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概论期末考试资料

教育概论期末考试资料

教育概论期末考试资料一、解答题(3小题,总分15分)1、教育的起源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也有不同的认识。

综合各种材料可见,教育理论界只要有:神话起源论、生物起源论、心里起源论、劳动起源论、生活起源论,以及交往起源论等多种说法。

(1)神话起源论的观点认为教育和其他万事万物一样是有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体现了神和天的意志。

这种起源没有科学依据,是人们由于知识水平不够而提出的一种不正确的主观猜想。

(2)生物起源论的观点认为教育的起源归结于动物的本能行为,教育过程是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传授活动。

这种教育的起源学说虽然符合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但是忽略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3)教育的心理起源论的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无意识的模仿。

这种观点把全部教育都归于无意识状态下的模仿,而把有意和在意识支配下的行为排除在教育之外,显得有些极端。

(4)教育的劳动起源论的观点认为人类教育源于其劳动或者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教育的基本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

这种观点体现了教育的社会性,认识到了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看到了社会性是教育起源的关键问题。

(5)教育的生活起源论的观点认为生活与劳动是并列的,教育不仅要传递劳动经验,更要传递生活经验,正是在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基础上菜产生教育。

这种观点看到了教育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认识到教育源于生活,要求教育与生活的融合,但是对于教育的起源本身的历史而言,教育的起源与教育和生活的关系,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而在教育生活起源论中,却未将其区分,当然也无法正确回答教育的起源问题。

2、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社会实践。

遗传素质是先天的,又是潜在的,有着非现实性的作用,遗传对人的发展没有决定作用。

遗传素质并非是获得性素质,获得性素质不可能被遗传。

遗传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个体发展的方向和速度,教育可在适应的基础上适度超越。

对人的发展有影响作用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

它们相互作用,影响着人的身心发展,人的发展和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另一方面,人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超越环境的限制甚至改变环境。

教育影响着个体身心发展的性质和水平,同样,教育又受个体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

教育可以促进人的发展,引导人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为人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方法和知识。

人的个体实践对人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个体实践的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到人的健康发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现自身的问题,才能不断的积累经验发展自己。

3、什么是教师,什么是学生,师生关系应该怎么样?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教育活动的管理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同时还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朋友,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学生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学活动的对象。

教育成果的好坏主要在学生身上得以体现。

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它不同于教与学的关系,而是存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基本人际关系。

教学的顺利进行需要建立在平等、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上,要求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的“交互主体性”。

4、课程的本质及特点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和媒介,其本质应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的、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

这样本质概括反映出学校课程应具有以下特征:客体性。

相对于学习者来说,课程是一种外在于学习主体的客观存在,是学习主题认识和经验的对象,而不是主观性的自我认识或观念。

目的性。

从人类教育活动所特有的育人目的性角度看,课程也无非是实现育人目标的手段,具有预期的目标指向性,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经验性。

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影响因素、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用的对象,课程应该可以通过认识和实践转化为个体经验的,不管这种经验是知识性的还是活动性的。

教育性。

从内容性质看,学校课程应该在学校环境中对学生具有教育意义和作用,缺乏教育性的经验不属于课程范围之列。

系统性。

具有预期目标的不论其存在形式如何,总脱离不了一定的结构系统,包括横向的组织与纵向的序列。

5、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什么?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基本要素构成的,是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构成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

教和学的共同目的是为了解决学生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矛盾。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性在于,教学内容的间接性、教学环境的潜隐性、教学中介的多样性、教学发展的高效性、教学主体的发展性。

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传授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在教学中,自始自终充满着多种多样的身心活动。

教学最终应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其身体和心理达到最健全的发展水平。

6、教育制度概述(1)教育制度的含义: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和教育规范体系的总称。

这一含义包括了“制度”的两重含义——规范和机构体系。

其中教育规范是教育制度的核心,教育机构是教育制度的载体。

根据教育制度调控的范围和层次可以将教育制度分为宏观层面的国家教育制度、中观层面的学校制度和微观层面的教学制度。

(2)教育体制的含义:教育体制基本上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用法,狭义的教育体制就是指教育管理体制,即教育行政机构体系和相关制度的总称。

广义的教育体制是指各种教育机构体系和相关制度的总称。

在广义上,教育体制与教与学意义上的教育制度内涵和外延重叠。

二、辨析题(3小题,总分30分)1、教育与人的关系(1)教育与人的基本关系教育的直接作用对象是人,所以教育与人的关系形成了诸多关系中的基本关系。

在影响人发展的多因素中,无论从个体层面还是群体层面看,教育无疑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因素。

