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七章 地质年代与地层系统60
第七章 地质年代与地层系统60
层内标志
是层理标志。 层
存在于岩层层内的标志,最主要
理—流动的介质使沉积物的成分、结构、
颜色等沿基本垂直层面方向上所形成的层状构造。
其中利用单向交错层理判断岩层的顶、底面最为便
利。
生物标志 沉积岩中常含有生物化石,化石的
保存形态也具有示顶功能。
44
A-顶面在左边正常层序;B-岩层直立, 顶面在右边;C-顶面在右边,岩层倒转
相对地质年代,只能说明各种岩石、地 层的相对新老关系,并不能确切回答某种岩 石或地层形成距今多少年,因为相对年代划 分的主要依据是沉积物的叠复原理和生物群 的演化。但是岩层中有生物的时代是很有限 的。在地质历史中,几乎有长达39亿年的时 间是被不含生物化石的变质岩、岩浆岩所占 据,因此需要用其它的方法来测定这些古老 岩石的时代。
峰尖棱紧闭朝上。 (2)雨痕、雹痕—松散、细粒沉积物表面,暂时露出 水面,在雨滴或冰雹的冲击下遗留的痕迹。凹坑向下,外 圈脊状突起向上。 (3)泥裂—松散、细粒沉积物表面,暂时露出水面, 在阳光的暴晒下发生龟裂。泥裂的开口向上。
41
波 痕
(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
42
泥 裂
(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
43
标准化石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生物的存在与发展总
是要适应随时间而变化的环境,所以在不同时代的
地层中,往往有不同种属的生物化石。有些生物垂
直分布很狭小(生存时间短),但水平分布却很广
(分布面积大,数量多),这种生物化石对划分、 对比地层的相对年代最有意义,称为标准化石。所 以不论岩石的性质是否相同,相差地区何等遥远, 只要所含的标准化石或化石群相同,它们的地质年
23
年代地层与地质年代单位的关系
年代地层单位 宇 界 系 统 阶 时间带 地质年代单位 宙 代 纪 世 期 时 群 组 段 层
24
岩石地层单位
地层划分类型表
地层划分的 依据 地层的 形成时间 岩 性 名 称 年代地层 单位 岩石地层 单位 地层单位 宇、界、系、统、 阶、时间带 群、组、段、层 备 注 国际性的 地方性的
第七章 地质年代与地层系统
第一节 第二节 地质年代与地层系统 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1
第一节 地质年代与地层系统
2
为研究地球的演化历史,首先应建立和划分地
质年代。地质年代的表示方法有:相对地质年代和
绝对地质年龄。
一、相对地质年代单位的建立
主要依据是岩层的叠置关系、接触关系和岩相特
征。保存在地层中的化石对相对地质年代单位的建
51
地层层序律
上新 下老 的自 然排 列规 律。
52 52
若发现地层有倒转现象时,说明在此地层形 成后经历了剧烈的构造运动。
53
3.构造运动方法
整合接触:上下两套地层层面平行,地层内化 石演化连续,地层时代连续,岩性的变化可显示沉 积环境逐渐变化的特征。 平行不整合:地层内存在区域性剥蚀面,该面 上、下地层在大范围内层面是平行的,但地层时代 不连续,缺失部分时代地层;两套地层内化石显著 变异,岩性、岩相有大的变化;在剥蚀面上常有古 风化壳残余沉积。
D2
D1 S3 S2 410
末志留世 S4
加里东运动
显 生 宙 PH
古 生 代 PZ
鱼类
志留纪
S
中志留世
早志留世
晚奥陶世 奥陶纪 O 中奥陶世 早奥陶世
S1
O3 O2 O1
438
裸蕨植物
490
晚寒武世 寒武纪
中寒武世 早寒武世 543
海藻 大量繁盛
30
地质年代表(三)
宙 代 纪 全新世 第四纪 Q 更新世 上新世 新近纪 N 中新世 渐新世 世 Qh Qp N2 N1 E3 E2 E1 K2 K1 J3 J2 J1 205 137 65 燕山运动(晚) 23.3 2.48 喜马拉雅运动 (晚) 喜马拉雅运动 (早) 被子植物大 量繁盛 古人类出现 年龄 Ma 构造运动 植物 动物
1.岩层 由上下两个岩性界面所限制的同一
岩性的层状岩石称为岩层。地质学上将岩石的物质
组成、颜色、结构和构造等特征称为岩性特征。
层状构造通常有以下几个等级:块状层>1m, 厚层1-0.5m,中厚层0.5-0.1m,薄层<0.1m。
35
岩层的野外出露(露头,河南济源)
36
岩层的野外出露(露头,河南济源)
25
年代地层单位的基本特点
地质时代是地球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与时限,如
同现在的年、月、日等。不同的地质时代,代表了地球
发展的不同阶段。
年代地层单位
有固定的时限长度,并且与地
质时代单位严格对应。例如寒武系是一年代地层单位,
它的含义是在寒武纪(570—500Ma)内形成的所有沉积,
