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名著导读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阅读名著,使他们的课外阅读走上健康有序的轨道,树立良好的情感态度和审美情趣。
2.明白如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培养鉴赏小说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二、教学内容及步骤(一)、课前预习1.帮助学生了解《家》这部作品的主要情节以及作者的创作背景。
2.指导诵读《家》中的片段《鸣风之死》。
3.要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质疑,为课堂议读做好准备。
(二)、课堂学习创设情景1.导入给学生创设情境,带领他们走进巴金的《家》。
2.多媒体朗读片段《鸣风之死》。
质疑解难(点)3.分析“鸣凤之死”的必然性。
组织讨论:假如我是鸣凤……结论:性格、教养和环境引诱着鸣凤在湖水中找到了归宿。
总结:鉴赏小说要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分析比较(线)4、与《家》中其他女性对比分析鸣凤之死的意义。
5.分析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
6.从《家》或另外的文学作品中寻找其他封建制度迫害人的例子。
迁移拓展(面)简要介绍《家》这部名著其他方面的特色,引导学生走进名著。
(三)作业阅读原著或原著片断,在积累本上完成读书笔记。
附:教案解读这次作课我选择的是高中语文新课标实验教科书中名著导读《家》。
作为导读我选择了一个切入点《鸣凤之死》,以此掀开整部小说的一角,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女性群像,探寻她们悲剧命运的根源,把学生带入这部充满苦难与激情的作品中,引发学生走近名著,读懂名著。
这节课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鸣风之死》这一片段的阅读指导学生如何去读名著,如何在作品的背景之下去理解作品,理解作者的思想,理解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性格与命运,行为与结果。
以此纠正学生的阅读观,将学生引入作品的背景与环境中去,加深学生阅读理解的深度,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作品。
遵循这个原则,我确立了教学重点,通过比较阅读,认识封建社会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
教学难点是总结学生阅读的误区,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名著,如何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为此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用主体思维法,合作探究法和浅议联想法进行教学。
《家》导读问答1.请对《家》中鸣凤之死的故事情节作简要介绍。
答:鸣凤与觉慧真诚相爱,然而高老太爷却把鸣凤许给60多岁的孔教会头面人物冯乐山,鸣凤怀着绝望的心情与觉慧诀别,可是觉慧只忙着读书写文章。
鸣凤在花园里痛苦地思考,明白了:“她应该放弃他。
他的存在比她的更重要。
”最后她极其温柔而凄楚地叫了两声:“三少爷,觉慧,”便纵身往湖里一跳。
2.简述《家》中一个令你悲痛的故事。
答:瑞珏生产的日子近了。
为了避开高老太爷的灵柩,免得有血光之灾,高家长辈要求觉新把临产的瑞珏送到城外去住。
觉新没有反抗,到城外找了一处潮湿的房子。
瑞珏因难产在惨叫声中死去。
因为陈姨太的要求,觉新被拒之门外,不能和瑞珏见最后一面,希望完全破灭了。
