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层系统和地质年代
O、C、Sr等同位素,Ni、Ir、Ce、La等元素。
地球化学方法 这种方法目前尚无法独立使用,尚须借助其他方法。
层序地层学方法
6)层序地层学方法: 以海平面升降旋回的不同阶段的把地层划分成若干个体系域
进行地层划分对比
低水位体系域(F1-R) :最大海平面下
Time
H
降及其后缓慢上升时期形成的沉积。
• 时代愈年轻的化石生物群与现 代生物群的面貌差别愈小
在不同地区的地层中建立 等时性的关系
生物地层学
建立在生物层序律基础之上,根据地层中 生物化石的异同进行地层划分对比的地层学研 究方法。
生物层序律的理论基础是生物进化的不可 逆性: 愈古老地层中生物化石愈原始、愈低级;愈新 的地层中生物化石愈先进、愈高级。 相同时代的地层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或 化石组合。
沉积岩:层理(交错层理和粒序层理)、波痕、泥 裂、重力模等。
火山岩:鸟眼构造(气孔杏仁)、枕状熔岩、烘烤 边、氧化顶、风化壳、玻璃壳和熔渣壳、岩性的 差别、沉积夹层、火山碎屑夹层等
变质岩:变余构造,粒序变化等
3)化石标志:
贝壳的优势定向、植物的根迹及生物的活动痕迹 等
G
F
基于上述标志,我们就基本可以确立任
以地层中的化石内容和特征所划分出的地层单位。 生物地层单位的基本单位是生物带 (biogenic zone)或 化石带。 常用的生物带 (biogenic zone)有3种类型: a. 组合带 (assemblage zone):几类生物或某类生物的几个 属种在地层的特殊自然组合。 b. 延限带 (range zone):某一种生物的延续范围。 c. 顶峰带 (acme zone):某类生物的繁盛。
地球物理学方法
3)地球物理学方法: a. 利用与岩性有关的物理、化学性质,如电导率、放射性、声波等参数 进行地层对比的方法。实际是岩石学方法的外延。如电测井对比,地震 剖面对比
电测井曲线 地层对比的 原理示意图
地震反射剖面 地震剖面对比原理示意图
古地磁方法
b. 古地磁极性对比
地球磁场的磁极在地质历史中曾 多次发生反转,这种变化记录在 岩石之中。每一次极性反转事件 都是全球性的等时事件,因此这 种方法实际上时间对比。
➢ 沉积旋回法:由于环境变化造成沉积物由粗到细或
由细到粗的规律组合,这一现象称为沉积旋回,利用 沉积旋回进行地层划分对比的方法为沉积旋回法。
岩石地层学
在地层对比中,岩石学方法(无论是岩性法还是沉积 旋回法)只能在具有相同地质发育历史的地区,即同 一大地构造背景控制的沉积盆地内使用。
岩性法优点是直观和方便,缺点是适用范围有限。只 能在局部地区(同一沉积盆地中的相同沉积相)使用。
将不同地点(横向)划分的地层进行比较,把含 有相同或相近地层内容的地层划归为同一时代或同 一沉积相的产物,这一过程称为地层对比。
地层划分
地层划分
上述地层露头剖面可根据不整合面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I、II), 反映了该地区地层发育经历的两个构造演化阶段; II阶段又可根据岩 性变化划分为4个次级阶段(①-④),反映了沉积环境变化的阶段性;
海退 序列
海进 序列
➢ 非整合接触 (nonconformity)
火成岩或变质岩与沉积岩之间的不整合接触关系。
➢ 侵入接触
由于岩浆活动,岩浆岩侵入到早已形成的岩层之中所形 成的接触关系。可通过烘烤、冷凝现象及捕虏体等特征来识 别。
➢ 断层接触
断层切割地层所形成的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
2)岩石的原生结构和构造
海退序列成因示意图
t1
t2
t3
S3 S2 S1
对A点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沉积由相对远岸型变为近岸型。 在垂向上,沉积物“下细上粗” 在横向上,晚期沉积物分布范围小于早期沉积物--退覆 (offlap)
沉积旋回
当一个海进序列紧接一个海退序列时,就形成了地层中 沉积物成分、粒度、化石等特征有规律的镜像对称分布的现 象---沉积旋回 (cycle of sedimentation)。
体称为组。是岩石地层单位的基本单位。
段:一种岩性或一类岩性明显区别于同组的其它
岩性的地质体可以命名为段。是组的一部分。但 组不一定都要分为段。
层: 是一种岩性明显与其它岩性不同的地质体可
以命名为层。是岩石地层的最小单位。
地层单位
➢ 岩石地层单位的特点--穿时性和地方性:
岩性界面不一定是等时面。 自然界中,沉积岩层的沉积作用方式是 随沉积环境及沉积作用的不同而变化。地 层的沉积作用方式分为垂向加积和侧向加 积。
沉积旋回法可适用于整个盆地范围。在同一个沉积盆 地范围内,尽管不同地点某一时段内形成的岩石有所 差异(沉积相不同),但它们的沉积旋回变化是同步 的。
依据地层层序律 可以在不同地区 建立的各自的地 层柱。但是不同 地区地层柱之间 岩层的形成先后 顺序又是如何确 定的?
