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第7章缺氧
供氧不足
缺氧
用氧障碍
组织性缺氧
呼吸酶合成减少 线粒体损伤
病理生理学
27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一、 低张性缺氧(hypotonic hypoxia)
概念:以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含量减少,组 织供氧不足为基本特征的缺氧,又称乏氧性缺氧 (hypoxic hypoxia)
特征
PaO2↓
原因 (1)吸入气氧分压过低(大气性缺氧)
损伤
高温 放射线辐射 细菌毒素
正常线粒体
人民卫生出版社
异常线粒体
病理生理学
50
2. 血氧变化的特点及缺氧机制
组织性缺氧发生的关键是细胞对氧的利用障碍。
血液性缺氧
循环性 循环性缺氧 N 缺氧
-
↓N
↓N-
N -
↓
减小 ↑
-
-
组织性缺氧
人民卫生出版社
-
病理生理学
↓
51
四、 组织性缺氧(histogenous hypoxia)
胞的供氧量减少引起缺氧。
血液性缺氧
循环性 循环性缺氧 N 缺氧
-
↓N
↓N-
N -
↓
增大 ↑
-
-
*循环障碍使血液流经组织毛细血管的时间延长,细胞摄取氧量增多。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45
三、 循环性缺氧(circulatory hypoxia)
皮肤颜色
缺血性缺氧(组织器官苍白) 瘀血性缺氧(组织器官呈暗红色,发绀)
组 织
组织性
血 液
循 环
血液性
循环性
供氧↓
人民卫生出版社
缺氧
用氧↓
病理生理学
26
缺氧的病因分型
低张性缺氧 (乏氧性缺氧)
等张性血氧 (血液性缺氧) 循环性缺氧
吸入气氧分压降低
外呼吸功能障碍 静脉血分流入动脉
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血红蛋白结构、功能异常 全身循环功能障碍 局部循环功能障碍 药物对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抑制
氧化剂
HbFe3+OH
肠源性紫绀
食用的硝酸盐被肠道细菌分解为亚硝酸盐, 被吸收入血后形成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当血液 中HbFe3+OH达到1.5g/dl时,皮肤、黏膜可出现 青紫色。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40
高铁Hb血症引起缺氧的机制
NAD H
◆ Fe3+ 与羟基牢固结合, 失去携氧能力 ◆剩余的 Fe2+与 O2亲和力 增强,氧离曲线左移, 组织缺氧
缺氧的分型; 各型缺氧的原因、机制和血氧指标变化; 血液、呼吸系统的代偿反应。
了解:缺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理解:缺氧时机体其他系统的代偿、损伤变化。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4
氧的获得和利用
大气
外呼吸
内呼吸
气道
组 织
血 液 循 环
肺通气
肺泡
肺换气
供氧
人民卫生出版社
用氧
病理生理学
5
缺氧的概念(hypoxia)
组织血流↓
缺血性缺氧(动脉血灌流不足引起的) 淤血性缺氧(静脉血回流障碍引起的)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43
1.原因
休克,心衰 动脉血栓,动脉粥样硬化
右心衰竭,静脉栓塞
全身性的 vs 局部性的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44
2. 血氧变化的特点及缺氧机制
CO2 CO PaO CaO SaO 2max 2 2 2 循环性缺氧发生的关键是组织血流量减少,使组织和细 (a-v)
正常值
动脉血(SaO2)约93%~98% 静脉血(SvO2)约70%~75%
取决于氧分压(氧离曲线), 还与血液pH、温度、CO2分压及2,3-DPG含量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16
氧分压与氧饱和度的关系——氧离曲线
100
80
氧 饱 和 度 %
60
40 20 20 40 60 80 100
病理生理学
H +↓ 2,3-DPG↓ Temp ↓ CO2 ↓
60
40 20 20 40
P50
H+↑ 2,3-DPG↑ Temp↑ CO2 ↑
60
80
100
病理生理学
23
氧分压(mmHg)
人民卫生出版社
24
第二节 缺氧的原因、分类和 血氧变化的特点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25
缺氧的原因和分类
外呼吸
低张性
人民卫生出版社
ODC-“S”形曲线分上、中、下三段
100
氧 饱 和 度 %
80
60
40 20
下段
P50
下段:PO2<40Hg,Hb与O2离解的部分 意义:反应氧的储备代偿能力
20
人民卫生出版社
40
60
80
100
病理生理学
22
氧分压(mmHg)
氧分压与氧饱和度的关系——氧离曲线
100
80
氧 饱 和 度 %
17
氧分压(mmHg)
人民卫生出版社
氧分压与氧饱和度的关系——氧离曲线
100
80
氧 饱 和 度 %
60
40 20 20 40 60 80 100
病理生理学
18
P50
氧分压(mmHg)
人民卫生出版社
P50: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为50%时的血氧分压
正常值及其意义:
正常为26~27 mmHg 反映Hb与O2的亲和力 P50↑表示Hb与O2的亲和力↓ P50↓表示Hb与O2的亲和力↑
皮肤颜色
HbO2↑→玫瑰色
原因:细胞用氧障碍,毛细血管中氧合血红蛋白较正常时多。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52
缺氧的病因分型
低张性缺氧 (乏氧性缺氧)
等张性血氧 (血液性缺氧) 循环性缺氧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29
②
③
①
④
30
31
血氧变化的特点及缺氧机制
低张性缺氧发生的关键是进入血液的氧减少或动脉血被
静脉血稀释!
