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 射线追踪法合成地震记录

2 射线追踪法合成地震记录


初始入射角:方位角
2-3 试射法射线追踪
• 起伏界面试射法——问题2
射线在交点处透射线(或反射线)的方向计算问题
计算透射方向
2-3 试射法射线追踪
• 起伏界面试射法——问题2
射线在交点处透射线(或反射线)的方向计算问题
2-3 试射法射线追踪
• 起伏界面试射法——实例
2-3 试射法射线追踪
• 试射法追踪收敛方法
2-5 二维层状模型描述
• 问题分析
替代方法:封闭结构模型(研究生课程)
2-6 程序设计及演示
• 程序说明
2-6 程序设计及演示
• 程序说明
2-6 程序设计及演示
• 程序说明
2-6 程序设计及演示
• 程序说明
2-6 程序设计及演示
• 程序流程图
程序—第1页
2-6 程序设计及演示
程序—第2页
• 起伏界面试射法——问题1
射线与起伏界面的交点计算问题
思路:将问题简化为卡尔 丹公式进行计算
2-3 试射法射线追踪
• 起伏界面试射法——问题1
射线与起伏界面的交点计算问题
将目标公式转换为卡尔丹——问题1
射线与起伏界面的交点计算问题
思路
2-3 试射法射线追踪
• 起伏界面试射法——模型——界面描述
实际处理
2-3 试射法射线追踪
• 起伏界面试射法——问题分解
差异
2-3 试射法射线追踪
• 起伏界面试射法——问题1
射线与起伏界面的交点计算问题
第1种情况
2-3 试射法射线追踪
• 起伏界面试射法——问题1
射线与起伏界面的交点计算问题
第2种情况
第3种情况
2-3 试射法射线追踪
2.7.1 AVO基本理论
• 20世纪80年代,勘探工作者在地震记录上发现一 些违反常规的现象,即随着检波器离开炮点距离 的加大,接收到的反射能量反而越大(专业上称 这种现象为AVO技术,即反射振幅(反射能量) 随检波器到炮点距离的增大而增大的技术。 • 为什么说它反常呢?日常生活中可能会有这样的 体会,离说话人越远,听到的声音也越小。地震 勘探也不例外,按常规,检波器离炮点越远,接 收到的能量(振幅)应该越小。那么,为什么出 现上述反常现象呢? • 原因:地层含气后,含气地层速度发生了明显变 化,它改变了岩石的物理性质,从而改变了反射 振幅的相对关系,因此,出现了上述反常现象。
• 起伏界面试射法——问题1
射线与起伏界面的交点计算问题
交点计算
2-3 试射法射线追踪
• 起伏界面试射法——问题2
射线在交点处透射线(或反射线)的方向计算问题
切线
注意:1阶导数(某点的1阶导数=0,意味着切线水平,即斜率=0)
2-3 试射法射线追踪
• 起伏界面试射法——问题2
射线在交点处透射线(或反射线)的方向计算问题
2-1 射线追踪简介
• 定义及分类
2-1 射线追踪简介
• 应用现状
2-2 射线追踪理论
• 射线方程
2-2 射线追踪理论
• 射线追踪方程
grad
x y z
Pi=x,y,z
慢度的平方
Px*Px+Py*Py+Pz*Pz
2-2 射线追踪理论
• 射线追踪方程
2-3 试射法射线追踪
Vs2 (3V p2 4Vs2 ) E V p2 Vs2 V p2 2Vs2 2(V 2 V 2 ) p s 2 Vs 4 K (V p2 Vs2 ) 3 2 2 ( V 2 V ) p s
2.7.1 AVO基本理论
• 从某种意义上讲,AVO技术就是在地震记录上寻 找随检波器到炮点距离的增加而增大的振幅。找 到它,就能初步确定此处有天然气。为确定气田 位置提供了宝贵资料,使探井成功率大幅提高。
2.7.2、理论基础
地震波的反射与透射
按波的传 播方向
按波的震 动方向
2.7.2、理论基础
2.7.2、理论基础
AVO分析的岩石物理基础——涉及到岩石物理参数
杨氏模量 E:它测量当纵向应力作用时所产生的纵向应变量,其表达式可写定义为:
式中: E 表示物体抗拉伸或挤压的力学参数。值越大,抗拉伸或挤压的阻力越大。 体积模量 K:表现为一种不可以压缩性,它是描述体应力(在物体的各个方向上均 匀作用的力,即流体静压力)与物体相应的体积变化量之间关系的一个弹性常量,其表 达式可写成: 静压力 P
AVO与AVA
• AVO的全称是地震振幅随偏移距变化(Amplitude Variation with Offset); • 我们经常还提到一个概念AVA,它的全称是振幅系数随入 射角变化(Amplitude Variation with incident Angle); • 理论分析表明:振幅系数随入射角的变化与分界面两侧岩 石的弹性参数有关。它与介质的密度 1和 2 ,纵波速度Vp1 和 Vp 2 ,横波速度Vs1 和Vs 2 有着复杂的非线性关系。 • 在地震勘探中,共中心点道集地震记录可以用偏移距和反 射深度来表示入射角,因此,AVO和AVA这两个概念是等 价的。
参考文献: 《复杂构造模型正演模拟》,蒋先艺等,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年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教程》,江玉乐等,地质出版社,2006年
第一部分 理论
2 射线追踪数值模拟方法
内容提纲
• • • • • • 射线追踪简介 射线追踪理论 试射法 弯曲法 二维层状模型描述 程序设计及演示
2-1 射线追踪简介
2.7.2、理论基础
AVO分析的岩石物理基础——涉及到岩石物理参数
(3 2 ) E 2( ) E 2(1 ) 3 2 K 3 E (1 )(1 2 )
关键问题:初始入射角度的确定!!