G
g
F
f
? E
e
TD
d
C
c
B
b
F
岩层之上,即“下老上新”。
斯丹诺(Nicolaus Steno, 1638-1687)
E
T
D
C
如果将最老到最新的岩石按它们形成的先后顺序
B
排列起来---岩层柱(地层柱),就有可能建立
A
起地球历史的时间框架了。
地层层序的建立
出露地表的岩层常常遭 受过构造的变动,发生 了倾斜、褶皱、甚至倒 转。
1)地层的接触关系 2)岩石的原生结构和构造 3)化石标志
地层划分、对比的结果就产生了一个地区甚至全 球的地层系统。
地层系统的组成有两个要素: a. 地层单位; b. 地层单位的级别关系
地层单位的类型: a. 物质性地层单位:反映地层的物质属性特征,如岩性,生物
化石等。
b. 非物质性地层单位:反映地层的非物质属性特征---时间。
岩石地层单位(rock-time unit) 生物地层单位(biostratigraphic unit) 年代地层单位
E
何一个露头剖面所代表的一段地层中的 T
D
岩层及各种地质事件(如岩浆侵入、断
C
层、侵蚀作用等)形成或发生的相对先
B
后顺序。
A
§1.2 地层划分和对比
1. 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概念
根据地层的各种属性(如岩性、化石、不整合 面等),按照它们原来的形成顺序进行有机的分割, 并将各分割段分别命名,这一过程称为地层划分。
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
地层的沉积旋回:
沉积地层(岩层)在形成过程中,受海平面升降变 化的影响,其岩性变化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呈现一定的规 律性变化。因此在海平面上升和下降过程中形成有规律 的沉积序列:
➢ 海平面上升时期,海水向大陆方向侵进过程中所形 成的沉积序列--海进(或海侵)序列 (transgression success)
生物地层学
标准化石法的优缺点: 简便易行,适合野外调查和初步的大致对比; 有时会由于先驱或孑遗的情况造成对比的不精确; 对比适用范围相对局限。单一生物分布的局限性
化石组合法的优缺点: 提高对比的精确度。避免了单一生物先驱和孑遗产 生的误差; 对比适用范围相对广泛 不便于野外工作
采用生物地层学方法可以实现不同沉积盆地之间的地层对比
地层层序的建立
1) 地层的接触关系:
相邻地层之间由于沉积环境的变迁,或经历 不同的岩浆构造活动过程而造成它们之间不同的 接触关系。
➢ 整合接触 (contormity) ➢ 不整合接触 (unconformity) ➢ 侵入接触 ➢ 断层接触
➢ 整合接触(contormity) :
没有明显侵蚀间断的两套岩层间的接触关系
海侵体系域(R-H) :从低水位体系域
F1
R
F
之上的最初海泛面开始到出现最大海
侵面期间形成的沉积。 高水位体系域(H-F) :从最大海侵面
下降翼
上升翼
到开始海退时期形成的沉积。
凝缩断(H) :时间上介于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之间,在 陆棚中下部至盆地等地形成的特殊沉积。
§1.3 地层系统和地层单位
第一章 地层系统和地质年代
§1.1 地层的层序
1. 地层的概念
地壳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层状岩石总称。 具有一定时间和空间涵义的层状岩石自然组合。
包括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
2. 地层层序的建立
--地层层序律 Principle of superposition
G
层状岩石的原始形成序列总是新岩层叠覆在老
③又可根据含化石的不同再细分两个更次级的阶段,反映生物演化的 阶段性
地层划分对比方法
2.地层划分对比方法
地层划分:构造面,岩性变化和化石的变 化等
对比的方式:可以直接追溯对比和间接比 较对比。
按地层对比时采用的属性特征或对比标志 的性质可分为:
—岩石地层学和生物地层学
岩石地层学
根据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物理化学性质 的不同进行地层划分对比的方法。
A
a
A地点
B地点
斯密斯(William Smith, 1769-1839)和生物层序律 (Principle of biologic succession)
• 时代相同的岩层含有相同或相 似的化石生物群;
• 时代不同的岩层中含有不同的 化石生物群;
• 时代愈老的化石生物群与现代 生物群面貌差别愈大;
通过测定岩石的地磁强度变化确 定古地磁的极性变化。历史时间 可以根据极性变化分为极性正向 期和极性反向期
这种方法目前只适用于5 Ma以来 的沉积连续的地层。
地层对比方法
4)同位素年龄对比: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现象测定岩石、矿 物的年龄进行地层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