从教育与人的关系看,不但要求人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适应教育,也更强调教育改变自己以适应人的身心特征,从而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

(2)教育建立在人的基础上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因为在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中,只有人才具有很好的可教性。

从结构上看,人类具有可教性的生理结构基础,是动物进化的最高产物,这为人的教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硬件条件。

从功能上看,人也具有可教性的基础,人类的大脑的功能比较复杂,可以完成许多其他动物所不能完成的任务,这位人的教育提供了必不可少了软件条件。

上述的条件只有人类具有,所以教育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的。

(3)人必须接受教育从社会对人的要求和人类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人类的教育都是必须的。

一个自然人成为一个社会人,适应社会的各种规则、与亲朋好友相处、学习一技之长谋生等等始终离不开教育。

2、遗传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教育对象的生理结构与机能是由其父母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在后代,无论其身体形态结构,还是内在功能,都是由其父母遗传物质决定的。

人从上代遗传下来的生理特征,如天资等特质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同时,遗传还制约着一个人发展的顺序和速率。

在教育过程中,只有顺应这种规律才可以得到良好的教育成果。

遗传因素对人身心发展有着严格的制约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教育只有适应此制约才能达到教育目的。

但是在适应的基础上也存在适度的超越,适度超前的教育可以诱发发展的发生,使教育走在发展的前面。

3、教育的目的(1)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教育基本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人才的总体要求,是培养人在的规格与标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育工作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2)教育目的的特点:宏观性。

它是国家指导全国教育事业的总要求,是制定各项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的依据,它规定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总目标和总任务。

预期性。

它是指社会或个人对教育对象未来发展状况的期望,所展现的是一种预期状态。

强制性。

它在内容上体现了国家的意志、政府的主张和党的利益。

时代性。

任何一个教育目的都具有时代气息,那种绝对普适性的超越时空的教育目的是不存在的。

(3)教育目的的功能:激励功能。

教育的目的是对受教育者未来的一种设想,它立足现实指向未来,因此它具有一定的理想性且蕴含着观念价值。

指导功能。

教育目的的指导功能既体现在指导行政部门制定有关方面方针政策上也体现在调节教育实践活动的方向上。

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为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是检验、评价、衡量全部教育最终结果的依据和标准。

不过只有教育活动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尤其是教育环境,包括师生的观念、各种教育资源等,才能具有上述功能。

否则教育目的的功能将会确实甚至丧失。

4、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是否矛盾教育公平与效率是相关而不是相对的一对范畴。

所谓教育效率,就是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之间的比率,它是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的比较,一句话,它是教育投入与其所实现的目的之比。

它所要说明和揭示的是在教育资源总量给定的情况下,如何使教育的收益最大化的问题,追求的是在总的教育资源固定的情形下,何种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与教育的实施能够使教育的收益最大化。

教育公平则是教育的一种基本价值观念与准则。

它与一定的社会基本制度,尤其是教育制度相联,并以此为基准规定着社会成员所享有的基本教育权利,规定着教育资源与利益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合理分配。

育公平与效率作为衡量教育发展的两种尺度必然有着内在的联系,但二者又有其各自独立的内涵和意义。

三、论述题(3小题,总分45分)1、中国梦实现的过程中,在教育方面可以做出那些改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个国家的教育从根本上决定着这个国家将来的发展潜力。

所以要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就得重视教育不断的发展和改善教育。

对于中国现在的教育现状,我觉得可从下面几点做出必要的改善:(1)教育不仅仅是未成年人的教育应该促进成人的教育,提供学习的方法和机会,并提高论文和考核的标准。

在当代信息高度发达的时期,我觉得是有可能利用少量的教学资源使得更多的人们获益的。

我觉得,只要是有心人,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并且通过了严格的考核,就有理由让社会接受其文凭。

(2)教育不仅仅是应试的教育应该想办法提高学生的素质,我建议使用定期普查与跟踪培养的办法,来提高学生的素质。

有很多“差生”,无非是做事情没有计划,自控能力不强(也有培养的方法),或者是有感情方面的原因,只要稍微的提醒,老师、家长以及学生自己多加注意和锻炼,就会改变学生的一生。

(3)教育不仅仅是学习的教育教育不仅仅是对于概念、技能的灌输,特别是到了大学,更是不应该只会被填鸭的学习,在大学应该培养自主探索与发明的精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