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精品教案《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案【教学目标】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面对离别时复杂且鲜活的情感;2、带领学生赏析诗人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3、结合历史资料诵读诗歌,领悟诗人在特殊年代所具有的特殊情怀。
教学难点:1、对诗歌细节描写的赏析;2、引导学生抓住细节“我手写我心”【学时】一课时【相关资料】食指,原名郭路生,因为母亲在一次旅途中生下他,所以取名为“路生”。
为什么叫食指呢?有人说,其母姓石,“食指”即“石之子”也;有人说,人们在诋毁或指责别人总爱用食指来指指点点,诗人认为,在别人背后的指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他的诗《相信未来》被江青点名批评,所以一度被人侮辱、嘲弄和指责,所以笔名为“食指”(也有“实质”的意思)。
“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
1968年到山西汾阳杏花村插队,但“牧童遥指”的乡村并没有诗意的美好,繁重的体力劳动反而打击着诗人敏感的神经和脆弱的身体,1970年进厂当工人,1971年参军,1973年复员,曾在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工作。
在部队时他见证了极其残暴的批斗,遭受强烈刺激,精神分裂。
他在“文革”中开始写诗。
其诗被朋友及插队知青辗转传抄,广泛流行于全国,影响深远。
即使在精神病院里也未停止创作。
2001年人民文学诗歌奖颁发给了食指,他和已故的海子共同分享了这个奖项。
食指是一位悲天悯人的诗人,他的身世有如秋雨般凄凉,但他的情怀却如落日般悲壮,他被称为中国新诗潮诗歌的第一人。
食指的诗歌有一种对待生活“不抱幻想,也不绝望”的存在主义的精神。
那种对生存反思的哲学深度,足以同陀斯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相媲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那首《疯狗》,可以说是汉语诗歌中绝无仅有的作品。
知青,是指“文化大革命”中从城镇参加上山下乡的初中或高中学生。
1968年底,上山下乡的高潮兴起,20岁的诗人也加入到这个大潮中。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写的是诗人告别北京时的悲壮场面。
诗人谈到这首诗的写作经历说:“在去山西插队的火车上(火车四点零八分开),我开始写这首诗。
当时去山西的人和送行的人都很多。
再有,火车开动前的声音,让我的心也跟着一颤,然后就看到车窗外的手臂一片。
一切都明白了,‘这是我最后的北京’(因为户口也跟着落在山西)。
”诗人捕捉住火车开动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把远离父母、家乡的惜别之情,对命运的忧虑和恐慌,都会聚到“四点零八分”这一瞬间,这一瞬间浓缩了一个特定的时代的重大历史内涵,《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通过对诗人个人遭遇的速写式记录,见证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而诗人选择这样的表达方式,通过对历史瞬间的放大,通过再现强烈的主观感受,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这是一个激情狂热的时代,这是一个喧嚣混乱的时代,这是一个充斥着口号和标语的时代,这是一个弥漫着斗争和分离的时代。
当社会大运动的洪流冲击着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淹没了青春与理想,淹没了追求和期望。
生活在这个大时代中的年轻人又该何去何从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望这个大时代中的一个小瞬间,去感受一下那时那刻年轻的诗人食指在面对大时代的召唤和猝不及防的分别时内心的震颤与思考。
【初读知意】【教师配乐范读】①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浪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尖厉的汽笛长鸣// ②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我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③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 ④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个时候/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⑤——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 ⑥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 然后对她亲热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⑦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1968年12月20日请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内容。
【明确】这首诗描写了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车站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即将离开家园,奔赴乡野边陲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细读探情】【提问】作者在四点零八的北京车站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明确】作者在离别之际,看见了北京车站送别的人群如海浪般翻动的手,听见了即将出发的火车尖利的汽笛声。
【提问】他的所见所闻是否能引发你更多的联想呢?【明确】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车站,除了翻动着的手的海浪和尖利的汽笛,应该还有满含热泪的双眼,泣不成声的呼喊,涨的通红的面颊、颤抖的叮咛等等【提问】作者为何略去这诸多热烈喷薄、感人肺腑的画面不谈,却偏偏选取了“手的海浪”和“尖利的汽笛”这两个相对冷静的点来叙述呢?【明确】1、这两个点既展现出了当时送别的宏大场面又表现了作者即将离开北京时伤感、慌乱、茫然等复杂情绪;2、此时年轻的作者并未完全沉入离别的情绪当中,用他自己的话说“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过渡】应该说这是一个难得一见的宏大的送别场面,可作者似乎并未真正沉入其中,此时的他茫然、懵懂,仿佛一个看客,惊恐地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慌乱而不知所措。
