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概念•心肺复苏:对心脏骤停所采取的旨在恢复生命活动和智能的一系列及时、规范、有效的抢救措施。
•包括: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迅速建立有效的通气和人工循环,以保证脑组织及其他重要脏器的血供,支持基础生命活动。
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dvanced cardiovascular life support,ACLS):在BLS的基础上使用药物或电技术(除颤或起搏)来恢复自主心律和呼吸,以维持生命活动。
延续生命支持(prolonged life support, PLS):脑复苏、原发病的治疗和并发症的防治。
猝死标准•WHO建议:猝死指发病后6小时内非预料中的突然死亡;多数心脏病专家认为从猝死的突发性及意外性而言,主张将发病后1小时内死亡者定为猝死。
针对这一情况采取的最初的急救措施,称为心肺复苏(CPR),复苏最终的目的必须达到脑功能的恢复,即智能的恢复,又称为心肺脑复苏(CPCR)。
发展史•早在1947年美国Claude Beek教授首次报道对一室颤患者电除颤成功,以后除颤器材不断改善。
•Peter Safer 1958年发明口对口人工呼吸,因为简单易行而被确定为呼吸复苏的首选方法。
•1960年William Kouwenhoven等发表了第一篇有关胸外心脏按压的文章,被称为心肺复苏的里程碑。
口对口呼吸法和胸外心脏按压的结合,配以体外电击除颤法,构成现代心肺复苏的三大要素。
发展史•1966年全美复苏会议对CPR技术加以标准化,1974年开始制定了心肺复苏指南,并随着医学的发展和进步于1980、1986、1992、2000、2005年多次修改,挽救了许多心血管急症病人的生命。
•1986年第四届全美复苏会议对过去的CPR标准进行了评价和修改,并强调CPR的目的不仅仅是使患者恢复心跳和呼吸,更重要的是必须达到恢复智能和工作能力,将CPR的全过程称为CPCR。
发展史•2005年1月23-30日对该指南重新进行修改,并广泛征求意见,新指南在2005年12月13日的Circulation刊出。
心脏骤停的原因及诱因导致心脏呼吸骤停的原因众多,60%以上是由于心血管疾病所致,40%左右为其他原因。
•心源性心跳骤停:以冠心病最常见,尤其是在AMI的早期更易发生。
其他如心瓣膜病、心肌病、心肌炎、心脏肿瘤、急性心包压塞、肺动脉高压、急性肺源性心脏病、心脏或主动脉窦破裂等均可导致心跳骤停。
一些先天性心脏病,包括心脏解剖结构或心电传导异常和遗传性QT综合征也可导致心跳骤停。
原来依靠人工心脏起搏的患者,如起搏器突然发生故障,也可发生心跳骤停。
•非心源性心跳骤停:•1.呼吸停止:如气管内异物、烧伤或烟雾吸入致气道组织水肿、溺水和窒息等所致气道阻塞、脑卒中、药物过量和头部外伤等所致呼吸停止,造成心肌严重缺氧可致心跳骤停。
•2.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3.手术治疗操作和麻醉意外:心导管检查、选择性心血管造影、安臵心内起搏电极、支气管镜检查、气管插管或切开、胸腔手术及麻醉过程中均可发生心跳骤停。
此外,在治疗PSVT时压迫眼球或颈动脉窦,咽喉、声门、宫颈、尿道、结肠等检查因刺激迷走神经使其张力突然增高可导致心跳骤停。
•4.药物中毒或变态反应:以抗心律失常药为多见,其他如洋地黄、氨茶碱、锑剂、钙剂等也可导心跳骤停。
青霉素、链霉素、碘剂等药物以及血清制品发生严重的变态反应可心跳骤停。
