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同济大学地下空间规划知识点摘要

同济大学地下空间规划知识点摘要

地下空间规划知识点摘要一.绪论1.1 城市空间与城市地下空间1.2 城市规划与地下空间规划1.3 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1.3.1 节约城市土地资源土地资源节约化的发展模式。

国外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经验:把一切可以转移到地下的设施转入地下,城市发展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地下空间是否得到了合理的开发利用。

1.3.2 节约城市能源和水资源地下空间具有良好的隔热性,热稳定性和封闭性,可用来贮热贮冷,贮藏水资源、电能和工厂精密生产。

1.3.3 缓解城市发展中的各种矛盾(1)缓解城市交通矛盾:地下停车库容量大,用地少(2)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缓解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

建筑杂密,绿地减少(3)提高城市的综合防灾能力:抵御战争空袭,地震,风暴,火灾。

地下救灾物资(4)有效解决“城市综合征”二.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二.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2.1 国内外地下空间规划理论和方法2.2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和需求量研究2.2.1 国外研究成果和实践2.2.2 国内研究成果和实践2.3 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后发优势三.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3.1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任务和原则3.1.1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任务根本作用:作为开发城市地下空间和管理城市地下空间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地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手段之一。

核心任务:根据不同的目的进行地下空间安排,探索和实现城市地下空间不同功能之间的互相管理关系。

主要任务:引导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对城市地下空间进行综合布局,协调地下与地上、地下与地下的建设活动,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提供技术依据。

基本任务:保护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尤其是城市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增强城市功能,改善城市地面环境,保障和创造城市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

3.1.2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原则(1)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地下空间开发不可逆,一次到位,长远考虑,留有余地(2)地上地下相互协调的原则:地下和地上空间形成整体(3)远期与近期相呼应的原则:统一规划,分期实施。

落到实处,切合实际(4)平时与战时相结合的原则:平时防灾和战时防护相结合3.2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特点3.2.1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基本内容基本内容: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等上层次的空间规划要求,在充分研究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地下空间发展战略,预测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规模,选择城市地下空间布局和发展方向,按照工程技术和环境的要求,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地下工程设施,并提出近期控制引导措施。

步骤如下:(1)收集和调查基础资料,掌握开发利用的现状,勘查地质状况和分析发展条件(2)研究确定城市地下空间发展战略,提出发展规模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3)确定地下空间开发的功能,进行空间布局,综合确定平面和竖向规划(4)提出各专业的地下空间规划原则和控制要求(5)安排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近期建设项目,为各单位工程设计提供依据(6)根据建设的需要和可能,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步骤老城区以解决城市问题为主,新城区以解决城市基础设施为主。

3.2.2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特点(1)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是系统性的工作(2)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是法制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3)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工作具有专业性3.3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调查研究和基础资料调查工作的三个方面:(1)现场踏勘(2)基础资料的收集和整理(3)分析研究基础资料包括:(1)城市勘察资料: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2)城市测量资料: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地下管线和各种比例的地形图(3)气象资料(4)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现状(5)城市人防工程现状和发展趋势(6)城市交通资料(7)城市土地利用资料(8)城市市政公用设施资料(9)城市环境资料3.4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重点与期限划分城市规划编制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大、中城市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可以编制分区规划,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阶段划分应该与此规定相对应。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阶段的期限应该与城市总体规划一致。

规划期限一般是 20 年。

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是 5 年。

3.5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1)功能的确定(2)需求规模预测(3)布局形态确定(4)近期建设安排四.地下空间资源评估4.1 地下空间资源评估目的和意义4.2 评估理论和方法模糊综合评价适合于这一类模糊环境下复杂系统的多层次、多属性的决策问题4.3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主要选取指标:(1)区域地质构造(2)地下空间开发区域的岩土性质(3)水文地质(4)地面建筑对地下空间资源质量的影响(5)地下空间开发深度影响4.4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数量计算模型数量包括:可合理开发量,可有效利用量,实际开发量。

4.4.1 城市地面建筑下地下空间资源计算模型地基附近的一定空间是不可开发的。

基础下部的地下空间可分为三个区域:(1)第一部分主要受到建筑物荷载所产生的地基附加应力的影响(2)第二部分主要受到建筑物的基础侧向稳定性的影响,局部受到建筑物荷载所产生的地基附加应力的影响(3)第三部分受到建筑物地基稳定性的影响较小,是地下空间开发的蕴藏区4.4.2 城市道路,广场下地下空间开发模型影响深度为 3m4.4.3 城市绿地下地下空间开发模型影响深度为 2+1=3m4.4.4 城市水体下地下空间开发模型4.4.5 城市高地,山地地下空间开发模型4.4.6 城市其他情况下地下空间开发模型五.城市地下空间需求预测5.1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目的5.2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意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对城市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建设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三方面:5.2.1 有利于构筑资源节约型和谐城市城市地下空间需求量的预测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基础性工作,地下空间需求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地下空间的开发强度,地下容积率等基础指标的确定。

