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概论复习试题(附答案)

教育概论复习试题(附答案)

第一章一、单选题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著作( B )是近代最早的一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学巨著。

A、《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B、《大教学论》C、《普通教育学》D、《经验与教育》2、我国先秦时期的( A )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A、《学记》B、《论语》C、《大学》D、《中庸》3、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其标志性的事件是哪本著作的出版?( B )A、《大教学论》B、《普通教育学》C、《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D、《经验与教育》二、多选题1、教育的基本要素为( ABD )A、教育者B、学习者C、教育过程D、教育影响2、实验教育学派对主要代表人物为( AB )A、梅伊曼B、拉伊C、杜威D、赫尔巴特3、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主要有( ABC )A、原始性B、宗教性C、无阶级性D、学习内容非常丰富4、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AC )A、杜威B、赫尔巴特C、克伯屈D、拉伊三、辨析:1、从起源上讲,教育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

不仅一切人类社会有教育……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

答:错误,因为这是典型的生物起源说的观点,其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从而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教育行为之间的差别。

2、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答:错误,这是心理起源说的观点,其错误在于过分夸大了模仿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对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认识不足,否定了教育的目的性和意识性。

四、简答题1、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答:第一、教育及生活,教育的过程和生活都是合一的,而不是为了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

第二、教育即个人经验的增长,教育在于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增长自己的经验,这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第三、教育是生活,是个人经验的增长过程,其原因在于学校就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实际上就是一个在社会上成长的过程。

第四、学校的课程是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打破了原来与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第五、教育教学中不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学生才是教育教学的中心。

第六、注重儿童的创造性发挥,提倡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讨论、发现。

2、古代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答:第一、出现了学校教育,教育目标狭窄;第二、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教育具有阶级性;第三、以伦理道德、宗教经典为主要内容,教育内容封闭;第四、经行呆板的知识传授和强迫的道德灌输,教育方法机械;第五、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获得了初步的科学教育认识。

3、现代社会的教育具有哪些特点?答:第一、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第二、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第三、学习内容极其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第四、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第五、教育贯穿人得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第六、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第七、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

第二章一、单选题1、一个出身贫寒的子弟通过教育改变了命运,这是教育何种作用的体现?(D)A、促进政治民主化B、有助于政治信息的加工与传播C、有助于设计政治求同存异共同发展D、有助于促进社会流动二、多选题1、教育功能从作用的对象来看可以分为( AD )A、个体功能B、正向功能C、显性功能D、社会功能2、教育功能从作用的方向来看可以分为( BD )A、个体功能B、正向功能C、显性功能D、负向功能3、教育功能从作用的呈现形式来看可以分为( BC )A、个体功能B、隐性功能C、显性功能D、负向功能4、经济对现代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ABCD )A、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与传递B、经济结构制约教育结构C、经济发展影响教育发展速度D、经济发展影响教育改革进程5、教育对文化的影响作用主要有( ABCD )A、教育具有文化传承功能B、文化具有文化选择功能C、教育具有文化整合功能D、教育具有文化创新功能三、简答题1、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是什么?它们分别对教育提出了哪些要求?答:①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对教育的要求:循序渐进②阶段性: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对教育的要求: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

③不平衡性:指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

对教育的要求: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④互补性:对教育的要求:要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暂时落后或其他方面有缺陷的学生,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都会达到与一般正常学生一样的发展水平。

⑤个别差异性: 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对教育的要求:因材施教.2、试论述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

答:(1)遗传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①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和可能性。

②遗传成熟机制制约着个体发展的顺序、速度。

③遗传不决定人的发展。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①环境影响人的发展。

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②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

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①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第一、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第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②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教育内部条件:一取决于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的实现程度。

二取决于教师敬业爱业、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

三取决于教育过程是否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校外部条件:一是取决于社会影响与学校教育影响一致性的程度。

二是取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

(3)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起决定作用:①是个体发展的内因。

②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最终的定向、动力和基础作用;③如果缺失,则会造成个体发展的被动性、外在性和异化,最终阻碍个体的发展。

