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

i.
b.东南亚睡眠死亡
总之
在非创伤性心脏骤停中以心
源性者为最多,特别是 心肌缺血所致心电不稳定
创伤病人死亡时间分布


数秒至数分钟(脑、脑干、高位脊髓、心脏、主 动脉和大血管) 1-4小时(硬膜外、下血肿、血气胸、肝脾破裂、 骨盆骨折、大量失血) 1-4周(感染、MODS)
黄金时间:强调急诊救治的重要性,在创伤后的数 小时内成功的处理患者,可以使患者的死亡率、 致残率将至最低。
请人帮助拨打急救电话,请人取体外自动除颤仪AED
无意识立即胸外心脏按压30次, 同时启动 急救系统,请旁人帮助
2010心肺复苏方法
一手的鱼际处紧贴 在按压部位上,双 手重叠握紧,双臂 绷直,双肩在病人 胸骨上方正中,垂 直向下按压,按压 力量应足以使胸骨 下沉大于5 厘米, 压下后放松,但双 手不要离开胸壁。 反复操作,频率大 于100次/分钟
SCD发作特点



冬 >夏 男性较多 50-70岁居多 晨间醒后最初几小时 50%死于家中
心脏骤停原因
心脏病:冠脉病 心肌病 心肌炎 心力衰
竭 瓣膜病 先心病 心包填塞 心电生理紊 乱
呼吸系统疾病:气道梗阻 感染 哮喘 窒
息性哮喘
神经系统疾病:蛛网膜下隙出血 脑梗死
创伤 :颅内、 胸腔 及腹腔脏器损伤、肢体创伤 (继发肺栓塞)—— 儿茶酚胺过度释放

心肺脑复苏三个阶段
现场复苏---基础生命支持 (basic life support BLS)
二期心肺复苏---高级生命支持 (advenced life support ALS)
后期复苏---持续生命支持 (prolonged life support PLS)
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心脏骤停的判断



全身抽搐—部分病人有此表现,无器质性心脏病 或心脏病较轻、全身情况良好者易出现,表现为 全身伸侧肌群强烈收缩,可在意识丧失同时或之 后出现 呼吸停止—意识丧失后出现,先为断续样呼吸, 然后停止,并出现全身发绀,也可能为间歇性叹 气样呼吸,如在心肺复苏中措施及时而得当,其 自主呼吸可能维持较长一段时间 瞳孔散大—循环中止后约50~60秒时出现 呕吐、大小便失禁—部分患者或早或晚有此表现
SCD之冠脉拴塞


心内膜炎 人工瓣膜 左室附壁血栓 血小板拴塞
冠脉炎



结缔组织病——结节性多动脉炎、系统性 硬化、巨细胞性动脉炎 川崎氏病: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徵 婴幼儿 梅毒性冠脉口狭窄
冠脉堵塞的其他原因




马凡氏综合征 妊娠期冠脉开裂 主动脉瓣粘液瘤脱垂入冠脉口 瓦氏窦瘤破裂 冠脉痉挛 心肌肌桥
胸 外 按 压
CPR2005
胸外按压
CPR2005
CPR2005
4分钟内不同CPR比较(按压频率100次/分)
15:2 30:2 2次呼吸 6秒 2次呼吸 6秒 15次按压 9秒 30次按压 18秒 …… …… …… …… 2次呼吸 6秒 2次呼吸 6秒 15次按压 9秒 30次按压 18秒 合计:32次呼吸 240次按压 20次呼吸300次按压 平均:呼吸8次/分按压60次/分 呼吸5次/分按压75次/分
A:维持气道与颈椎保护


视、听、感:异物,喘鸣音、面、颌骨骨 折,能够说话说明气道通畅。 颅脑外伤昏迷或GCS<=8 假设复合伤、昏迷患者、锁骨以上钝器伤 患者存在颈椎损伤。(颈椎保护)

开通气道——仰头抬颏
B:呼吸与通气支持

通过视、触、叩、听发现:呼吸频率及深 度,两侧听诊、运动,气管移位,骨擦感 。张力性气胸、连枷胸、肺挫伤、大量血 胸、开放性气胸。
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cardiac 心脏性猝死(sudden
arrest)
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
cardiac death,SCD )
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 识骤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 死亡。
心脏骤停是造成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
心脏骤停
心源性猝死:80% 其他:电解质紊乱 酸中毒 药物中毒 麻醉意外 手术 介入性操作 电击
人工循环的机制(二)
胸泵学说: 胸外按压时主要通过胸腔来起到泵血作用,
心脏仅作为一个管道来起作用,部分病人 中可能同时存在心脏泵血,但作用可能极 小。 胸部按压时胸腔内压力升高,主动脉内压 升高,血液流向外周,放松时胸腔内压下 降,静脉血被吸回心腔,反复不停按压、 心脏瓣膜与上腔静脉瓣的阻隔作用,血液 前向运动。已得到超声的证实。

原因
代谢紊乱 ARDS
失血
代谢和内分泌病:
Addison Cushing 甲状腺功能低下(长QT、心肌病)

