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解题技巧及练习题

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解题技巧及练习题

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解题技巧及练习题一、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1.阅读下面科普短文(本文由网络文章改写)。

松花蛋又称皮蛋、变蛋、灰包蛋等,因剥开蛋壳后胶冻状的蛋清中常有松针状的结晶或花纹而得名,是一种我国传统风味食品,口感鲜滑爽口,色香味均有独到之处。

中医认为,松花蛋性凉,对牙痛、眼痛等疾病有一定疗效。

由于松花蛋会有一股碱涩味,在吃松花蛋的时候可以加入少量的姜醋汁。

松花蛋是用料泥包裹鸭蛋、鸡蛋等加工而成。

料泥是由生石灰、纯碱、食盐、红茶、草木灰(主要成分K2CO3)等原料与水按比例混合均匀制得。

料泥制作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反应,产生的强碱(NaOH、KOH)经蛋壳渗入到蛋清和蛋黄中,与其中的蛋白质作用,致使蛋白质分解、凝固并放出少量硫化氢气体和氨气。

同时渗入的碱还会与蛋白质分解出的氨基酸进一步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的盐的晶体沉积在凝胶态的蛋清中,便出现了朵朵“松花”。

而硫化氢气体则与蛋清和蛋黄中的矿物质作用生成各种硫化物,使蛋清和蛋黄的颜色发生改变,蛋清呈特殊的茶褐色、蛋黄则呈墨绿色。

下图表示松花蛋腌制时间与其中蛋清和蛋黄的pH的变化关系。

很多人在平时生活中都非常喜欢吃皮蛋瘦肉粥、凉拌松花蛋,专家提醒这种食物少吃无妨,却不能过多食用。

其一,松花蛋腌制过程中蛋白质分解、变质,导致营养价值遭到了一定的破坏。

其二,市售松花蛋还可能含铅(国家规定松花蛋中铅含量需小于0.5mg/kg)。

微量铅很容易被儿童吸收,导致铅中毒。

其三,剥开皮的松花蛋1至2小时内一定要吃完,若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非常容易感染沙门氏杆菌,沙门氏杆菌会快速繁殖,此时食用松花蛋很容易引起中毒现象。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食用松花蛋时加入少量姜醋汁可以除去松花蛋中______________味。

(2)料泥制作过程中会生成强碱NaOH和KOH,钾元素来自于原料中的_________。

生成NaOH的过程中,属于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松花蛋腌制时间与其中蛋清和蛋黄pH的变化关系判断,当蛋清和蛋黄pH均达到9以上时,松花蛋至少腌制的天数为(填字母序号,下同..)______。

A.2天 B.6天 C.12天 D.32天(4)下列关于松花蛋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A.松花蛋特殊颜色的形成与硫化氢气体有关B.松花蛋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成人可以多吃C.市售松花蛋可能含有少量的铅,儿童不宜食用D.剥开皮的松花蛋隔夜放置后依然可以放心食用【答案】碱涩K2CO3(或草木灰)Na2CO3+Ca(OH)2===CaCO3↓+2NaOH B AC【解析】(1)松花蛋显碱性,有一股碱涩味,加入少量姜醋汁,利用酸碱中和原理,可以除去碱涩味。

(2)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K2CO3,钾元素来自于原料中的草木灰。

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是复分解反应,生成NaOH的过程中,属于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3)据图可知,当PH=9时,腌制松花蛋的天数为6。

(4)A.因为硫化氢气体与蛋清和蛋黄中的矿物质作用生成各种硫化物,使蛋清和蛋黄的颜色发生改变,蛋清呈特殊的茶褐色、蛋黄则呈墨绿色,正确;B.松花蛋腌制过程中蛋白质分解、变质,导致营养价值遭到了一定的破坏,另外市售松花蛋还可能含有毒金属铅,错误;C.市售松花蛋还可能含铅(国家规定松花蛋中铅含量需小于0.5mg/kg)。

微量铅很容易被儿童吸收,导致铅中毒,正确;D.剥开皮的松花蛋1至2小时内一定要吃完,若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非常容易感染沙门氏杆菌,沙门氏杆菌会快速繁殖,此时食用松花蛋很容易引起中毒现象,错误。

故选AC。

2.(5分)阅读下列科普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1)1915年4月22日下午5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两军对峙的比利时伊珀尔战场,趁着顺风,德军一声令下开启了大约6000只压缩氯气(Cl2)钢瓶。

霎时间,在长约60公里的战线上,黄绿色的云团飘向法军阵地。

所经之地绿色植被枯黄褪色;英法士兵先是咳嗽继而喘息,甚至死亡,部分逃到高高的山上的士兵活了下来;战场上的武器锈迹斑斑。

这就是战争史上第一次化学战。

(1)推测氯气可能具有的物理性质是______。

(2)推测氯气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是______。

(3)元素周期表中氯元素的信息如图所示,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______。

(材料2)氯气可用于制备多种消毒剂。

①二氧化氯是一种高效、安全环保型杀菌消毒保鲜剂。

②漂白粉是一种广泛普及的杀菌消毒漂白剂,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Ca(ClO)2],其水溶液遇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钙和次氯酸[HClO],HClO起到杀菌、消毒、漂白的作用。