•5.电击或雷击:触电或被雷击时,强电流通过心脏可引起室颤或心室停顿。
心脏电复律(房颤、PSVT)时应用不当或发生意外也可发生心跳骤停。
•6.各种严重的外伤或疾病的终未期:心脏功能受到抑制,最后心脏停止跳动。
•7.严重的恐惧或身体某些部位(如会阴部)突然遭受打击,可致心跳骤停。
•8.严重低温:诱发致命性心律失常可致心跳骤停。
心脏呼吸骤停的诊断1.一般临床表现•突然意识丧失、昏迷•面色苍白、紫绀•颈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呼吸骤停或出现抽气样呼吸,逐渐缓慢停止•双侧瞳孔散大•四肢抽搐以上各点以突然意识丧失、昏迷、紫绀和颈动脉搏动消失最为重要。
心脏骤停心电图特点•心室颤动(或扑动):心电图上QRS波群消失,代之以振幅较低、形态不一、快慢不一的基线摆动,每分钟达到250-500次。
这一类型在心跳骤停中约占80%;•心室停搏:ECG呈一条直线或仅有心房波,此时心室肌完全丧失了收缩功能;•电—机械分离:ECG虽有慢而宽大的QRS波,但不产生有效的心脏机械收缩,心脏不能有效排血,测不到血压和脉搏,听不到心音。
时间就是生命!•临床表现:一般心搏骤停4s可出现黑朦;5-10s可发生昏厥;15s可产生昏厥和抽搐,称Adams-Stokes综合征,20-30s呼吸停止;45s瞳孔散大;1-2min瞳孔固定;4-6min脑细胞可能发生不可逆损害。
•争分夺秒心肺复苏,不因任何原因延误复苏时机:4min内复苏救活50% ;4-6min仅救活10%;﹥6min存活率仅4%;10min以上存活率极低,但有超过20min复苏成功的报道。
心肺复苏注意事项在诊断和抢救心脏呼吸骤停者时,如突然出现意识丧失、昏迷、全身紫绀、颈动脉搏动消失,就应立即进行CPR。
应注意以下几点:•不要等到静听心音有无才开始抢救。
•不要等到以上判断心脏骤停的各项指标都具备才开始抢救。
•不要等到做心电图、测血压、或开放静脉以后才开始抢救。
•重点在于看反应、看呼吸。
(3)紧急吹气—人工呼吸•给予2次(2-5次?)紧急吹气,每次吹气超过1秒钟;•在CPR过程中,所有人工呼吸(无论是口对口、口对鼻、口对面罩,球囊—面罩,或球囊对高级气道,均应持续1秒以上,使患者胸廓起伏;•给予有效的潮气量:如果没有氧气支持则在一次吸气持续2秒以上给予潮气量约10ml/kg(700-1000ml)(Ⅱa类);如果有氧气支持(≥40%)则在1-2秒以上给予较小潮气量(400-600ml)(Ⅱb类)或成人球囊2/3体积被压陷;•如果未进行气管插管,按压-通气比值为30:2,但仍需进一步证实(Ⅱa类);高级人工气道存在时,每分钟通气8-10次,(约6-8秒1次)无需考虑通气与按压是否同步(Ⅱa类)。
•有自主循环的吹气频率10-12次/分(5-6秒吹气1次)。
人工呼吸•口对鼻呼吸:牙关紧闭或严重口腔损伤,病人的嘴无法张开或救护者与病人口对口难以密封者,此法吹气压力应稍大。
•口对面罩呼吸:单向阀门的面罩,或有氧气接口,口对面罩呼吸时同时供给氧气。
•球囊面罩给氧:救护者一手保持气道通畅,并固定面罩与病人面部紧密接触,另一只手挤压球囊,保持频率为12-15次/分,每次通气量为500-800ml。
球囊-面罩给氧与气管插管给氧疗效相同,彻底否定了气管插管通气方式是复苏的“金标准”人工呼吸•有效指标:•吹气时患者胸廓升高,不吹气时复原;•吹气时感觉气道阻力上升;•在吹气间歇听到或感觉到患者有呼气的气流逸出。
人工呼吸—B(breathing)•气管插管:可暂停复苏,但不超过30s,气管插管后,不用按压与通气同步。
•气管插管前应先给病人氧气。
如果病人存在自主呼吸,应先让病人吸高浓度氧3分钟,如自主呼吸不足,应使用球囊—面罩辅助呼吸。