原因
中毒:可卡因、甲苯、 尼古丁、
酒精、氯仿
感染:脑膜炎 、 心内膜炎、 心
肌炎、冠脉口梅毒 、 锥虫病
CAD所致scd的病理发现 ——冠脉病变
冠脉病变—— A.急性病变:斑块破裂 、血小板聚集、 血栓机化 B.慢性病变——广泛严重狭窄:169例 中主要血管狭窄75%以上:3-4支61%, 单支24%
致SCD之 心室心肌肥厚



冠脉病所致左室肥厚 无显著冠脉硬化的高血压心脏病 继发于瓣膜病的心肌肥厚 肥厚性心肌病(梗阻或否) 特发和继发性肺动脉高压
电生理失常

A.传导系统异常——
a.His-Purkinje系统纤维化:
i.原发性:Lenegre氏病
ii.继发性:心肌纤维化与钙化( Lev氏病) iii.病毒感染后传导系统纤维化 iv.遗传性传导系统病
CAD相关SCD中VF可能机制
主要临床事件
VF易感窗——断血后10~30分:
初10分与缺血有关 20~30分与再灌注有关
缺血/再灌注双重损害
冠脉血栓自溶 痉挛缓解 侧枝循环形成
SCD之冠脉先天畸形




发源于肺动脉 冠状动静脉瘘 左冠脉源自右冠窦 右冠脉源自左冠窦 冠脉心内分流 发育不良
交替式胸腹按压术

原理:下腔静脉缺少静脉瓣 优点:提高主动脉压力20-30mmHg
缺点:腹部按压不宜过强、时间过长,易 发生肝脾破裂及食管返流 方法:胸部同前。腹部手法同胸部,双手 重叠于脐部,胸部按压放松时按压腹部。

交替式胸腹按压方法(一)
交替式胸腹按压方法(二)
人工循环有效指标
基础生命支持---A B C
1.气道(Airway) 2.人工呼吸 (Breathing) 3.人工循环 (Circulation)
2010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成人基础生命支持简化流程
单人施救步骤(CAB)
判断意识:拍双肩,呼双耳,轻拍重叫 识别 :不呼吸或仅仅是喘息
救? 怎么救? “没救!”
大多数心脏骤停患 者院前未得到任何 旁观者的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
临床表现
心脏骤停的判断
心脏骤停症状体征的先后顺序(一)
原发病的表现或意外事件的发生 心脏停跳—心电图示心室颤动,心室停搏, 大致正常心电图(电-机械分离 ) 循环中止—血压测不到,大动脉搏动消失, 心音消失 意识丧失—心脏停跳后6~8秒出现,呈深 度昏迷,对强刺激无反应
心脏骤停症状体征的先后顺序(二)
D:功能残疾

神经系统的功能评价可以用GCS。 意识障碍的原因:缺氧、脑灌注不足、CNS 损伤、饮酒或服用药物。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



睁眼(E):4 - 自发睁眼;3 - 语言吩咐睁眼;2 - 疼痛刺激睁 眼;1 - 无睁眼。 语言(V):5 - 正常交谈;4 - 言语错乱;3 - 只能说出(不适 当)单词;2 - 只能发音;1 - 无发音。 运动(M):6 - 按吩咐动作;5 - 对疼痛刺激定位反应;4 对疼痛刺激屈曲反应;3 - 异常屈曲(去皮层状态);2 - 异常 伸展(去脑状态);1 - 无反应。 昏迷程度以E、V、M三者分数加总来评估,正常人的昏迷 指数是满分15分,昏迷程度越重者的昏迷指数越低分。 轻度昏迷:13分到14分。 中度昏迷:9分到12分。 重度昏 迷:3分到8分。 低于3分:因插管气切无法发声的重度昏 迷者会有 2T 的评分。 * 将三类得分相加,即得到GCS评 分。(最低3分,最高15分)。
b.传导途径异常
电生理失常
B.长QT间期综合征——
a.先天性:伴或不伴耳聋。
b.获得性:药物、毒物、电解质紊
乱、低体温、中枢损伤
电生理失常

C.不明原因心肌纤维化
a.无明确结构和功能原因
特发性心肌纤维化 ii. 短耦联Tdp iii.多形性VT iv. 先前健康者非特异性纤维 脂肪浸润
C:人工循环
人工循环的机制(一)
心泵学说: 胸外按压时直接挤压心脏,使心脏起到泵血作用。

心脏挤压时,心腔内血液受到驱动,由于各瓣膜 可起到正常生理作用,从而使心腔内血液按正常 方向流动并排出心脏;心脏按压放松时,胸廓因 有弹性而扩张,胸腔内压力为负压,静脉血被吸 回心脏,反复不断的按压与放松即可起到推动血 液循环。
超过6min者4%的存活率;
超过10min存活的可能性就更低了。
现代心肺复苏的发展
1956年发现: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 在内的各种心律失常在体外电击后可迅 速终止 1958年发现:口对口人工呼吸可增加潮 气量和血氧饱和度 1960年提出:胸外心脏按压的观点 近年认识到:脑复苏的重要性,提出心 肺脑复苏(CPCR)的概念
注意:张力性气胸患者表现为呼吸困难、频 速,正压通气使病情加重。 昏迷的患者气管插管-正压通气会导致气胸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