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学大题

生理学大题

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掌握:新陈代谢、内环境、稳态、反射、负反馈等基本概念。

熟悉:生理机能活动调节方式;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人体内自动控制系统。

了解:生理学的范畴和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兴奋性、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教学内容】一、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二、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三、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自身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四、体内的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复习思考题】1.解释说明兴奋性、内环境、稳态的概念2.负反馈的概念及其意义?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目的要求】掌握:细胞膜物质转运功能;生物电产生原理和兴奋传导;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的机理;肌肉收缩原理。

熟悉:细胞的信号转导。

了解:物质通过细胞的基本原理,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神经纤维的分类及神经的营养作用;肌肉收缩的力学分析。

【教学难点】生物电和兴奋传导的基本原理与肌肉收缩原理和调节机制。

肌肉收缩原理。

【教学内容】一、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1.细胞膜的结构概述2.物质的跨膜转动:物质转动功能,被动转运(顺浓度差或电势差,不耗能,包括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动(逆浓度差或电势差,耗能,包括离子泵,出胞和入胞)二、细胞膜跨膜信号转导1.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2.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3.酶藕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细胞膜跨膜信号转导(配体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cAMP、cGMP、 IP3、DG 、Ca2+)功能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1.细胞膜的被动电学特征2.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原理3.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动作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原理4.组织的兴奋性和兴奋性:刺激与兴奋;兴奋性和可兴奋组织;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机制。

四、肌细胞的收缩1.横纹肌:(1)骨骼肌兴奋-收缩机制: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的机理,终板电位及其特征。

Ca2+ 在传递中的作用,横纹肌的兴奋收缩耦联及Ca2+在肌肉收缩与舒张过程中的作用(细胞膜动作电位经横管传入三联管,引起终末池Ca2+释放,钙触发钙释放,粗肌丝向M线滑行,引起肌肉收缩的原理及肌肉舒张的原理)(2)骨骼肌收缩的机械力学特征:等长收缩、等张收缩概念及特点(前者产生张力、后者缩短距离)、前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最适前负荷原理——肌丝重叠最理想,后负荷越大,肌肉收缩的速度及距离越小、产生张力越大)。

2.平滑肌:平滑肌的结构及收缩的原理。

【复习思考题】1 主动转运与被动转运有什么区别?2 要引起组织或细胞反应,刺激必需具备哪些条件?为什么?3 神经细胞受到一次阈上刺激发生兴奋时,其兴奋性会发生哪些规律性变化?4 激素和神经递质是如何通过膜受体向细胞内传递信息的?5 何谓继发性主动转运?举例说明。

6 试比较钠、钾通道与钠泵。

7 什么是动作电位?简述其产生机制。

8 什么是静息电位?简述其产生机制。

9 简述易化扩散的特点。

10 试述Na+-K+泵的作用及生理意义。

11 试述可兴奋细胞在兴奋及恢复过程中兴奋性变化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基本原理。

12 试比较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的不同。

13 什么是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现象?14 试述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过程及原理。

15 什么是骨骼肌的兴奋-收缩偶联?试述其过程。

16 何谓易化扩散?试比较“载体”中介易化扩散和“通道”中介易化扩散的特点。

17 什么是前负荷和后负荷?它们对肌肉收缩各有何影响?18 什么是肌肉的最适初长度?为什么说在最适初长度时,肌肉收缩的效果最好?19 试述膜受体结合的基本特征。

20 简述动作电位传导的原理,并比较有髓纤维和无髓纤维动作电位传导的差别。

21 与兴奋在单根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相比,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递有何特点。

第三章血液【目的要求】掌握:血液凝固的概念与基本过程,内、外源性凝血途经的关系。

生理止血的基本过程及其调控。

熟悉:体液分布,血细胞生理和数值及基本功能了解:血液的组成,理化性质,血细胞生成的调节。

【教学难点】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的概念与基本过程,生理止血的基本过程及其调控。

【教学内容】一、血液概述1.血液的组成:血清;血细胞比容;血量;循环血量;贮存血量。

2.血液的功能:(运输,机体防御功能,生理性止血功能,缓冲功能,调节体温)。

3.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液的相对密度;血液的粘滞性;血浆渗透压(晶体压影响细胞内外水移动,胶体压影响血管内外水移动);血浆的pH。

二、血细胞生理1.造血过程2.红细胞生理:红细胞数量和形态;红细胞生理特性(通透性、可塑性、悬浮稳定性、渗透脆性);红细胞功能(携O2,运输O2及CO2);红细胞的生成(原料、影响其成熟的因素、调节);红细胞的破坏。

3.白细胞生理:数量和形态;功能;生成和调节。

4.血小板:数量和形态;生理特性;生成和调节。

三、生理性止血1.血小板的止血功能2.血液凝固与抗凝系统: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抗凝系统;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

四、血型血型与输血原则(ABO血型、Rh血型)【复习思考题】1.红细胞的生成原料和影响因素有哪些?2.白细胞有何生理功能?3.内源性凝血系统和外源性凝血系统有什么区别?4.正常情况下,为什么循环系统的血液不发生凝固而处于流体状态?5.试述ABO血型的鉴定。