“尖利的汽笛”是启程的号角,更是别离的悲歌,由此北京即将离我而去。
【朗读】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诗歌的2到5节,一边读一边体味作者在直面别离时情绪的变化。
【提问】从列车启动到缓缓驶出,只是一个稍纵即逝的瞬间,但在这个瞬间,作者却经历的情绪上的波折和震颤,你感受到了么?【明确】在这个瞬间,作者从最初的茫然无措到深切地感受到了离别时内心的疼痛,再到深切的不舍,直至最后恍然大悟。
【提问】为了表现这种情感起伏,作者在作品中用了哪些意象呢?【明确】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妈妈缀扣子的针线、风筝、风筝的线绳、告别的声浪【过渡】通观这些意象,它们或实或虚或虚实结合,但无一不巧妙地体现着作者当时的情感情绪。
深入探究这些意象,我们会更深刻地感受到作者此时不可言明的情感。
【典例分析】②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我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读)【提问】1、有人说此时“北京车站抖动的建筑”是由于作者内心悲痛而生出的一种错觉,你同意这种观点么?2、“抖动”的究竟是什么?【明确】1、这突然的“抖动”可能来自火车启动时的作用力,但“抖动”的是火车和火车上的人而不是建筑;2、“剧烈地抖动”的车站是诗人心灵的外化:在开阔的空间范围上,作者把握住这特殊的历史时刻,作者此时对“北京火车站高大的建筑”的感受,超越传统的视觉逻辑,深入到生命的潜意识中去,表现为一种冥想的哲理意味。
3、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迷惘、无助和对不可知的未来的恐惧:每个人都对未来存在或多或少的恐惧,但没有哪一个人的恐惧像当时的知青,恐惧来得如此强烈。
这就好比我们算命算卦一样,只不过是对未来不可知所产生的恐惧的一种安慰吧。
尖锐的汽笛声,就好像在宣读死亡判决书一样,他们已经隐约认识到了,现实好像不像他们了解的那样美好,但还有很多人没有察觉,诗人是敏感的,这也印证了一句话:艺术的功能告诉我们,有些既成事实是错的。
【小结】“剧烈地抖动”的车站是诗人心灵的外化,是他此刻面对猝不及防的分别时茫然无措、伤心失落情绪的外在表现。
借此意象,诗人将内心的感受和外在的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自然而鲜活地书写出此刻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过渡】当然,诗作当中其它意象的选择也无一不是诗人主观情感的外化,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去咀嚼探究一下作者分别附着在另外三个意象上的情感体验。
【小组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一小组负责探究其中一个意象,赏析其写作手法。
(用时3分钟)一、妈妈缀扣子的针线1、化用唐代诗人孟郊的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2、表达告别母亲时的眷恋和痛楚。
自古以来,母子之间就有一种天然的、永远割舍不断的感情。
可以这样说,每一个游子的身后都有一双慈祥的目光在注视,都有一颗慈爱的心在惦念。
从以上两句诗中,我们可以体味出作者告别母亲时的那种穿透心胸似的疼痛!3、与西方现代主义起源于对“人”的深刻怀疑不同,中国年轻一代的艺术探索从一开始就以对人的肯定作为目的地与出发点,“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所表现的正是文学中源远流长的对母爱的眷恋。
其实,对母亲的依恋中外相同。
记得在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拯救大兵瑞恩》,有一个非常震撼人心的画面,盟军抢滩登陆奥马哈海滩,遇到了德军疯狂的抵抗,重机枪的子弹不停的扫射,很多士兵还没有登岸就死在了海滩上。
有一个士兵,他被炮弹击中了,肠子流了一地,但还没有死,他在要死的那一刻,一直在呼喊一个音符:妈妈,妈妈,救救我!不是上帝,不是总统,是妈妈。
世界上所有民族,各样人种都在妈妈这个发音上是一样的。
当我们最无助的时候往往想到的是妈妈。
在这种普通而强烈的人性面前,社会制造的所有神话都褪去了绚烂的光彩,显得苍白无力,而隐藏在背后的现实的黑暗、悲哀赤裸裸地表露出来。
二、风筝和风筝的线绳作者意识到要和母亲分离而依依不舍,对于离别后的情景感到惶恐不安,但又无法抗拒别离。
感觉自已的前途像风筝一样飘摇,希望母亲能够拯救自己,因为线在母亲手里。
北京和母亲始终是叠合在一起的,远离北京就等于远离母亲和文明。
文革这场运动造成几千万年轻人的青春被荒废,无数家庭被强行拆散,这场运动也造成了各个层面的社会混乱。
由于无数本应成为学者专家的年轻人莫名其妙地在乡间长期务农,八十年代以后出现了知识断代,学术研究后继乏人的现象。
三、声浪别离的场面可谓十分悲壮,“一阵阵告别的声浪/就要卷走车站”,和首段中“一片手的海浪翻动”正好呼应——前面是视觉,此处是听觉。
通感的转移多么符合感情的发展过程!在火车终于开动时,汹涌的感情再不能用挥手充分表达了,只有用发自肺腑的声音才能显示出这种别离场面的悲壮性。
【小结】四个意象,四个细节, 真实感人。
作者后来回顾说,“我就是抓住了这几个细节,在到山西不几天之后,写成了《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写作点滴》)。
当然,也正是因为诗人有意回避了流行于那个时代的宏阔场景及口号式的狂热的呼喊,使这首诗呈现出一种在当时极为独特的清新风格。
正如《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中说到:“它标志着年轻一代不但在精神上从‘乌托邦神话’中觉醒,而且尝试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从而走出权力者制造的梦魇,回归到个体的真实经验。
”【过渡】当列车缓缓驶离站台,当离别成为最痛彻心扉的事实,作者的情绪在这一刻喷薄而出,请同学自读诗歌最后两节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此刻情感的关键词。
【明确】1、抓住诗人拼命地用手一抓,抓住了一件自己也不知道叫什么的东西。
那种对故乡的依恋和热爱之情溢于言表,在“抓”这个富于动作感的形象中得到有力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