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优秀课件
“线绳绷得”一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句写出了痛苦 的情感让作者 感到窒息,难 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 以承受。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
食指
“卷”字写出了告别声浪之巨大 之震撼。 “缓缓地移动的北京”幻觉意 象,实际上移动的是火车, 也写出了仿佛被北京抛弃注 定漂泊的失落痛楚。
第二部分:具体描写离别时撕心裂 肺的场面。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食指
“抓住她的衣领” “不能松”写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出了作者离开时的依恋、迷惘、 绝望和痛楚。 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 “亲热地叫喊” “妈妈啊,北 京”既表达对母亲的依恋,也表 然后对她亲热地叫喊: 达了对家乡北京的难以割舍的感 情,同时深刻传达出内心对党、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对国家、对政府的殷切期望,希 望党和国家关注知青的命运。 “最后”与前面呼应,这是最后 一面,这个词语表达了诗人对北 京的依依离别甚至是诀别的心理 感受。
主题
诗歌通过对 1968年4点08分载 着的北京知青赴农 村插队的火车开动 这一特定场景的描 绘,表达了诗人对 故乡和亲人的依恋 之情、对未来命运 的忧虑和恐慌。见 证了知青时代那段 不堪回首的历史。
诗歌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食指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浪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食指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的手中
“疼痛”是离开母亲离开京 城的痛楚。“骤然”点 明痛苦触动心灵时的猝 不及防。 “妈妈”一句化用孟郊诗 句,细腻形象地写出了 内心的无比痛苦。 “风筝”一句运用比喻, 写出了内心对母亲及京 城的牵挂,依恋。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968年12月20日,诗 中描述的是诗人1968年12月20 日4:08分,告别家乡北京到山 西插队的情形。“四点零八分的 北京”成了诗人个人命运的记号。
• 知青:指的是“文化大革命”中,从城镇 参加上山下乡的初中或高中毕业生。 • 知青文学:反映的是当年知识青年的经历 和感受。
• • • • • • • • • • • • • •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我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我的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一声尖厉的汽笛长鸣
“这是”两句运用反复修辞强调 这是定格在作者心中最难忘的 时刻,这是即将告别的最后的 北京。 “海浪”而非“海洋”强调人 多,与“翻动”搭配形象生动 地描绘出了知青离京亲人送别 的热烈场面。 “尖厉”表明汽笛很刺耳,暗 含了作者不愿意听到、不愿意 离开北京的心情。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剧烈抖动的北京建筑” 是幻觉意象,实际上抖动 的是即将离去的火车, “剧烈”写出了车启动瞬 间作者的惊愕感觉,离京 对于一个20岁的知青内心 是一种极为强烈的撞击和 震撼。
第一部分:描写离别场面,以及离别时 的痛苦和迷惘。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1968年12月20日
“最后”与前面呼应, 这是最后一面,这个 词语表达了诗人对北 京的依依离别甚至是 诀别的心理感受。
第三部分:直接抒写诗人对北京的 依恋之情。
课后思考题:分析离别场景中“手”的意象蕴含的情感内涵。
诗歌结尾处,诗人拼命地用手一抓,抓 住了不知是谁的手,那种对故乡的依恋和热 爱之情在“抓”这个富于动作感的形象中得 到了有力的升华。从这里,我们似乎看到抒 情主人公“我”那张泪眼模糊的脸,那种悲 伤、失落和无助。
• 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 • 我才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 • • • • • • • • • •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就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他的衣领,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是我的最后的北京。1968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