从调查结果看,一些喜溪流的冷水性鱼类如黑龙江茴鱼、杂色杜父鱼和黑龙江中杜父鱼 等,主要分布于嫩江上游和一些支流。上游段河流穿行于山谷地带,山高林密,是我国著名的大兴安岭 林区,河道比降 14.2‰~3.1‰,水质清澈,地处寒冷地带,常年水温低于 20℃,是细鳞鲑、哲罗鲑、黑龙 江茴鱼等冷水鱼分布区,卧都河段列为茴鱼哲罗鲑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尼尔基水利工程和绰勒 水库和诺敏河查哈阳渠首的修建,对一些鱼类的洄游产生了严重影响,近 5 年来尼尔基以下江段尚未捕到 哲罗鲑和细鳞鲑。由于尼尔基水利枢纽的阻隔,外来鱼类大银鱼种群尚未扩散到尼尔基以上江段,丁鱥 同样仅分布在嫩江县江段。嫩江下游水流平稳、江道弯曲迂回、支岔较多、水草茂盛、鱼类饵料丰富, 盛产鱼类、贝类和虾类,适宜鲤、鲫等鱼类的自然繁殖生长,具有多处重要的鱼类 “ 三场 ” 。 2) 时间分 布:由于嫩江地处高寒、高纬度区域,因此,鱼类时间分布比较明显。春季水温较低,一些冷水性鱼 类,北方山麓鱼类、北极淡水复合体鱼类如:哲罗鲑、细鳞鲑、黑龙江茴鱼、江鳕、乌苏里白鲑、黑斑 狗鱼、日本七鳃鳗等多有分布。而水温较高的夏季,冷水性鱼类则没有分布,多以北方平原、上第三纪 复合体鱼类如:有银鲫、鲤、雅罗鱼、鲢、鳙等温水性鱼类为主,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分布特点。
河以上江段及诺敏河、绰尔河、甘河等支流的中上游河段。 对于哲罗鲑,黑龙江上游较大的支流呼玛河、逊别拉河是哲罗鱼主要生殖洄游的河流。在嫩江,科 洛河、那都里河、门鲁河、卧都河都有哲罗鱼的产卵场。多布库尔河、罕诺河数量也较多,固固河已很 难捕到。呼玛河是哲罗鱼的主要产卵河流,黑龙江嘉荫以上江段是哲罗鱼主要越冬区和栖息区。这些地 区均为高山峡谷和深山密林人迹罕至的河流上游及直流,水流湍急、水质清澈、水温较低、石砾底质。 嫩江门鲁河采金点最多,还有泥鳅河、北师河、霍龙门沟淘金废水污染严重,哲罗鱼已稀少或消失。 嫩江上游卧都河是黑龙江茴鱼、哲罗鲑重要的产卵场、育肥场和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卧都河全为森 林草原所覆盖,自然环境良好,人口密度低,核心区属无人居住区,人为影响较少,整个保护区基本处 于自然状态,无工农业和生活污染,水体理化性能良好,完全符合国家Ⅰ类水质标准。保护区由卧都河 及其支流泉眼河组成,所属水域、滩涂、沼泽总面积 2216 公顷,保护区面积科学合理,可以满足维持黑 龙江茴鱼、哲罗鲑等物种栖息、繁衍、生长的需要。卧都河还栖息着细鳞鲑、江鳕、雷氏七鳃鳗和瓦氏 雅罗鱼等珍稀名贵鱼类。 3.2 鱼类索饵场分布 水深较浅的沿岸带,水流较缓的河湾处,水温较高、透明度较高且光合作用剧烈的水域,是水生生物 生长最佳区域,其生物量高于其它水域几倍或十几倍,为鱼类的生长、繁殖提供了丰富的饵料基础。因 此,在嫩江河中这些水域,即饵料丰富,水质良好的水域均可作为鱼类的育肥场加以保护。 3.3 鱼类越冬场分布 嫩江地处高寒、高纬度地区,冰封期长达 150―180 天,对于生存在此水域的鱼类越冬致关重要,尤 其对需氧量高、喜流水的珍稀、名贵冷水性鱼类显得更为重要。作为鱼类越冬场应具备水深 3-5m,水流 面积较大,水质优良的水域。从嫩江鱼类组成看,大部分珍稀鱼类属于冷水性鱼类,对越冬场要求较 高,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嫩江鱼类的越冬场主要集中于干流,分布在水较深的中游码头、三岔河等处。 这些水域水质清澈,底质多为砂底,水深在 3―5m 左右,冬季冰下水深保持在 5―8m,并且有一定的水 流,是鱼类主要的越冬场。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保护好水域生态环境,为鱼类越冬创造一个良好的 环境。 3.4 鱼类洄游通道分布 鱼类具有自主游泳能力,因此,所有的鱼类都有洄游的特性。洄游有生殖洄游、索饵洄游、越冬洄 游等,洄游的距离有长有短,大麻哈鱼的降海洄游长达近万公里,施氏鲟、鳇洄游达到几千公里,而一 些小型鱼类洄游的距离则很短,仅为几十公里或更短的距离,鱼类洄游只不过是游泳的距离长短而已。 从这个意义而言,所有的河流水域都应列为鱼类洄游通道。因此,嫩江及其支流不但是鱼类的生活的水 域也是鱼类的洄游通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