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女娲造人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试着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等作另一种推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本文浅显易懂,可以通过复述故事的形式把握文章内容。
3.在体会神话魅力的基础上,注意神话与事实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深对神话的了解。
教学重点: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
1.理解神话的特点,并谈谈神话和现实之间的差距。
2.学习本文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要认识到女娲是一个虚实结合的产物。
教学方法:比较阅读法、讨论与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课前准备:1.女娲的画像。
2.其他有关人类产生的神话。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人,到底从何而来?思索着的远古人们用他们丰富的想象创造了女娲抟tu án
土造人的神话,今天我们所要学的《女娲造人》(板书文题)就是袁珂根据中国古代神话而改写的。
二、作者简介:(同学们,请说说你对袁珂的了解有哪些?请说说?)好,请大家看看PPT ,老师对袁珂的了解和你们的了解有哪些区别?
师:请同学们把有不一样的地方看一下。
三、理解课文内容:(PPT 展示4个问题,请同学们前后4人为一小组,读课文并讨论解决后选代表汇报分享本组问题答案给全班同学,师正并PPT 展示答案。
)
1.分析表现对人类的诞生感到喜悦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充溢在整篇文章中,这也是本课体现丰富想象力的地方。
对课文中有关语句,教师可从两方面提示:一是女娲在造出人之后,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这生命是她一手创造出来的,她的笑,体现了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
二是这种喜悦感,还体现在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如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等。
也可以从另外角度引导学生感受,如人类生命的可贵、人类生命与自然的关系、要珍爱生命等。
2.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你对女娲的认识。
女娲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广大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感。
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
“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就是由于她的这种创造力,世上才诞生了人类。
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快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般勤劳智慧。
她哪里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
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神话的情节是想象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
3.为什么女娲的身上具有这么多人的特点呢? 因为女娲是远古人们在人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塑造而成的,所以她的身上处处有着人类的痕迹。
由此可见,不是女娲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女娲。
4.思考探究:神话是怎么产生的呢?
古时当人们无法解释世界的形成、各种自然现象时,他们便认为有一种超越人力的神在主宰着这个世界。
如《盘古开天辟地》就是人们无法解释天地的形成及万物的起源而创作的一个神话。
如为什么刮风?因为有(风婆婆)。
为什么会打雷?(雷公)为什么会发洪水?因为有(水怪)。
到了后来,人们又开始借用神话表达一种惩恶扬善的思想,或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望。
如嫦娥奔月:为了惩罚嫦娥偷吃仙药让她永远和自己心爱的人分开,在广寒宫中受苦;
鹊桥相会: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
除夕:铲除恶魔,过上平安、幸福生活的愿望。
师小结:每一个成功的神话故事都凝聚了人们的聪明与智慧,是人们大胆奇特想象的结晶。
它陪伴着我们走过了七彩的童年,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四、理清文章脉络:(请同学们再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读课文,说说本文可划分为几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引出女娲造人的想法。
第二部分(第4~16自然段):叙述女娲造人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17、18自然段):叙写女娲解决了造人后的麻烦。
五、请同学们说说本文的主旨:
本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对人类自身起源的好奇、探索,以及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所作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
六、课堂练习:(ppt 显示习题,师引导完成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
七、作业设计:完成练习册。
八、板书设计:
女娲造人
⎩⎪⎨⎪⎧起因⎩
⎪⎨⎪⎧行走原野 感到孤独 该添点什么灵机一动 创造像自己的生物加入到世间过程⎩
⎪⎨⎪⎧
揉团黄土造第一个人 藤条一挥解决人类延续问题 分男女 创造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