气管插管后便于吸痰,气道管理,保证吸入高浓度氧,提供一种给药途径,准确控制潮气量,保证胃内容物、血液及口腔粘液不误吸入肺。
•反复插管及插管失败可影响心脏骤停复苏的预后。
气管插管可引起下列并发症:口咽粘膜损伤,肺脏长时间无通气,耽误胸外按压,误插入食道或分支气管。
•指征:用非侵入性措施无法保证昏迷病人的通气方法。
病人缺少保护性反射(如昏迷、心脏骤停等)气管插管参考参数:潮气量6-7ml/kg(400-600ml);呼吸频率12-15次/min;吸呼比1:2;气道压力5-25cmH2O;吸氧浓度依具体情况定:缺氧而PaCO2正常时40%-50%,升高时28%-32%,输入压力12-20cmH2O。
人工循环—C(circulation)•脉搏检查:开放气道时立即进行检查颈动脉。
•注意:1.所需时间应在10秒钟以内;2.勿用力过大,以免颈动脉受压,妨碍头部供血;3.不能肯定是否有循环,则应立即开始胸外按压;4.如无意识,皮肤粘膜紫绀,双侧瞳孔散大,再加上触摸不到脉搏,即可判定心搏停止。
•判断有无脉搏,要检查颈动脉,手法要快速准确,不要刻意触摸桡动脉,更不要长时间、反复触摸。
人工循环—胸外心脏按压•有效胸部按压是CPR产生血流的基础•按压位臵:胸骨中下1/3交界处。
•按压标准:按压深度为4-5cm,频率为100次/分。
•按压与放松时间一致,可产生有效的脑和冠状动脉灌注压。
•每2分钟评估1次病人,时间不超过10秒。
•按压中尽量减少中断;•救护者不愿进行人工呼吸,可单独胸外按压心肺复苏(Ⅱa类)。
•有效的胸部按压仅能使心脏指数接近正常的40%,因此,必须设法迅速恢复有效的自主心律—强调早期除颤心脏按压部位正确定位法2•2005年指南规定(成人):两乳头连线与胸骨交叉点处为心脏按压部位(腋下法)按压有效指征•触到脉搏•瞳孔逐渐缩小•口唇转红•开始有自主呼吸等复律•咳嗽复律:频率极快的室性心动过速或意识未完全丧失的患者,用力咳嗽,提高胸内压终止VT。
除颤注意事项•医院内除颤争取3分钟内进行(Ⅰ类)•目击下成人突然意识丧失,有除颤器时立即除颤;或立即实施CPR,等待除颤器到位并除颤;•非目击下的猝死在检查心电图和除颤前均应先进行5个周期的CPR;•很少需要盲目除颤,AED可自动识别室速与室颤,除颤器均可监测心电。
除颤注意事项•双相波除颤成功率提高,1次除颤即可;除颤不成功应继续CPR,并给予相关药物,2分钟后再1次除颤,直至仪器出现“无电击指征”信息或行高级生命支持(ACLS)。
•急救者不应在电击后立即检查心跳或脉搏,而是应改重新进行心肺复苏,心跳检查应在5组心肺复苏后进行。
•首次电除颤失败提示预后不良,应努力改善通气及矫正血液生化指标的异常,如改善心电生理状态、纠正酸中毒等。
电除颤成功的重要条件•两个电极板之间必须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使一定体积的心肌除极。
•同一位臵除颤多次不成攻可改换位臵•应尽量减少经胸电阻抗:导电糊、生理盐水、紧贴胸壁、呼气时•要尽早复律,及时使用除颤器,自200J开始,不要反复使用小能量放电血管活性药—肾上腺素•适应证:室颤、心脏停搏、无脉性VT、无脉性电活动。
•机理:α-受体兴奋作用,使外周血管收缩,主动脉舒张压升高,心肌和脑血流增多,但该药的β-受体兴奋作用是否有利于复苏仍有争议。
•剂量:▲“标准”剂量(1mg)静推与1mg心内注射可能产生相同的作用。
▲量效曲线显示其发挥最佳效应剂量为0.045-0.20mg/kg。
指南建议,首剂1mg,无效时可逐渐增加剂量(1,3,5mg),两次应用时间间隔为3-5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