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学习心得教育部制定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提出4个基本理念: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这表明了党和政府对教师的高度重视,社会对教师的高度关注。
作为一名教师担负着传承历史文明的重任,首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中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灵魂。
中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有极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教师的道德表现能够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
作为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
所以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
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用自己崇高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现今社会是知识社会,学习的社会,知识更新加快。
因此,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活到老学到老,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把学习看作一种乐趣,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要以宽广扎实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真正掌握教书育人的本领,尤其是必要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以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来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目标。
面对挑战和机遇,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潜心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拓宽知识视野,以便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总之,《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我们教师明确了努力的方向,我们绝不能辜负民族和国家的重托,一定要以标准为指针不断完善自己。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学习体会《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由“引言”、“基本理念”(共4条)、“基本内容”(共分3个“维度”、14个“领域”、61个“条款”)和“实施建议”(共4条)组成,核心是“基本理念”。
4个基本理念是: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
中学教师应把握“基本理念”,遵照“实施建议”,执行“基本内容”,做符合“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教师。
理念之一:“学生为本”按照《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中的“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能总结、反思,改变教法,由习惯于批量生产形成的固定课堂模式,转型为以满足个性需求的分类意识,尊重学生人格,启迪心智,改教为育,变单纯教授知识为既授知识也传播道理。
在尊重学生人格基础上,信任他们、鼓励他们、挖掘他们内在潜能,诱发他们学习动力,调动他们学习兴趣,完成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对自己、对家庭、对祖国的意义,成为他们自然本能流露的行为。
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高素质的劳动者、拔尖创新人才。
应遵循“因材施教”原则。
对每一个学生深入了解,包括:知识基础、生活习惯、个性脾气、兴趣爱好、结交人群等等,有针对性,有层次性,要有育人理念与本领。
理念之二:“师德为先”《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中的“师德为先”,首先对老师在理念上要求:有理想,有职业道德,有准确的价值观,爱自己的事业;其次在行为上能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有人格魅力、学识魅力。
只有这样,才会尊重学生、对学生有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才能做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理念之三:“能力为重”这里的能力指的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明确要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
不但要教书育人,并且还要用自身形象影响学生。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自身拥有育人能力,才能培育好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要使学生成人,必须把学到的知识能运用于实际。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对具体教学工作的能力要求,特别强调要“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找到新意、找到乐趣、找到灵感,才能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才能为学生“营造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氛围”;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中才能找到不足、找到短板、找到漏洞,才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让他们成材。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要求对学生的成长规律进行研究,研究高中生的成长规律,了解他们的个性形成过程,提供合适的教育,促进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教师要做好真正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让学生今后能够走上成功之路。
当教师在教育、教学、科研三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就能使学生真正成人、成材、成功。
理念之四:“终身学习”《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对教师“终身学习”理念要求有三点:一是学习国内外先进教育理论、经验和做法;二是学习新鲜知识及注重文化含量;三是秉持持续发展意识和能力,成为终身学习典范。
作为教师,要终身学习的观点,向大自然学习、向社会学习,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学习《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可以体会到《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是健全中学教师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以从整体上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保障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对中学教师教育教学活动具有科学有效的指导作用,对教师的观念、知识、行为等提出明确要求,教师按照这些要求,不仅能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科学性,也能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突出了师德为先,要求教师要履行职业道德规范,做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要求教师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促进每个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强调实践能力,要求教师要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体现时代特点,要求教师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把《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转化为教师的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到工作中,就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学习《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几点体会《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
通过学习,我充分认识到规范教师专业标准的重要性,以下是我的学习体会。
首先,要爱岗敬业。
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力求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其次,要加强学习。
对教师而言,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才能教好每一位学生。
怎样提高自身素质呢?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孜孜不倦的学习,做到厚积薄发,精益求精,时刻准备着用“一桶水”来供给学生“一碗水”。
同时也要注重加强政治学习,比如学习《义务教育法》、《中华人们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严格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第三,要奉献爱心。
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
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要付出特殊的关爱,切忌言行过激、办事草率。
对学生细微之处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发现他们“闪光点”,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四,要以身作则。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们都喜欢模仿。
为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
只有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才能把教师当成良师益友。
总之,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才能培养出明礼、诚信、自尊、自爱、自信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我要努力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切实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用崇高的师德师风塑造人,用扎实的知识储备教育人。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及日常生活中,我会时时以《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要求自己,做一名优秀的中学教师!学习《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体会之一写的根据是一些摘录与片断,因此难免有偏面与断章取义之嫌,现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发布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尽管既是试行,又是征求意见稿,但毕竟是官方权力机关的颁发的正式文件。
更具可靠性,引据性与可信度。
读了《标准》,发现正版与非正版之间,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特别明显的一点是,强调、突出“理念”两字。
文件开宗明义,第一句就是一个“基本理念”,而在第二大题“基本内容”中,第一个维度,又谈了“专业理念”。
“理念”成了本标准的标指性语词。
理念,是一种信念,是一种思想,是一种观念。
有了理念,视野才能开阔,志向才能高远,追求才会有终极目标;人生没有理念,就等于一艘没有指南针的航船,教师缺乏理念,等同于在为教室、教材打工,少了为教育事业奋斗的精神。
毛泽东同志早在上世纪中就告诫我们:“许多同志往往记住了我党的具体的个别的工作路线和政策,忘记了我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标准》首先讲的四个基本理念是: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这是针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的具体体现,是贯彻执行《纲要》的落实举措;而“专业理念”维度中的五条,实际上是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四个“学会”,即: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的深入阐述。
要学习教育方针、政策,教育法律、法规,理解中学教育工作的意义,热爱中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就要学会学习;认同中学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就要学会做事;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就要学会做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开展协作与交流,就要学会共处。
理念之重要,不言而喻,可是,它既看不见,又摸不着。
不过,你无法否认,它确确实实地存在着,有了它,工作起来轻松、主动,把握好理念、重视理念意识,按照自己构建的理念去贯彻执行,变被动为主动,自有不同凡响的乐趣。
最后,我有一个建议:理念中的第一条“学生为本”,是否可以改为“育生为本”,这样更突显教师主体的任务。
《纲要》在战略主题中提的是“以人为本”,胡锦涛总书记曾提过“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强调教师需要一个“育”字,作为中学教师的专业标准,把中学教师“重教轻育”、“重知轻德”的长期习惯扭转过来,改“学”为“育”可能更为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