不管岩性和化石有何差别,是这一时期形成地层的统称,
21
同位素地质年代表的建立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所具有的固定衰变
周期,来测定某些含放射性同位素的矿物
(岩石)的形成时代--同位素年龄(单位:
Ma)。
22
三、地质时代系统
年代地层单位:在特定的时间间隔内形成的全部
地层,其顶、底界面以等时面为界。
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时 年代地层单位:宇、界、系、统、阶、时代 二者具有严格的对应关系。
不整合面
58
平行不整合形成过程示意图
O-接受沉积;S-地壳平稳上升;D-接受风化、剥蚀;C-下降,接受沉积 59
角度不整合形成过程示意图 O-接受沉积;S-褶皱,隆起;D-接受风化、剥蚀;C-下降,接受沉积
54
角度不整合:区域性剥蚀面上的地层与剥
蚀面平行,而下伏地层则与剥蚀面及上覆地层呈 角度斜交;两套地层的岩性、岩相及化石组合特 征均有明显的差异;在剥蚀面或不整合面上局部 保留古风化壳残余沉积,在上覆地层底部常有底
砾岩。
55
整 合 接 触
56
平行不整合接触
不整合面
57
平行不整合接触的形成过程
45
粒级层理或递变层理 组成岩层的碎屑颗粒在岩层 垂直方向上颗粒粒度呈韵律变化。正常粒级层理从 底面到顶面的粒度由粗渐细,根据这种变化规律确 定顶面和底面 46
二、地层划分的意义与要求
地层划分、对比可以产生一个地区甚至全球的
地层系统。便于确定地球的发展历史和发展阶段,
查明各种地质事件的时间。
地层具有多种属性,人们可以按照这些属性建
新生 代 CZ
古近纪
E
始新世 古新世
显生 宙 PH
晚白垩世 白垩纪 K 早白垩世 晚侏罗世 中生 代 MZ
燕山运动(早)
被子植物
侏罗纪
J
中侏罗世 早侏罗世
晚三叠世
三叠纪 T 中三叠世 早三叠世
T3
T2 T1 250 印支运动
裸子植物大 量繁盛
哺乳动物
31
32
33
第二节 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34
一、岩层与地层
立不同种类的地层单位。
47
三、地层划分和对比方法
1.生物地层学方法
进化性(从低级→高级,由简单
→复杂);不可逆性(一旦灭绝就不可能再出现)。任一古生物在
其发生、发展直至灭绝的过程中均占有一定的时限及区域,部分保
存于相应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由于生物的演化遵循从低级到高级, 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规律,同时,生物在演化过程中具有明显的阶 段性。因此,可以根据地层中的古生物化石对地层进行划分,以及 进行大范围的地层对比。在应用生物地层学方法进行地层划分和对
它超越了地区性与地层岩性的具体差别。
26
年代地层单位的划分
划分依据:年代地层单位主要是依据生物演化 的不同阶段来划分的。一般低等的年代地层单位如 阶,往往以属和种的更新为特点,统和系以科和目 的更新为特征,系以上则以纲和目的更新为特征。
27
年代地层系统与地质年代表的建立
为使全球范围内的地层划分与对比标准一致,国际地 层研究机构建立了全球统一的年代地层系统——年代地层。 年代地层单位的划分是以生物演化的不同阶段为依据, 虽与地质时代严格对应,但也只具有相对先后早晚的含义。 为了反映各地质时代单位的起止时间,通过地层中放射性
代就是相同或大体相同的。
7
植物化石
88
菊石类化石
99
5亿年前的海底生物景观
10 10
4亿年前
11
3亿年前
12
2亿年前
13 13
1亿年前
14 14
2-3百万年前
15 15
地 球 生 物 的 演 化
16 16
珊瑚
头足类-乌贼
苔藓
海生
腕足类
17
瓣鳃类
陆 生
腹足类
18 18
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
50
2> 标志层法
利用标志层来划分和对比
地层的方法。标志层——某些层位稳定,分布广
泛,岩性特征明显的岩层或矿层。
3> 沉积旋回法
由于沉积环境多次有规律
的重复变化,造成沉积物的岩性特征发生相应的
重复变化现象。当沉积环境中的水体由浅变深时,
相应沉积物的粒度也会由大到小发生变化,例如
由下部的粗砂岩变成为上部的细砂岩系列。
37
2.地层
具有一定层位的一组岩层(即具有一
定时代含义的岩层或岩层组合)。
地层层序律 沉积物的沉积是自下而上逐层叠置
起来的,从下到上,岩层的形成年代是依次变新的。
层位 就是某一层或者一组岩层在这套符合地层
层序律叠置形成的整套地层中的相应位置。
38
地 层
(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
39
3.层序正常或倒转的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