急性 vs 慢性
慢性 vs 急性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32
组织缺氧的机制
PaO2↓ 毛细血管 PO2↓ 向细胞弥散速度↓
细胞摄氧↓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33
发绀(cyanosis)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8
第一节 常用的血氧指标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9
常用的血氧指标
1.血氧分压(PO2) 2.血氧容量(CO2 max) 3.血氧含量(CO2) 4.血红蛋白氧饱和度(SO2)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10
1.血氧分压(PO2)
物理溶解于血浆中的
正常值
O2
产生的张力(氧张力)
胍乙腚 巴比妥 鱼藤酮
抗霉素A 苯乙双胍 8-氢-羟基喹啉 萘醌
氰化物
砷化物 一氧化碳 硫化氢 叠氮化合物
↓ NADH→ FMN
琥珀酸 → FAD
↓ ↓ CoQ →cyt b→ cyt c1→ cyt c → cyt aa3→ O2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49
1.原因
维生素缺乏 某些维生素(VB等)是呼吸酶成分 线粒体损伤 ATP生成减少
P50
60
80
100
病理生理学
20
氧分压(mmHg)
人民卫生出版社
ODC-“S”形曲线分上、中、下三段
100
氧 饱 和 度 %
80
60
40 20 20 40
P50
中段:PO2为40-60mmHg,HbO2大量 释放O2的部分(供组织利用) 意义: 维持正常时组织供氧
60
80
100
病理生理学
21
氧分压(mmHg)
氧 饱 和 度 %
100
80 60 40
20 20 40 60 80
19
P50Leabharlann 100氧分压(mmHg)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ODC-“S”形曲线分上、中、下三段
100
氧 饱 和 度 % 上段
上段:PO2为60-100mmHg,Hb与氧 结合的部分 意义: 保证低氧分压时的高载氧能力
80
60
40 20 20 40
正常值 20ml/dl
取决于Hb的质与量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13
3.血氧含量(CO2)
指100ml血液的实际携氧量,包括实际与血红蛋 白结合的氧和溶解在血浆内的游离氧。 反映单位容积血液的实际携氧量
正常值
动脉血(CaO2)19ml/dl 静脉血(CvO2)14ml/dl 取决于氧分压与氧容量
概念:
34
缺氧=紫绀?
对于血红蛋白正常的人,发绀与缺氧可能同时存 在,可根据发绀的程度大致估计缺氧的程度。 当血红蛋白过多或过少时,发绀与缺氧常不一致! 重度贫血患者,血红蛋白可降至5g/dl以下,出现 严重缺氧,但不会发生发绀。
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血中还原血红蛋白超过5g/dl, 出现发绀,但可无缺氧症状。
(2)外呼吸功能障碍(呼吸性缺氧) (3)静脉血分流入动脉(静脉血掺杂)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28
(2)外呼吸功能障碍
肺通气功能障碍:肺泡气氧分压降低 肺换气功能障碍:经肺泡弥散到血液中的氧减少
(3)静脉血分流入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