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网络舆论与现实民意的分野

论网络舆论与现实民意的分野

香港中文大学论网络舆论与现实民意的分野黄澍雨专业:中国研究学号:1155024553指导老师:王绍光摘要:自互联网进入中国之后,互联网覆盖率、网民的数量急剧增长。

网络舆论作为公众通过网路向政府表达声音的重要渠道,受到了政府决策者、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等主体的重视。

其对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中所形成的外压模式,已经不容忽视。

因此回答网络舆论是否能够反映现实民意,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通过三个层面来回答了这个问题,即网民的人口结构是否有代表性;网络舆论的判断是否与现实民意相符;以及网络舆论能否代表大部分网民意见。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网络舆论作为一种反映民意的新兴渠道,在肯定其积极意义之下,但仍应认识到它目前并不一定能代表主流民意。

对于网络舆论应当谨慎地分析与对待,以防止因为信息上的贫富分化而造成新的不平等现象。

导论自1995年中国邮电部宣布向大众开放互联网开始,互联网进入中国并迅速发展普及。

截止时2012年12月底,中国的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5.64亿之巨,互联网普及率已经高达42.1%。

1在网络普及率不断增长的今天,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已经拓展到政治形态、经济运行、社会结构、人际交往、资讯传播、政治参与、政府管理模式等方方面面。

可以说,互联网已经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留下了不可忽略的印记。

网络舆论作为互联网发展的客观存在,借由互联网所具有的非线性,即时性,互动性,非同步性和打破时空限制等特点2,已经逐渐成为社会舆论主流的一部分,并直接影响到事件的发展与大众对事件的判断根据。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指出:互联网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以及人民参与提供了条件,并深刻地改变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3互联网将中国带入了信息社会里,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广大人民群众接触信息的障碍。

美国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就指出互联网与政治的关系,“在信息社会里,所有的信息适合权利并进而和政治息息相关,随着我们进入信息政治的时代,这种关系会越来越深”。

4而中国网络舆论在政治上的重要性,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公共政策议程的设置,并且在很多情况下影响了决策过程。

其从根本上而言,便是借由来自政府外的舆论、社会压力,对决策者形成足够的压力,迫使他们改变旧议程、接受新议程,换言之,网络舆论形成的即是王绍光教授在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模式中所指的“外压模式”。

5例如近几年中国政府对于铁道部进行的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就源于网络舆论在“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后对于铁道管理、铁道建设的激烈批评。

如果没有网络舆论的推波助澜,这起导致40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P02013012260039953 0412.pdf.2洪敬富, 和陈柏奇. “网络通讯时代下的中国公众参与---以厦门PX厂为例.”中国大陆研究, 2011年6月: 5.3Yongnian Zheng.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 The Internet, State and Society in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103.4阿尔温.托夫勒.预测与前提.(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5王绍光. "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 中国社会科学5 (2006)人死亡的交通安全事件可能很快就会如97年造成126人死亡的“4.29岳阳县荣家湾站特别重大火车事故”一般最终风平浪静,渐渐为人所遗忘。

6然而在大众网络时代,网民可以通过互动,将他们认为重要的问题变为公众议程的一部分。

7网络舆论作为反映民意的渠道,已被决策者所广泛接受与重视。

2008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考察人民日报社,开启了中国决策者直接与网民沟通的先河。

胡锦涛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成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纽带”。

8在笔者看来,网络舆论所导致的外压模式在当今中国的政策议程模式中已经逐渐成为重要的模式之一,并且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政治变迁,网络舆论在中国政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面对纷繁的网络舆论,一个极其重要却又经常为人所遗忘的问题便凸现出来,即网络舆论与现实民意的分野何在?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于,由于网络舆论在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中的突出作用,决策者对于网络民意错误的认知有可能导致不良的后果,亦或者是忽略了信息弱势群体的利益而使得政策更加偏向于信息富有者,造成新的贫富分化与不平等。

公共决策的核心本质是价值的权威性分配,公共决策理论创始人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权威性决定的输出,因此,它是对全社会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

9所以网络舆情能否代表现实民意,对于中国公共决策实现公共利益的科学化、民主化至关重要。

然而在区别网络舆论与现实民意分野的问题上,学术界有着很多不同的意见与表达。

有的学者认为网络舆论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主流民情民意,其已经成为了解民意最直接的通道,并且正在逐渐形成“电子民主”(e-democracy; cyber-democracy, etc)。