2-3 试射法射线追踪
• 试射法追踪收敛方法
如何确定初始角度
2-3 试射法射线追踪
• 试射法追踪收敛方法
线性插值
2
2-3 试射法射线追踪
• 试射法追踪收敛方法
2
2-4 最优化射线追踪方法
• 方法简介
试射法:
弯曲法
公式推导
2-4 最优化射线追踪方法
公式推导
2-4 最优化射线追踪方法
• 定义及分类
补充:了解
扰动理论
本尼尔(Benner)认为,事故过程包含着一组相继发生的事件。所谓事件是指生产 活动中某种发生了的事物,一次瞬间的或重大的情况变化,一次已经避免了或已经导 致了另一事件发生的偶然事件。因而,可以把生产活动看作是一组自觉地或不自觉地 指向某种预期的或不测的结果的相继出现的事件,它包含生产系统元素间的相互作用 和变化着的外界的影响。这些相继事件组成的生产活动是在一种自动调节的动态平衡 事件的发生一定是某人或某物引起的,如果把引起事件的人或物称为“行为者”, 则可以用行为者和行为者的行为来描述一个事件。在生产活动中,如果行为者的行为 得当,则可以维持事件过程稳定地进行;否则,可能中断生产,甚至造成伤害事故。 生产系统的外界影响是经常变化的,可能偏离正常的或预期的情况。这里称外界 影响的变化为扰动(Perturbation) 当行为者能够适应不超过其承受能力的扰动时,生产活动可以维持动态平衡而不 发生事故。如果其中的一个行为者不能适应这种扰动,则自动动态平衡过程被破坏, 开始一个新的事件过程,即事故过程。该事件过程可能使某一行为者承受不了过量的 能量而发生伤害或损坏;这些伤害或损坏事件可能依次引起其他变化或能量释放,作 用于下一个行为者,使下一个行为者承受过量的能量,发生串联的伤害或损坏。当然, 如果行为者能够承受冲击而不发生伤害或损坏,则依据行为者的条件、事件的自然法 综上所述,可以把事故看作由相继事件过程中的扰动开始,以伤害或损坏为结束 的过程。这种对事故的解释叫做扰动理论。
不同偏移距反映 不同的入射角
2.7.2、理论基础
AVO分析的岩石物理基础
了解岩石的一些基本物理特性是进行 AVO 分析的前提条件,国内外众多 AVO 分析成功的实例表明:利用测井等资料作好研究区域的岩石物理分析工作是进行 AVO 分析工作的重要条件和基本保证。
显微镜下岩石薄片
图中显示的是一个岩石的截面,可以看到岩石是由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多种矿物 颗粒在胶结物的胶结作用下组成的一个不均匀体,而颗粒间的孔隙空间通常充填流体。
程序—第3页
2-6 程序设计及演示
程序—第4页
2-6 程序设计及演示
程序—第5页
2-6 程序设计及演示
程序—第6页
2-6 程序设计及演示
程序—第7页
2-6 程序设计及演示
程序—第8页
2-6 程序设计及演示
程序—第9页
2-6 程序设计及演示
程序—第10页
2-6 程序设计及演示
2.7 AVO基本理论
2-5 二维层状模型描述
• 层状结构模型定义
2-5 二维层状模型描述
• 用层状结构描述复杂二维模型
虚界面的定义 及意义
2-5 二维层状模型描述
• 用层状结构描述复杂二维模型——例子1
2-5 二维层状模型描述
• 用层状结构描述复杂二维模型——例子2
2-5 二维层状模型描述
• 用层状结构描述复杂二维模型——例子3
界面函数,见 公式4-1-1
公式推导
2-4 最优化射线追踪方法
1 3 4
7 6 5
2
如何理解?界面重复-从上至下
下面的问题:求解方程组!! (纯数学问题!!)
解非线性方程
2-4 最优化射线追踪方法
1阶导数=0
1阶近似
正定—收敛条件
解非线性方程
2-4 最优化射线追踪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