(1)①中二氧化氯的化学式为ClO2,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

(2)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答案】【材料1】(1)黄绿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刺激性气味)(2)毒性、与金属反应(氧化性、漂白性、腐蚀性)(3)17【材料2】(1)+4(2)Ca(ClO)2+H2O+CO2===CaCO3↓+2HClO【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的叙述可知,【材料1】(1)氯气可能具有的物理性质是黄绿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刺激性气味);(2)氯气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是毒性、与金属反应(氧化性、漂白性、腐蚀性);(3)元素周期表中氯元素的原子中,具有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故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7;【材料2】(1)①中二氧化氯的化学式为ClO2,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可根据化学式中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故为+4价;(2)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O)2+H2O+CO2===CaCO3↓+2HClO。

考点:物质的性质、用途3.阅读下面的科普短文在离地面约25km高空处有一层厚度极薄的气体层,主要成分是臭氧(O3),它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保护层。

与O2不同,通常状况下O3是淡蓝色气体,有难闻的鱼腥味。

O3不太稳定,一旦受热极易转化成O2,并放出大量的热。

O3比O2活泼的多,它能跟许多物质(SO2、CO、NO、氟利昂等)发生反应。

如除去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硫,一种方法是在微热条件下,O3与二氧化硫化合成三氧化硫,三氧化硫再跟H2O化合就得到了硫酸。

臭氧发生器可以制得O3,其原理是在放电条件下,O2能转化为O3。

从臭氧发生器出来的气体中含O3约3%。

臭氧层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大量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紫外线的伤害。

飞机排出的废气(含CO、NO等)以及常用的制冷剂“氟利昂”会使臭氧层形成空洞,从而使更多的紫外线照到地球表面,导致皮肤癌的发病率大大增加。

如不采取措施,后果不堪设想。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从微观角度解释O3与O2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O3与二氧化硫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保护臭氧层的有效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三氧化硫减少废气(含CO、NO等)以【答案】分子结构不同臭氧+二氧化硫∆及制冷剂“氟利昂”的排放【解析】【详解】(1)从微观角度解释O3与O2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分子结构不同;(2)在微热条件下,O3与二氧化硫化合成三氧化硫,O3与二氧化硫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三氧化硫为:】臭氧+二氧化硫∆(3)根据“飞机排出的废气(含CO、NO等)以及常用的制冷剂“氟利昂”会使臭氧层形成空洞”可知,保护臭氧层的有效方法是:减少废气(含CO、NO等)以及制冷剂“氟利昂”的排放。

4.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逐渐深入的。

如图是不同时期科学家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

1808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

他认为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不可再分割;同一类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的原子是以简单的整数比相结合。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森发现原子中存在电子。

1904年汤姆森提出了一个被称为“西瓜式”结构的原子结构模型,电子就像“西瓜子” 一样镶嵌在带正电的“西瓜狐”中。

电子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做了一个实验:用一束质量比电子大很多的带正电的高速运动的粒子轰击金箔,结果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但也有一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方向,还有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

据此他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1)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汤姆森发现了原子中的电子,这在当时是件很了不起的事,但由于受到那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他们的理论中存在一些缺陷甚至错误,按照目前初中阶段你学的原子结构的理论,你认为道尔顿的原子论存在的缺陷是_________。

汤姆森原子结构模型的缺陷是________。

(2)根据卢瑟福的实验所产生的现象,不能够获得的结论是______。

A原子核体积很小 B原子核质量较大C原子核带有正电 D核外电子带有负电(3)通过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史,你对科学的发展有哪些感想?____________。

【答案】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不可再分割没有发现带正电荷的原子核 D 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每一种科学理论都有它的局限性【解析】【分析】(1)根据物质的构成、原子结构知识回答;(2)根据卢瑟福的实验所产生的现象分析判断,注意着重分析现象发生的原因;(3)随研究的深入和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越来越接近事实真象回答。

【详解】(1)直接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它们都能直接构成物质,故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结论不正确,原子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的,电子很小,通过高速运动占据了原子核外相对很大的空间,且原子不是实心球体;故填: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不可再分割;没有发现带正电荷的原子核。

(2)用一束质量比电子大很多的带正电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是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说明原子核相对很小,原子内部有相对较大的空间;但有一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方向,说明原子核带正电荷,因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在α粒子从原子核附近通过时,造成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方向;还有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说明原子核质量远远大于α粒子,也就是说原子核质量较大;由以上分析可知:A、原子核体积很小,正确;B、原子核质量较大,正确;C、原子核带有正电,正确;D、核外电子带有负电,错误,以上实验现象不能说明核外电子带有负电。

故选D。

(3)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过了无数自我否定,而是逐渐接近事实真象,可见,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发展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每一种科学理论都有它的局限性;故填: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每一种科学理论都有它的局限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