10有的学者则认为网络舆论并不具备代表性,政府决策者应当谨慎看待网6中国安全网, "“4·29”铁路行车特大事故."/anlifx/fileview.asp?title=%A1%B04%A1%A429%A1%B1%CC%FA%C2%B7%D0%D0%B3%B5%CC%D8%B4%F3%CA%C2%B9%CA&filename =ns040969.txt7王绍光. "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 中国社会科学5 (2006): 96.8新浪网, "胡锦涛就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提5点意见." 2008,6,21./c/2008-06-21/00251.9David Eston, The Political System: An Inquiry into the State of Political Science, (New York: Knopf,1971).10Guobin Yang, The Power of The Internet In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9). 喻国明. 腾讯网, "网络民意已接近现实民意."络舆情。

11最具代表性的如樊纲指出的:“网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中国更大的利益群体在网外,多数的农民、民工都不上网,所以网民不能以民意代表自居”。

12而更多的人则误将网络民意与现实民意混淆。

基于上述的判断以及过往的研究,面对网络舆论与现实民意的分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可能至少需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与思考:第一是网民群体的人口结构是否具有普遍代表性?第二是网络舆论的价值判断是否接近于现实民意?最后是网络舆论是否可以代表全体网民的意见?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本文希望能够厘清现实民意与网络民意的分野,增进对网络政治与网络舆论的认识,从而使公共决策过程更加合理与理性。

网民群体的人口结构分析关于网络舆论是否能代表现实民意的争论,绝大部分持否定意见的人认为网络舆论缺乏代表性的最主要因素在于网民人口构成对社会群体并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笔者认为,作为网络舆论的发言人,网民的人口结构本身与中国本身的人口构成是否相近,的确是区分网络舆论与现实民意的重要标准之一。

如果网络舆论只能代表部分社会阶层或者部分地区的声音与利益,鉴于网络舆论对于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深刻影响,那么其对政府的科学化、民主化决策很有可能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而长久以往也会加剧信息富裕者与信息弱势群体的贫富分化,使得决策者忽略那些缺乏发言权与发言渠道的社会群体,导致更深程度的不公平。

毕竟任何一个社会都面临各种挑战,但政府应付挑战的资源是有限的,这些资源既包括财政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时间资源,也包括注意力资源。

13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互联网普及、电脑技能、收入水平、上网意愿等方面的差别,导致/a/20101125/000036.htm。

刘力锐."网络民意通道研究."求实11(2005)11贾宝林, . "网络民意与政府决策." 内蒙古大学学报. 5(2007); 彭兰, . "关于中国网络舆论发展中几组关系的思考." 国际新闻界. 12(2009).12樊纲."不能让网上言论左右国家政策".党政论坛.10(2008)13王绍光. "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 中国社会科学5 (2006)并不是每个地区所有阶层不同年龄段的居民都能接触到网络的或者愿意上网,因此网络舆论与现实民意在人口结构上产生了明显的差别。

网络舆论与现实民意的差距首先体现在女性意见代表性的不足。

通过中国互联网中信息中心2012年第31次调查结果中的网民性别结构(男55.8:女44.2)与第六次人口普查调查结果(男51.27:女48.73)进行对比可以发现,男性网民的数量明显高于女性数量。

虽然男女网民比例并非差别悬殊,但在网络论坛上,男性的帖子经常更长,他们更可能是话题的发起者和结束者,是论题的主导者。

14而根据复旦大学所发布的《2011年微博意见领袖研究报告》表明,在前100名的微博意见领袖中,仅有9%的意见领袖为女性,女性无论是在网民人数上或者网络话语权上都与男性有明显的差距。

这一方面可能源于相较于男性,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更低,因而在电脑技能、信息意识上不及男性。

15另一方面从微博领袖的性别比例可以看出,在中国网络舆论中,仍是以以男性话语为主导的,女性关于时事政治的意见、对于自身权利的表达远非主流。

第二,网民结构的不平等还体现在城乡之间以及不同地区的巨大差距上,农村、欠发达地区的弱势群体在表达权利的机会上低于城市及发达地区居民。

截止至2012年底,中国城镇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接近6成,而农村地区仅有23.7%。

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仅有27.6%,远远低于城市居民人口。

从互联网普及率的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发达地区的普及率也要明显高于西部欠发达地区。

16即便互联网的本质使得人人都有发出声音的权利与机会,但是从根本上,互联网仍然使得众多的信息弱势全体的声音被弱化了。

即便相对富裕的人群也会对于不发达地区表达出同情的声音,但是本质上人们仍然倾向于关注与自己利益相关的政治议题。

有学者通过统计历年网络舆论重点关注的164件事件后指出,东部地区网络重大舆论事件分布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而源自大城市的重大网络事件比例也14Nancy Baym,"Agreement and Disagreement in a Computer-Mediated Discussion", Reasearch on Languag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April 1996.15根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中国小学及以下学历的人口中女性多于男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