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九章:欧洲第二次现代主义电影
第九章:欧洲第二次现代主义电影
• 二、强调表现手法上的个性 • 例如:安东尼奥尼的《奇遇》、戈达尔 的《筋疲力尽》
• 三、与其他现代主义艺术种类相似,叙事的非 连续性,无逻辑性在作品中凸显出来。 • 例如:伯格曼的《野草莓》、费里尼的《八部 半》、阿伦· 雷乃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安 东尼奥尼的《奇遇》
第二节:现代主义电影代表作家作品
《野草莓》分析
• • • • • • • • • •
(三)现代主义转型期:1960—1982 1961年《犹在镜中》 1963年《冬日之光》、《沉默》 1966年《假面》 1968年《狼之时刻》、《羞耻》 1969年《宗教仪式》 1971年《接触》 1972年《呼喊与细雨》 1973年《婚姻生活 》 1982年《芬妮与亚力山大》
• 二、费德里科· 费里尼(1920年1月20—1993年1 0月30日) • (一)前期:“三部曲”的创作 • 1950年《杂技之光》 • 1952年《白酋长》 • 1953年《浪荡儿》 • “孤独三部曲” • 1954年《大路》 • 1955年《骗子》 • 1957年《卡比利亚之夜》
• • • • • • • • • • • •
第一节:第二次现代主义电影的基本特征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性的第二次现 代主义电影浪潮出现 为重要的影响。
• 一、与经典电影相比,现代主义电影更加表现 出对人生哲理和主观心理的探索。 • 例如:伯格曼的《芬妮与亚历山大》、贝尔托 维奇的《随波逐流的人》
作业:影片笔记
• 《飞越疯人院》 (美国,1974年,米洛 斯· 福尔曼导演) • 《陆军野战医院》(美国,1970年,罗 伯特· 奥尔特曼导演)
• 一、英格玛· 伯格曼(1918年7月14日—2007年7 月30日) • (一)早期:1945—1955 • 1949年《渴望》 • 1951年《夏日插曲》 • 1952年《女人的秘密》、《不良少女莫妮卡》 • 1953年《裸夜》
• (二)成熟期:1955—1959 • 1957年《野草莓 》、《第七封印》 • 1960年《处女泉》
(二)后期:伦理新现实主义的转向 1960年《甜蜜的生活》 1963年《八部半》 1965年《朱丽叶与魔鬼》 1970年《小丑》 1972年《罗马风情画》 1976年《卡萨诺瓦》 1979年《乐队排演》 1980年《女人城》 1986年《舞国》 1987年《访谈录》 1990年《月吟》
《八部半》分析
• 三、米开朗基罗· 安东尼奥尼(1912年9月29 日—2007年7月30日) • (一)风格的形成时期:从《爱情故事》到 《喊叫》(1950—1957) • 1950年《爱情故事》 • 1952年《被征服者》 • 1953年 《不戴茶花的茶花女》、《小巷之爱》 • 1955年 《女朋友》 • 1957年《呼喊》
• (二)创作“蚀三部曲”时期(1958—2 0世纪60年代初) • 1960年《奇遇》 • 1961年《夜》 • 1962年 《蚀》 • 1964 年《红色沙漠》
• (三)最后的辉煌:从《放大》到《云上的日 子》(1966—20世纪末) • 1966年 《放大》 • 1970年 《扎布里斯基角》 • 1972年 《中国》 • 1975年 《职业:记者》 • 1980年 《奥伯瓦尔德的秘密》 • 1982年 《一个女人的身份证明》 • 1995年 《云上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