5.2.2 有利于打造布局紧凑型立体城市5.2.3 有利于创建环境友好型宜居城市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是城市其他矛盾的主要根源。

粗放型外延式的增量发展模式,转变为节约型立体内涵式的存量优化发展模式。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重点是城市地下公共空间,轨道交通,城市隧道和共同沟等。

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建设,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不可逆性。

5.3 地下空间需求预测理论城市地下空间需求量是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中的一个关键参量和重要依据,其预测工作是城市地下空间整个规划中的一个必要程序。

两个原则:一方面沿用现行城市规划编制的相关标准和内容,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特征与规律,与现行的规划编制的框架内有所突破。

地下空间规划的基础理论是决定一个城市在规划期内地下空间开发总规模的合理预测。

(1)功能需求预测法:地铁隧道及车站,地下社会停车场,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居住区地下空间 P60 图 5.1(2)建设强度预测法:上位规划,建设要素影响和制约着地下空间开发的规模和强度(3)人均需求预测法:一个是地下空间开发的人均指标,一个是人均规划用地指标(4)综合需求预测法第一类为区位性需求第二类为系统性需求第三类为设施性需求具体内容,比如:居住区,城市公共设施,城市广场和大型绿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城市基础设施各系统,地下贮库5.4 层次分析法需求预测的理论与方法六.城市地下空间总体布局形态6.1 城市地下空间功能结构与形态6.1.1 城市发展与城市地下空间结构的演化方式城市的四大功能是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已经由原来的以功能型为主,转向以改善城市环境、增强城市功能并重的方向发展。

6.1.2 城市地下空间功能结构与形态的关系功能是动力因素,结构是内涵的,抽象的,是城市地下空间构成的主体。

形态是表象的,是构成城市地下空间所表现的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式的特征。

6.2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确定6.2.1 地下空间功能的确定原则(1)以人为本原则:“山水城市”(2)适应原则:适应地下空间的特性(3)对应原则:地下与地上功能联系(4)协调原则:交通、基础设施、环境问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需要协调发展。

6.2.2 功能类型(1)民防工程(2)非民防工程6.2.3 复合利用分类(1)简单功能:功能单一(2)混合功能:多种功能混合,但缺乏连通(3)综合功能:主要强调连通性6.2.4 主要功能城市地下空间的主要功能有交通、商业、文娱、居住、仓储、防灾等。

6.3 城市地下空间发展阶段与功能类型6.3.1 城市地下空间发展阶段与特征6.3.2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个发展阶段规划要点6.4 城市地下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6.4.1 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自然和社会三个方面,涉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协调统一。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专业规划,在城市地下空间布局中,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力求以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的持续发展,以保护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首要任务,使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有序进行,实现城市地上地下空间的协调发展。

6.4.2 系统综合原则城市的发展不是城市的简单扩大,而是体现新的功能组织和功能分工,具有更高级的复杂多样的秩序。

6.4.4 等高线原则6.5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布局城市地下空间布局的核心,就是各种功能的地下空间的组织和安排。

6.5.1 国外地下空间布局理论(1)欧仁·艾纳尔:环岛交叉口系统,多层干道系统(2)勒·柯布西埃:平面上力求合理密度;建设多层交通系统(3)汉斯·阿斯普伦德:双层城市,人上车下6.5.2 城市地下空间的基本形态(1)点状:城市点状地下空间是城市地下空间的基本构成要素(2)辐射状:以一个大型城市地下空间为核心,通过与周围其他地下空间的连通,形成辐射状(3)脊状:以一定规模的线状地下空间为轴线向两侧辐射,与两侧的地下空间连通,形成脊状(4)网格状:以多个较大规模的地下空间为基础,并将它们连通,形成网格状(5)网络状:以地下交通为骨架,将整个城市的地下空间采用各种形式进行连通,使整个城市地下空间形成网络系统(6)立体型:将城市地上地下空间作为一个整体,形成地上地下立体的完整的空间系统6.5.3 城市地下空间布局方法(1)以城市形态为发展方向:与城市形态相协调,是城市地下空间形态的基本要求,城市形态有单轴式,多轴环状,多轴放射等(2)以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为基础(3)以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为骨架(4)以大型地下空间为节点6.6 城市地下空间的竖向分层浅层(30m 以上),中层(30m~100m),深层(地下 100m 以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