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教育管理哲学与基础理论

第二章 教育管理哲学与基础理论


• (二)人本主义哲学对教育管理学的启示 • 第一,“以人为本”是学校教育活动和管理活动本质属性 及客观规律的反映与体现。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最基本的 要素是人,管理者校长、主任等是人,被管理者教师、职 工等是人,学校的产品即受教育者学生也是人。 • 第二,“以人为本”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管理活动提出 的客观要求。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从根本上改变了管理活 动的存在基础,它要求现代管理必须以劳动者为中心,重 视人的作用,尤其是重视知识持有者在知识的生产、重组 和转换生成中的作用。可以预见,未来学校之间的竞争将 不再是地域或环境的竞争,也不再是设施、经费、生源和 办学传统的竞争,最根本的是人才的竞争。 • 第三,“以人为本”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坚持办学以教师 为本。 • 第四,“以人为本”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坚持教育以学生 为本。
五、教育管理学与相邻学科
• • • • • • • (一)教育管理学与教育学 (二)教育管理学与管理学 (三)教育管理学与心理学 (四)教育管理学与经济学 (五)教育管理学与法学 (六)教育管理学与统计学 教育管理学还应广泛地吸收社会学、人类 学、运筹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成果。
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及主要流派
• (三)控制论 • 控制论是研究各种系统的自动调节和控制的一般 规律的科学。其任务是探讨各类系统所共有的信 息交换、反馈调节、自组织、自适应等方面的共 性,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形成一套适用于各门 学科的共同语言、概念、模型和方法。控制论的 创始人是美国教学家、电讯工程师维纳(Wiener, N.)。 • 控制论的突出贡献之一就是提出这一过程中的反 馈原理。 • 控制论的另一理论贡献是提出了控制的基本方法。 信息方法、黑箱方法 、功能模拟法 、人—机对话 法
• 教育管理整合论:大致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澳大利 亚教育管理学教授埃弗斯和墨尔本大学的教育管理学教授 拉科姆斯基是该理论最重要的倡导者。他们认为,教育管 理整合论的根本旨趣是企图建立一门新型的管理科学。应 重视运用自然科学的成就来理解人的主观性。倡导管理理 论与教育理论之间的统一,强调在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之 间建立一种更富成效的关系,反对在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 之间作简单的二元区分,呼吁从一元的、整体的观点审视 它们的关系。 • 总之,20世纪70年代的教育管理学理论主要是以客观主义 为取向,重点关注的是事实、效率等问题,而20世纪70年 代之后,教育管理学理论开始向主观主义转向,重点关注 的是价值伦理问题。教育管理学理论将从单一简化体系走 向多元综合模式,将从以“管”为中心的研究走向以“理” 为中心的阐释,将从物化、被动、惟利是图的人的假设走 向现实的互主体的人的假设,将从描述解释取向走向批判 反思,将从效率理性追求走向价值伦理表达。
第二章 教育管理哲学与基础 理论
• 一、马克思主义与教育管理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和核心内容是坚持实事求是。 根据物质的本性是运动的,客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因此, 要求人们的思想观念也要与时俱进,随之发展和变化。 •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对于我国教育管理学理论 建设和实践探索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 义哲学为指导,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学校教育事业的性质所 决定的。第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是提高我 国教育管理科学水平的需要。第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 学为指导,具体体现在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思想来分析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解决学校管 理工作中的各种内在矛盾;体现在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 理论武器来分析、批判、借鉴和吸收一切古今中外的教育 思想和管理理论。 •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在提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 导的同时,我们还要防止把马克思主义机械化、教条化、 僵化的倾向,更要防止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来取代教育管理 科学的倾向。
(二)后现代主义哲学对于教育管理学的启示
• 第一,价值性更甚于事实性。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思想重 视教育管理过程的价值性更甚于事实性,强调教育组织的 主体性更甚于客观性,强调教育管理知识的多元性和发展 性更甚于单面性和静止性,强调教育管理方法的多样性更 甚于标准化,特别重视理解、对话、分权和解释等在教育 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 第二,从封闭走向开放 。权力中心主义、自上而下式的 教育管理组织被后现代教育管理组织所替代,并主张要尊 重组织中个体存在的价值和创造性,教育管理组织开始出 现“去中心化”的倾向,管理的民主性和个性化方式成为 了教育组织结构的鲜明特征,强调教育组织要为个人提供 更多的自我实现、自我发展机会,尊重个体与小规模团体 的创造与创新能力。 • 第三,从权力中心到权力下放 。学校应该被赋予更大的 权力,强调适度分权,在赋予组织成员决策权力的同时增 强其责任感和义务感,同时要求决策者必须依靠群体的智 慧去进行重大事项的决策。
四、系统科学与教育管理