3.简介《家》中家庭禁锢青年思想的两个方面。
答:一、封建旧家庭和专制制度,以高老太爷和克明为代表的卫道者,竭力奉持着礼教和家训,压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牺牲青年为代价。
二、封建礼教及迷信对生命的迫害,在《家》中,有梅的悒郁致死,瑞珏的惨痛命运,鸣凤的投湖悲剧,婉儿的被逼出嫁,这些青年女性的不幸遭遇,无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礼教、迷信迫害的结果。
4.简述觉慧反抗的一个故事。
答:冯乐山要把自己的侄孙女许配给觉民,高老太爷一口应允。
正在与琴处于热恋中的觉民当即表示反对。
在紧急关头,觉慧帮助觉民逃婚。
高老太爷闻讯勃然大怒。
无论其他人怎样劝说,觉慧都坚决地说,如不取消冯家的亲事,他绝不说出觉民的地址。
祖父最后说,冯家的亲事决不能取消,如果觉民不回家就叫觉慧顶替。
觉慧十分气愤,想:“如果牺牲是必需的话,做牺牲品的决不是我。
”5. 简述《家》中觉新、觉慧、高老太爷或鸣凤的一个故事。
答:例1:除夕夜,高家一派节日的喜庆,一家人欢乐地谈笑吃酒。
散席后,觉慧带着酒意在大门口看见一个讨饭的小孩在哭。
他摸出两个半元的银币,放在小孩的手里。
静寂中好像有人在他的耳边大声说:“你这个伪善的人道主义者!”例2:新旧军阀战争结束后,觉慧瞒着家人参加《黎明周报》的工作,撰文介绍新文化运动,攻击旧制度旧思想。
他干得如火如荼,逐渐地进到新的园地里去,他觉得在他的前面还有一个广大的世界,在那里他的青年的热血可以找到发泄的地方,在那里才有值得他献身的工作。
【内容梗概】五四运动后,新文化的浪潮也冲击了古老的四川省城。
18岁的高觉民和弟弟觉慧是两个热衷于新思想的青年。
这天傍晚,他俩刚从学校回到高公馆,16岁的婢女鸣凤就告诉他们来了客人。
原来是姑母张太太和她的女儿琴。
琴在省立一女师三年级读书,正与觉民相爱,是一个富有反抗性格的新女性。
望着琴开朗活泼的美丽面庞,觉慧不由想起了自己的心上人——鸣凤,一个自幼被卖到高公馆,聪明温顺、善良美丽、毫不抱怨、毫不诉苦的婢女,像大海一样,它接受了一切,吞下了一切,可是它连一点吼声也没有。
这两张脸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生活,指示了不同的两种命运,觉慧明白鸣凤的命运在她出世的时候就已经安排好了,同时,也是想到了这个家的无数罪恶。
觉新是觉民兄弟的大哥,也是这个大家庭里的长房的长孙。
就因为这个缘故,在他出世的时候,他的命运便决定了。
他相貌清秀,自小聪慧,在家里受着双亲的钟爱,在私塾里得到先生的赞扬,中学毕业时成绩名列第一。
他曾打算中学毕业后到有名的大学深造,还想过去德国留学,和自己爱着的姑娘结婚。
这时传来父亲为他订婚的消息,但他性格懦弱,他不反抗,也想不到反抗。
他忍受了,他顺从了父亲的意志,没有怨言。
可是在心里他却为着自己痛哭,为着他所爱的少女痛哭。
为了爷爷早日抱重孙,为了父亲的意愿,他成了家,并帮助料理家务。
本来他深深地爱着钱家的梅表妹,俩人虽青梅竹马,俩小无猜,但他不得不屈从于父命,于是一个父亲用拈阄儿的方法决定下来他和自己不认识的少女瑞珏结婚。
他的前途因此而被断送,他美丽的幻想也因此而破灭。
不久,梅出嫁了,觉新也深深的沉溺于端庄美丽的妻子瑞珏的温存与抚爱之中。
不久,父亲亡故了,他的心里充满了悲哀,但却不曾想到他自己的处境变得更可悲了。
他的悲哀不久便逐渐消去,父亲的棺木入土以后,他似乎把父亲完全忘记了。
他不仅忘记了父亲,同时他还忘记了过去的一切,他甚至忘记了自己的青春。
他作为高家的长房长孙平静地把这个大家庭的担子放在他的年轻的肩上。
家族内部的矛盾向他射来的无数无形的暗箭,使他看清了这个绅士家庭在爱与平和的面纱下隐藏着的仇恨和斗争。
虽然他忘记了自己的青春,但是,他心中仍燃烧着青春的火。
他愤怒,他奋斗,最终他的奋斗毫无结果。
而且他也疲倦了。
他活着只是为了挑起肩上的担子;他活着只是为了维持父亲遗留下的这个家庭。
不久,他的孩子出世了,他把他的抱负拿来在儿子的身上实现。
儿子的幸福就是他自己的幸福。
