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教育史 第十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中国教育史 第十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第二部分
教会学校的兴办和西方教 育观念的引入
一、教会教育的形成
(一)教会教育是什么
教会教育,狭义上即教会学校教育。 通常是指欧洲中世纪由基督教会设立和管
辖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三科”:修
辞、文法、辩证法。“四学”:算术、几
何、天文、音乐。合称“七艺”。其各个
科目都贯穿着神学。
一、教会教育的形成
中宝科学知识、下宝文学艺术)
5、主张办新式学校,赞赏西方教育制度
四、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
鸦片战争前夕,封建社会已显露“衰 世”的景象,列强的炮火更加剧了清朝统 治的危机。以龚自珍、魏源等为代表的一 批先行觉醒的知识分子,从训诂考据的圈
子中挣脱出来,开一代教育改革之风。
四、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
(一)龚自珍改良教育主张
三、教会学校的教学
(一)宗教课
1、学《圣经》及各种宗教书籍、教义 2、参加宗教仪式和集会 3、参加教会组织的传教活动
4、诱迫学生信教
三、教会学校的教学
(二)传统中国经学课
开设传统经学课原本是为了培养学生 基本的中文能力,后来也是为了更好地将 宗教奴化教育与旧的封建礼教相结合,这 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结成反动同盟的体 现。
(1)师夷: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军事技术的 长处,不仅主张购买西洋船炮,更强调引进先进 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 (2)制夷:抵抗侵略,克敌制胜
四、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为手段,制夷为目的,限定性强,不 涉及中国自身的变革 (2)与传统儒家“以夏变夷”而不能“变于夷” 的观点 相对立,思想史上划时代意义 (3)近代教育改革观念上的先导
三、留学教育
(一)幼童留美
1、洋务派主持 2、倡导者容闳
三、留学教育
(二)福建船政学堂留欧
1、1876年,沈葆贞、李鸿章建议派留学生到欧 洲学习造船和航海技术。 2、计划共派30人,期限为 3年,学成回国叙用。 3、从福建船政局选派学生分别赴法国学习制造, 赴英国学习驾驶兵船,还派人 赴德国学习兵技。 4、 1890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准出使英美法 德俄五国大臣可带学生数人,使馆工作之余向驻 在国学习。
局限
用“主辅”、“本末”、“体用”等概念表达 中学与西学两者应该何为主导何为从属的观点 本身就是对文化的桎梏;中学和西学具有完全 不同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中体西用纲领难 以维持下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中体西用”思想体系的形成
(一)张之洞简介
1、书院改造成为新式学堂
政绩斐然
2、大力倡导留学教育
3、主持制定第一个学制 癸卯学制
三、教会学校的教学
(三)近代科学文化课
科学文化课的教学也是着眼于培养为 传教和列强侵略利益效劳的人,但教会学 校毕竟是在中国最早传授近代科学文化知 识的学校,校园文体活动也很活跃,它培 养出来的人在知识和智能上远胜过封建学 塾培养的旧式文人,而且为中国新式学校 的创办提供了借鉴模式,从这一意义上说, 它也促进了近代中国教育改革。
第四部分
“中体西用”思想
一、“中体西用”思想概述
(一)内涵
1
“中学”也称“旧学” ,“四书五经,中国史 事、政书、地图为旧学 ”,其中最注重的是纲 常名教,“三纲”是维 持封建王权和家族伦理 的基本原则,不能动摇
2
“西学”也称“新学” ,“西政、西艺、西史 为新学”,西政是指西 方有关文教、工商、军 事和法律行政等管理层 面的文化,西艺即近代 西方科技
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教育上呈现出
普及化和科技知识课程化的倾向。
二、传统教育的困境
由于闭关自守,清朝教育依然保持着 传统封建教育的特点。一旦西方列强用武 力打开国门,这种封建传统教育根本无法 应对西方文化教育的挑战,从而陷入难以 自拔的困境。
二、传统教育的困境
(一)学校教育
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制度与清朝前期 一脉相承,在形式上相当完备。 1、官学教育:名存实亡,甚至很少从事 教学活动 2、私学教育:空疏腐化
三、太平天国运动中的教育
(二)文教政策
1、实行普遍的平等教育 2、改革教育内容:《幼学诗》、《御制 千字诏》 3、改革考试制度:女科 4、文风与文字改革
三、太平天国运动中的教育
(三)洪仁玕的教育主张
1、批判封建文化习俗 2、学习西方文化教育与科学技术
3、教育目的:德才兼备
4、教育内容:“三宝”(上宝宗教道德、