第四章血液循环【目的要求】掌握:心肌细胞的类型及其静息电位形成和动作电位各期形成的机制;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心动周期及心脏泵血过程,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指标及意义,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及机机理,动物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冠脉循环、肺循环和脑循环的血流特点;血-脑屏障与脑脊液屏障的结构基础及生理意义。

熟悉:不同类型的自律细胞其动作电位、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和离子机制;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活动的关系及生理意义,心肌收缩的特点;在心动周期各时相左心房室压力、容积和瓣膜启闭变化,熟悉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静脉回流及影响因素,微循环血流特点与功能,冠脉循环、肺循环和脑循环的血流特点,冠脉血流量、脑血流量、肺循环血流量调节。

了解:心肌电生理特性与心脏功能的关系;正常体表心电图各波和间期的意义,心房在心脏泵血中的作用,心声的产生,血流动力学原理,组织液、淋巴液的生成与回吸收,冠脉循环的解剖特点,肺循环的生理特点,脑脊液的生成与吸收。

【教学难点】心肌细胞膜I k、I k1通道在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期间对K+离子的通透性变化机制;自律细胞4期自动除极的离子机制,心动周期内左心房室压力、容积和瓣膜启闭变化,血流动力学原理,心脏与血管的神经支配作用,腺苷对冠脉血流的调节及机理;CO2、一氧化氮(NO)对脑血流的调节及机理。

【教学内容】一、心脏的生物电活动1.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心肌静息膜电位,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离子基础),自律细胞膜电位(最大舒张电位)的特征及形成机制。

交感神经正性作用,迷走神经负性作用,递质、受体,心肌细胞膜通透性变化及膜电位变化导致心肌四性变化。

2.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收缩性3.心电图。

二、心脏的泵血功能1.心肌收缩的特点2.心脏泵血过程及机制:心动周期概念,心脏收缩舒张,瓣膜开闭,心室内压变化,心室容积变化,血流方向,血液回到心室的机制(心室抽吸作用是主要的),心脏泵功能调节:等长自身调节与异长自身调节,(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力)。

3.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心输出量、搏出量、射血分数概念。

4.心泵功能的储备:心泵功能的贮备:搏出量贮备(收缩期贮备,舒张期贮备,前者是主要的),心率(双向作用)。

5.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三、血管生理1.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2.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3.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血压的概念,动脉血压的形成(循环血量,心肌收缩力,外周阻力,大动脉弹性,循环血量与血量之比例)。

4.微循环形成及血流通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循环,直捷通路,迂回通路,动静脉短路)循环血量调节(神经体液与代谢物质,代谢物质是主要因素)。

5.组织液生成及回流影响静脉回流因素(体循环平均压,心肌收缩力,体位,骨骼肌收缩,呼吸运动)。

6.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五、心血管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心血管中枢的基本中枢(延髓),神经反射性调节(减压反射,心肺感受器反射,化学感受性反射),心血管反射的中枢整合形式2.体液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阿片肽,心钠素,组织胺3.局部血流调节4.动脉血压的短期调节和长期调节六、器官循环1.冠脉循环2.肺循环3.脑循环【复习思考题】1.简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2.心肌细胞有哪些生理特性?3.简述房-室延搁及其生理意义。

4.心肌兴奋性周期变化包括哪几个时期?5.何谓心脏正常起搏点和潜在起搏点?6.简述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7.微循环有哪几条流通路及各通路的作用如何?8.组织液生成的有效滤过压与哪些因素有关?9.何谓中心静脉压?正常值是多少?它的高低取决于哪些因素?10.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有哪些?11.心肌收缩有哪些特点?12.一个心动周期有几个心音?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是怎样产生的?13.简述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对血压的调节作用。

14.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局部体液因素有哪些?15.简述冠脉循环的特点。

16.何谓平均充盈压?其意义是什么?17.什么是等长自身调节?18.什么是异长自身调节?19.以左心为例,试述心脏泵血的全过程。

20.心肌兴奋后其兴奋性周期变化、特点及生理意义如何?21.试述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及机制。

22.试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23.试述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

24.试述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对心血管的作用。

25.比较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的作用。

26.试述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动脉血压的调节。

27.试述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的全过程及生理意义。

28.试述心脏内兴奋的传播途径及决定和影响传导性的因素。

第五章呼吸【目的要求】掌握:呼吸运动的三个过程和呼吸运动的调节。

熟悉:呼吸的三个环节,血红蛋白与氧可逆性的结合,氧解离曲线及意义。

了解:肺通气的结构基础,胸膜腔和呼吸肌及其在呼吸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肺通气原理,胸内负压形成及变化和意义;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氧解离曲线;动脉血CO2分压,O2分压下降,H+浓度变化时呼吸运动的影响及机制。

呼吸运动的调节。

【教学内容】一、肺通气1.肺通气的原理:肺通气的动力,呼吸运动的形式,呼吸时肺内压变化,胸内负压形成、变化和意义。

肺通气阻力,气道阻力,肺表面活性物质作用及意义。

肺顺应性,比顺应性概念及意义。

2.肺通气的功能的指标:潮气量,肺容量,肺活量,用力肺活量,每分通气量,肺泡通气量,有效通气量概念,及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