这样想着他似乎得到了一点安慰。
两年后五四运动发生了,新的思潮唤醒了他被忘却的青春。
但他不如两个弟弟思想进步,常被他们嘲笑为“作揖主义者”和“无抵抗主义者”。
就是这两种主义把《新青年》的理论和他们这个大家庭的现实毫不冲突地结合起来。
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论,一方面又顺应着旧的环境,并不觉得矛盾。
于是他变成了一个有两重性格的人。
在旧家庭里他是一个暮气十足的少爷;他跟他的两个兄弟在一起的时候他又是一个新青年。
他既痛恨旧势力,又在旧势力面前唯唯诺诺;既真诚关心弟妹的幸福,又时时提防着他们的言行出轨。
因此,他便受着两方面的夹击:一方面,长辈们可以随心所欲的指使、捉弄,甚至责骂他;另一方面,觉民、觉慧也常表现出和对这位大哥的不满。
面对这一切,他默默地忍受着,挣扎着。
他依旧继续阅读新思想的书报,继续过旧式的生活。
觉慧因为与同学们一道向督军请愿,被高老太爷训斥了一顿,不许他再出门。
高老太爷年近古稀,却娶了一个浓妆艳抹的陈姨太。
觉慧觉得这不像自己的祖父,倒像敌人。
这几天夜里,觉新常常吹箫,那种声音,似乎是直接从心灵深处发出来的婉转的哀诉,使得空气里充满了悲哀。
原来他晓得梅从宜宾回省城来了。
旧历新年,高公馆里格外地热闹繁忙。
堂屋里面灯火辉煌,全家满满地坐了两大桌。
上一桌坐的全是长辈,下一桌坐的是觉新和他的弟妹们。
高老太爷希望吃年饭时有四代人,所以叫觉新夫妇也把他们的儿子海臣带上桌来。
高老太爷面对这样多的子孙,明白他“四世同堂”的愿望已经实现,脸上露出了心满意足的微笑。
公馆门外,一个讨饭的小孩在饥寒中轻声的哭泣。
在花园的楼房里,觉新为了梅几天前在商业场碰到他有意避开而伤心。
楼下,淑英正在踢毽子,觉新加入了游戏之中,觉慧望着觉新的背影想:人原来是这样健忘的,同样的一个人在短短的时间内竟然变换了两个面目。
过后他又想,大概正因为这样健忘,所以才能够在痛苦中生活下去罢。
他这样想着,对于刚刚掘开过去的坟墓而又马上忘记一切的大哥,也有了暂时的了解了。
张家琴的房中,梅对着觉民、觉慧、琴诉说自己凄苦的心情,感叹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她都只能依靠回忆来填补自己空虚的心灵。
觉慧、觉民因为梅的悲剧而对旧势力更加深恶痛绝。
旧历年过去,转眼就是元宵节。
由于军阀混战,张太太的公馆被军队占据了,她只好带着琴和来张家玩的梅逃到了高公馆。
为了躲避炮击,大家疏散到花园里。
第二天,觉新在花园里与梅再次相遇。
梅转过身默默地走了。
觉新追了上去,请求梅宽恕。
梅忍不住低声哭泣。
觉新看见梅这样难过,一种追悔、同情和爱恋交织着的感情猛然袭击着他的心,情不自禁的用手帕去为她擦泪。
二人相对而泣,互诉着几年来的相思之情。
两天后,街上又传来要发生抢劫的消息。
大家纷纷外出躲难,高公馆里只剩下觉新这一房人。
过了三四天,抢劫并未发生,避难的人都陆续回来了。
这天下午,梅和觉新等人在打牌,觉新的心完全不在牌上,他时常发错牌。
梅推说有事回到房里痛哭起来,瑞珏赶来安慰了她。
几天来,瑞珏完全地清楚了觉新和梅过去的关系以及觉新为什么特别喜欢梅花的原因。
她主动找梅交谈,表示对他们两个当初感情的理解。
梅为她的大度与善良所感动,坦率地向她倾诉了自己的遭遇和内心的痛苦。
梅凄楚悲哀的诉说沉重地压着瑞珏温柔敏感的女性的心。
真诚的同情与对命运的相互理解,使两个女人变成了亲如手足的姊妹。
战争结束后,觉慧瞒着家人参加《黎明周报》的工作,撰文介绍新文化运动,抨击不合理的旧制度和旧思想。
觉慧觉得自己与家庭更疏远了,只有想到鸣凤,他才感到一些亲切。
孔教会的头面人物60多岁的冯乐山看高家的丫头长的漂亮,向高老太爷要求讨一个去做姨太太。
高老太爷决定让17岁的鸣凤嫁给他。
鸣凤深深爱着觉慧,虽然她知道地位低下的苦命丫头决不会成为高家的少奶奶,但却希望留在觉慧身边,伺候他一辈子。
她的前途依然是一片浓密的黑暗,那一线被纯洁的爱情所带来的光明也给人家摧残了。
鸣凤苦苦哀求太太不要将她嫁人,但高老太爷的决定谁也不敢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