总结: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的,它们是一个整体系统,我们不能孤立、片面地来分析每一因素对人发展的作用。

它们之间性质的差异、力量的强弱、组合的不同,以及它们不断的发展变化,使人的发展具有不同的水平和特色,因此应以系统论的观点,从动态上来研究和把握各种因素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第三章一、多选题1、确定现代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主要是( ABC )A、生产力的影响B、生产关系的影响C、受教者身心的制约D、个人的价值观二、简答:应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五育”的关系?答:五育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

1.德育是方向、灵魂,对其它各育起着导向和保证作用;2.智育是主体、中心,为其它各育的实施提供知识基础和智力基础;3.体育是基础,是顺利而有效地实施各育的物质基础;4.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起着辅德、益智、促体的作用。

第四章一、单选题1、最早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是( A )A、法国B、英国C、美国D、德国2、以教师任教学校为中心的教师培训是( B )A、在职进修B、校本培训C、教师发展学校D、教前师范教育3、“外塑论”学生观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 )A、洛克和赫尔巴特B、卢梭和杜威C、洛克和杜威D、卢梭和赫尔巴特4、只是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学生不问是非绝对服从的师生关系类型是( C )A、放任—自流型B、民主—参与型C、命令—服从型D、宽松—参与型二、多选题1、在现代语境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促使其转变的原因主要有( ABCD )A、终身教育的要求B、网络时代消解了教师的权威C、现代知识观的变迁D、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2、为了适应我国新课程改革和时代发展的需要,现代教师角色应进行怎样的转变?( ABCD )A、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研究者B、有独白者转变为对话者C、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发展的主体 C、由学生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3、师生关系的基本内容包括( ABC )A、教育关系B、心理关系C、伦理关系D、朋友关系三、简答题1、教师的劳动具有哪些特点?答:①复杂性②创造性、重组性③示范性④长周期性和迟效性⑤艰苦性⑥劳动量的隐含性⑦科学性和艺术性⑧劳动的协作性2、现代学生的基本特点有哪些?答:①主体性学生观。

②单选发展性学生观。

③完整性学生观。

④个性化学生观。

第五章一、单选题1、以学科知识为基础、根据学科逻辑而编排的课程是(B)A、活动课程B、学科课程C、综合课程D、核心课程2、根据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价值和地位上的区别可分为( B )A、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B、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C、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D、显性课程与外围课程二、多选题1、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主要有( ACD )A、自主学习B、接受性学习C、合作学习D、探究学习三、简答题1、当前,世界发达国家课程改革呈现出哪些特点?答:①注学生终身发展②重国际理解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③调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④强课程、教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⑤程自主更新与学校文化的重建⑥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四、论述:试比较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答:1、两种不同的课程,它们的逻辑起点不同:前者以学科中的逻辑经验为基点;后者以儿童的心理经验为基点。

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学科课程并不排除儿童的心理经验,它所排斥的是盲目沉醉于儿童当前的经验发展水平,从而抑制儿童经验的进一步发展;活动课程不排斥逻辑经验的教育价值,所排斥的是逻辑经验脱离儿童的心理经验。

3、不能持非此即彼的二元论态度。

第六章一、单选题1、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D )A、智育B、德育C、实践活动D、教学2、教师主要通过口头语言传递或示范操作,使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技能的教学模式是( A )A、传递—接受模式B、引导—发现模式C、自学--辅导模式D、情境—陶冶模式3、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的辅导贯穿于自学过程始终,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是( C )A、传递—接受模式B、引导—发现模式C、自学--辅导模式D、情境—陶冶模式二、多选题1、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 ABD )A、练习法B、实验法C、讲授法D、实习作业法2、以直接知觉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 AD )A、演示法B、讲授法C、谈话法D、参观法三、辨析题1、教学就是智育。

答:错误,教学与智育不是一个概念,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智育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之一。

智育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但是教学却不是智育实现的唯一途径,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