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失范行为的社会因素分析及应对对策
自学校诞生以来,学生在学校和课堂中出现的各种失范行为,一直是社会各界广为关注的问题。
教育活动中学生的失范行为及其对这些违规行为的控制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失范”,社会秩序的纷乱和冲突,使青少年学生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感到无所依从和狐疑,对其缺乏必要的行为导向[1]。
另一方面由于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不断发展形成中,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因此,社会因素成为造成学生失范行为产生的主要因素。
一、学生失范行为的界定
学生失范行为是指违反教育规范的行为。
教育规范是制约和控制学校成员个体行为合理性的严重途径,可以分为正式与非正式两类。
正式规范是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不变下来的,对违反者有特定的惩罚;非正式规范是不成文的,但能被学校成员普遍理解和接受。
[2]%学生的失范行为在教育活动和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多种多样,从学业成绩不良、考试作弊到逃学、旷课、离家出走,从偷窃、勒索他人财物到恃强凌弱,甚至对他人进行暴力攻击,进而违法犯罪。
二、学生失范行为的表现形式
学生失范行为是对社会和文化体系与社会期望的偏离,是对学校纪律和学生行为规范的违背,给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学生的失范行为表现形式是繁复多样的,大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括和分类:根据失范行为发生的场所来规定,可以把学生的失范行为分成:课堂中的违规行为和课堂外的违规行为。
所谓课堂中的违规行为,指在课堂上影响和破坏教师教学和其他学生学习的行为,以及学生自己违背教师的要求的各种行为,例如课堂上的大声喧哗,故意扰乱课堂纪律等。
所谓课堂外的违规行为,指的是在学校的课外活动和学生交往中的各种违规行为。
例如青少年学生之间的打架斗殴等暴力行为,青少年学生在学校之外或社会上的各种违规行为,如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参与赌博,等。
这些违规行为的特点是,常常与社会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行为规范或道德规范有一定的联系,有些情节严重者涉及违法犯罪行为。
三、学生失范行为的教育对策
由于学生失范行为是一种繁复的社会行为,往往单一的说教很难奏效。
对学生失范行为对策的研究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动用全社会的教育力量对学生失范行为进行控制。
(一)加强和改革学校教育工作
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既然人天生就是社会的生物,那他就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
” [3]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学校教育的作用显得更加严重,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必须面向社会,积极主动地与社会一道共同创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康健成长的环境。
(二)创设康健向上的同辈文化
同辈文化是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时代人组成的小群体自发形成的,被所属群体自觉遵守的文化。
同伴之间会客观存在一定的比较,这种比较本身会产生一定的压力,这种压力能够影响学生对于学校和学习的态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失范行为的发生。
所以,青少年学生的有些违规行为常常是出于这种同伴之间的压力。
同辈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有消极的一面,但也有积极的一面。
我们应该倡导建立积极向上的同辈文化,改变当地社区环境,提高学校文化氛围。
(三)改善家庭教育的环境
家庭因素是学生失范行为的主要动因之一,因此我们必须注意改善家庭教育的环境。
家庭中的主要成员对孩子的社会化过程起着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对心理,人格的影响更为深刻,家庭成员间的交往应体现出阻抑,调和氛围,注意亲子关系的改善。
父母与孩子之间应建立一种民主,同等的关系,既有父母对孩子思想和生活上的关怀期待,又有孩子与父母一起交流思想,融通感情。
(四)重视社会力量的作用
社会各界应为青少年的康健成长提供优良的环境,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和普及,以及电脑网络的发展,特别是在各种传媒中出现的一些不康健的内容包括色情和暴力,对于青少年学生的各种违规行为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各级部门应该重视公众的力量,加强舆论督导,提高其精神品位和文化水平,在客观上减少违法犯罪的可能性。
总之,学生失范行为最终解决的关键是学生个体内化教育规范,使自己在知、情、意、行等方面与教育规范保持一致。
另外,学生失范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有时会出现暂时的退步和反复,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失范行为要进行全面深刻的认识和把握,针对详尽问题,采取正确的解决方法,抓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促进矛盾向积极方面转化,化消极为积极,确保青年学生向康健的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