(二)近代中国教会教育的形成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文化侵略,主要是 通过基督教会的传教士来实施的。鸦片战 争后,随着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深,传教 士的活动也逐渐扩展到中国内地直至边疆 地区。
一、教会教育的形成
(三)教会教育的特点
1、控制思想舆论:创办书馆出版图书; 发行报刊杂志 2、控制教育事业
3、兴办慈善事业笼络人心
中 国 教 育 史
第十章
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1.了解传统教育的危机
2.熟悉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 3.熟悉近代教会教育 4.掌握洋务教育
5.掌握“中体西用”思想
第一部分
传统教育的危机和改革派 的文化教育主张
一、明末清初西学的输入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是一种缺乏 自觉的被动输入。随着欧洲近代科学技术
二、“中体西用”思想体系的形成
(二)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劝学篇》
内篇“务本” 外篇“务通”
谈中学为体,宗旨是 “正人心”
谈西学为用,宗旨是 “开风”
四、历史作用
(一)性质:强烈的殖民性质,文化教育 活动与政治、经济与军事目的结合(主观) (二)影响: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过 渡的促进因素(客观);教会教育本身的
局限性(宗教性、保守性、神秘主义)
第三部分
洋务教育及中国近代化 的启动
一、洋务学堂
(一)洋务学堂代表
1、外国语学堂:京师同文馆 2、军事学堂:福建船政学堂
二、洋务学堂
(二)洋务学堂特点
1、培养目标:造就洋务事业的各项专门人才 2、教学内容:西文、西艺 3、教学方法:规律、理解、理论实践结合 4、组织形式:学制、课程计划、班级制
二、洋务学堂
(三)评价洋务学堂
1、积极意义
(1)传统儒学教育一统天下格局的打破 (2)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人文学科的引进 (3)新式人才的培养 2、历史局限 (1)国家教育体制中无立足之地 (2)西学学习内容的浅薄 (3)教学、管理大权旁落 (4)拒绝对传统的变革导致人文教育的衰落
3
中、西学的关系,概言 之为“旧学为体,西学 为用,不使偏废”,“ 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 事,”中学是保国、保 种的前提,西学是国家 富强的必由途径
一、“中体西用”思想概述
(二)意义
中西文化关系核心命题;洋务教育指导思想;
积极 近代新教育制度建立的政策基础;人才培养的
领域分工和层次递进促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1、反对教育脱离实际,认为吏治腐败归 结于教育不良 2、批判科举制度已到了穷途末路
3、强调改革以富国强兵
四、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
(二)魏源的教育主张
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明确提出向西方 学习的人。他在《海国图志·叙》中提出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四、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
(二)魏源的教育主张
1、内涵
二、教会学校的发展概况
(一)早期教会学校
1、地域仅限于开放的通商口岸 2、规模很小,学生几人至几十人
3、附设于教堂中,且多是小学程度
4、招生对象多为穷苦教徒子弟或乞丐
5、重视女子教育
6、讲西学用新法;传播福音,保存中学
二、教会学校的发展概况
(二)教会学校的迅速发展
1、地域的延伸 2、办学级别的提高 3、招生对象的转向 4、数量的急剧增长 5、高等教育的发展
三、留学教育
(三)评价留学教育
1、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
(1)科学技术人才:詹天佑 (2)企业、事业管理人才:蔡绍基 (3)海军人才:林增泰、刘步蟾 (4)外交人才 (5)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志士
三、留学教育
(三)评价留学教育
2、冲击了传统教育观念
(1)留学教育地位的提升 官派:平民子弟→官僚亲贵子弟 自费:自费出国留学 (2)出国留学层次的提高 学校层次:多是接受高等教育 学习领域:自然、社会和人文 留学动机:从政和择业的考虑
二、传统教育的困境
(二)科举制度
科举考试弊病丛生,教育成为其附庸。 1、学校成为科举的预备场所 2、空疏的内容 3、专制的形式 4、形形色色的科举舞弊行为
三、太平天国运动中的教育
(一)对封建教育的冲击
1、对待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态度 2、教育内容:删书衙;编写新教材 3、教育制度:强调普遍的平等教育;设 育才馆;群众教育特别是妇女教育和儿童 教育的广泛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