• 系统科学是对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笼统称 呼,又简称“三论”。 • 系统论(Systematology),简单地说就是撇开具 体的物质运动形态,研究系统的一般原理的科学。 系统论的创始人是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 朗菲(L. V. Bertalanfy)。1937年,他提出了 “一般系统论”的学说概念。他认为:“系统是 互相作用着的诸种成份的综合体”。 • 系统的共性 :集合性 、有序性 、相关性 、整体 性 • 系统的特性 :目的性 、环境适应性 、环境改造 性
教育管理的哲学基础
• 二、人本主义与教育管理 • (一)人本主义哲学的内涵 • “人本主义”(Humanism)一词来自拉丁文的 “humanitas”。“Humanitas”最早出现在古罗马作家西塞 罗和格利乌斯的著作中,意思是指“人性”、“人情”和 “万物之灵”。人本主义作为一种系统的思想形态是和 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联系在一起并由欧洲文艺复 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运动来完成的。人文主义者高举起人的 旗帜,热情歌颂人的力量,向往世俗的幸福。他们用人性 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用人的世俗幸福和欲望反对 封建禁欲主义。人本主义思想发展到现代,其思想主脉发 生了很大的变化,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论”、柏格森 的“生命哲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以及弗洛伊德 的“精神分析学说”等都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 • 二、教育管理学在当代的新进展 • 教育管理科学论 教育管理科学论最初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是伴随 著名的教育管理理论运动而成长起来的一个主导性理论流 派。早期代表人物主要以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管理学家哈 尔品、格林菲斯、坎贝尔和盖茨尔斯等人最为重要和著名, 后期代表人物以美国教育管理学家西弗尔、霍伊和米斯格 等人影响甚巨。 教育管理科学论首先对传统的教育管理学进行了严厉 批评,认为在泰罗、法约尔等管理理论影响下成长起来的 教育管理学,根本不能算作科学,至多只能看作是逸闻轶 事和民间智慧。传统教育管理学肤浅粗俗,用哈尔品的话 说,它属于“赤裸裸的经验论”(naked empiricism)。 而教育管理科学论则致力于构建一门真正科学的教育管理 学。这里所说的真正科学的教育管理学,其意是指教育管 理学以物理学、天文学这样一些科学为榜样,努力使自己 成为一门与自然科学毫无分别的科学。教育管理科学是价 值无涉的和客观的,它的旨趣只在于研究正确的决定和做
• 信息论是研究信息的本质并用数学方法研究信息的计量、 传递、变换和储存的科学。信息论的创始人是美国麻省理 工学院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申农(Shannon,C.E.)。他 认为信息是关于环境事实的可通讯的知识,信息通过各种 形式,包括数据(字母、符号和数字)、代码、图纸、报 表、指令等反映出来。 • 并提出“信息量等于消息中被消除的不确定性的数量”。 它解决了管理跨度问题,即一个管理者直接管理多少人为 最合适?信息量公式为这个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答案。据有 关研究表明:人的管理跨度是受其处理信息的能力所限制 的,并通过计算得出人处理信息的能力大约为每秒钟5-17 比特。由此便推断出上层管理者直接控制的下层人数一般 在4-15人之间为宜。 • 信息论的另一个理论贡献是提出了信息系统的模型。
• 教育管理主观论: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格林菲德是该理论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教育管理主观论继 承了以康德为代表的德国唯心主义传统,体现了康德哲学 中的唯心主义追求、批判精神、调和论倾向以及伦理观点, 吸收了韦伯的理解社会学思想。 • 教育管理价值论:大致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加拿大维 多利亚大学教授霍基金森是该理论最重要的发言人。反对 逻辑实证主义将价值从科学王国中武断地涤除出去的做法, 主张对价值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 教育管理批判论:大致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澳大利亚的著名批判理论家、教育管理学教授贝茨和美国 印地安纳大学的教育领导学教授福斯特,是该理论最有影 响的代表人物。 教育管理学应是一门关注入间正义、道义、平等和公正的 道德科学。而且当代管理科学的一个严重失误是它对本真 的教育问题视而不见。这个本真的教育问题就是,学校组 织管理活动怎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后现代主义与教育管理
• (一)后现代主义哲学内涵 • 1979年,法国哲学家利奥塔的《后现代状况》一书,标志着后现代主 义正式走上了哲学舞台。作为对现代哲学发起的后现代批判,后现代 主义最早可以追溯到尼采、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阿多尔诺等人, 它是指20世纪60、70年代以来,西方具有反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哲 学思潮。“后现代哲学”主要有后结构主义(福柯、德里达等)、哲 学解释学(伽答默尔)、新实用主义(奎因、罗蒂)、建设性后现代 主义(格里芬、霍伊等)、后现代马克思主义(詹姆逊等)等各种思 潮和学派。 • 后现代哲学要求结束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理性主义传统,放弃对绝对 真理体系的向往,宣告理性原则和真理体系终结;否定理性的权威性、 合法性,攻击理性的工具性、极权性、压制性、操纵性;由此否认客 观真理和真理的客观标准,宣扬非理性主义。后现代哲学作为反理性 主义的启蒙心态与思潮,强调非理性、情感性、差异性,主张打破同 一性和整体性。 • 后现代哲学否定文艺复兴以来形成的主体主义和人类中心,宣告主体 死亡和人类中心地位的结束;否定人的中心性、优越性、自主性、创 造性,否定永恒不变的人性和人的本质,并由此反对人道主义、宣扬 非中心主义。后现代哲学反对主体主义,宣告主体已经死亡。继尼采 宣称“上帝死了”之后,福柯又宣称“人死了”,也就是说主体已经 死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