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药与化肥的污染调查
调查人:魏启明指导教师:吴毓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愈来愈广泛。
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对立面,因此,大量无限制地使用农药和化肥往往会造成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关于农药的调查;
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为保障、促进植物和农作物的成长,所施用的杀虫、杀菌、杀灭有害动物(或杂草)的一类药物统称。
特指在农业上用于防治病虫以及调节植物生长、除草等药剂。
根据原料来源可分为有机农药、无机农药、植物性农药、微生物农药。
此外,还有昆虫激素。
根据加工剂型可分为粉剂、可湿性粉剂、可溶性粉剂、乳剂、乳油、浓乳剂、乳膏、糊剂、胶体剂、熏烟剂、熏蒸剂、烟雾剂、油剂、颗粒剂、微粒剂等。
大多数是液体或固体,少数是气体。
指农药或其有害代谢物、降解物对环境和生物产生的污染。
农药施用后,一部分附着于植物体上,或渗入株体内残留下来,使粮、菜、水果等受到污染;另一部分散落在土壤上(有时则是直接施于土壤中)或蒸发、散逸到空气中,或随雨水及农田排水流入河湖,污染水体和水生生物。
农产品的残留农药通过饲料,污染禽畜产品。
农药残留通过大气、水体、土壤、食品,最终进入人体,引起各种慢性或急性病害。
易造成环境污染及危害较大的农药,主要是那些性质稳定、在环境或生物体内不易降解转化,而又有一定毒性的品种,如滴滴涕(DDT)等持久性高残留农药。
为此,研究筛选高效、低毒、低残留和高选择性(即非广谱的)新型农药,已成为当今的重要课题。
实验证明:蝌蚪存活实验
取蝌蚪若干只,分为两拨,分别用池塘中水标记为1组和喷过农药的水稻田间的水饲养标记为2组,十天左右发现1组中约90%发育成青蛙,而2组中约10%发育成青蛙。
由实验可以得出结论农药的危害是如此的巨大。
关于化肥的调查
化肥是用化学和(或)物理方法人工制成的含有一种或几种农作物生长需要的营养元素的肥料。
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常量营养元素有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
微量营养元素有硼、铜、铁、锰、钼、锌、氯等。
土壤中的常量营养元素氮、磷、
钾通常不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需要施用含氮、磷、钾的化肥来补足。
而微量营养元素中除氯在土壤中不缺外,另外几种营养元素则需施用微量元素肥料。
化肥一般多是无机化合物,仅尿素[CO(NH2)2]是有机化合物。
凡只含一种可标明含量的营养元素的化肥称为单元肥料,如氮肥、磷肥、钾肥等。
凡含有氮、磷、钾三种营养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且可标明其含量的化肥称为复合肥料或混合肥料。
品位是化肥质量的主要指标。
它是指化肥产品中有效营养元素或其氧化物的含量百分率。
化肥污染是农田施用大量化肥而引起水体、土壤和大气污染的现象。
农田施用的任何种类和形态的化肥,都不可能全部被植物吸收利用。
化肥利用率,氮为30—60%,磷为2—25%,钾为30—60%。
未被植物及时利用的氮化合物,若以不能被土壤胶体吸附的NO3—N的形式存在,就会随下渗的土壤水转移至根系密集层以下而造成污染。
可导致河川、湖泊和内海的富营养化;土壤受到污染,物理性质恶化;食品、饲料和饮用水中有毒成分增加。
为防止污染环境,应对使用的化学肥料进行控制和管理。
实践证明在农村中几乎所有的池塘都遭到了严重的污染,渔业的产量都日趋渐少水中的水草几乎覆盖了整个水面。
化肥的大量的使用,已经导致了大量自然环境的恶化。
因此必须重视农业生产化肥的使用量。
思考与总结
在如今的生活中,经济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劣化。
农药与化肥的广泛的使用既是科技发展的标志,但又使得昔日美丽的环境一去不复还,这不是必然,而是人们的主观因素。
因此在注重高经济的同时必须考虑到保护环境的必要性,使得经济与环境相结合,真正发展绿色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