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子不够怎么办”——《条形统计图》教学研究与实录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梁邹小学孙雪静课前思考:“统计与概率”是新课程着重加强的内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统计内容作了较多调整,使三个学段的学习层次性更加明确,课标中指出本学段要求:“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可使用计算器)”“认识条形统计图,直观且有效的表示数据”“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
这样做是明确统计内容的学习重要的是数据处理过程的经历,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统计知识的学习。
围绕课标要求,这节课的几个重视:(一)重视数据收集、整理之前的准备,要充分地经历数据的收集过程以前我们比较多的是提供数据,让学生将现成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而现在我们提倡的是学生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感到哪些数据是经常出现、数据表现出什么趋势、能从数据中得到什么结论,从这些结论中能做出什么预测等,这也应该是培养学生数感和数学直觉的重要举措。
(二)重视学段的整体把握,体现数据整理和分析的多样性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到统计活动过程中,并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加强与同伴的合作和交流。
在自主探索中,学生可能会提出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如在统计活动中选择不同的调查对象、选择不同的收集数据的方法、用不同的统计图表和统计量来描绘数据等,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允许差异的存在,并尽量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三)重视把握教材知识的生长点,提炼教学核心问题。
注重对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切忌将其处理成单纯的计算和绘图。
这节课围绕核心问题“格子不够怎么办?”开展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中注重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
(四)渗透统计推断思想。
学生通过校服的样本统计图的观察,估计总体情况,获得猜想,最终以猜想为依据做出判断和决策。
引导学生从只关心个别数据(尤其是极端数据)逐步过渡到关注一组数据的全面考虑。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引导孩子联系实际,从关注“数据本身能说明什么”,逐步过渡到“基于数据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推断”,使学生充分获得对统计推断思想价值的感悟。
教学内容: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条形统计图信息窗二(课本100页、101页内容)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情境,进一步经历统计全过程,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特点。
2.能根据统计图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能根据数据作出合理性的判断和预测,感受数据所蕴含的信息,发展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3.初步经历数学分析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培养统计意识,能尝试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培养初步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增强合作意识,形成初步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学会数据分析,提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1.由于本节课的需要,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到各班进行调查,做好记录,并将数据整理在教师提供的电子表格中。
2.学具准备:练习纸、绘图工具(铅笔、直尺、橡皮)3.教具准备:多媒体ppt课件教学流程:教学实录:一、创设情境问题驱动(7分)(一)回顾旧知提出问题师:昨天我们学习了统计单元的第一个信息窗,并统计出了我们班的校服尺码情况,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知道在这个图中一格表示一人(PPT 出示“全班校服尺码情况统计图”)。
除了知道我们班的校服尺码情况,你还想知道些什么?生:全年级的校服尺码情况是怎样的?生:我想知道全校的校服尺码情况。
生:还可以是全国四年级的校服尺码情况。
师:这都是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研究问题。
这节课先一起来研究全年级的校服尺码情况。
出示研究问题:全年级的校服尺码情况怎样的呢?我们要好好做个计划。
你打算怎么做呢?生:先把每个班的情况进行了解和统计,在进行全年级的统计。
生:我认为下一步要整理数据,生:下一步我们用图表把数据描述出来,最后进行分析。
师:说的真好。
(ppt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活动计划:1.收集数据2.整理数据3.描述数据4.分析数据)(二)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师:昨天我们对各个班的数据进行了收集,谁介绍一下自己组的活动过程?学生生介绍收集数据的过程。
学生利用电子表格整理数据。
上台操作,并讲解每一步的方法。
师小结:孩子们在做统计时,我们的现代化技术经常用到,尤其是电子表格,统计数据快速、方便、准确。
我们以后要充分利用。
【复习旧知,学生自主提出研究问题,并对研究的问题进行合理计划,再次经历一个完整的统计过程。
学生课前用电子表格亲手输入各班数据,亲历整理数据的过程,充分感受到信息技术在数学学习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互助互学小组合作(10分)(一)创设冲突独立探究师:根据表中数据,独立完成条形统计图。
全年级校服尺码情况统计表尺码(厘米)135及135以下140145150155160及160以上特体人数4060140160110505学生活动:独立探究与思考,并尝试画图完成。
约2分钟后,不少孩子面露难色,产生困惑:“老师,1格表示1人,表中的格子不够了怎么办?”师:谁也遇到了这个困难?(大部分孩子都举起了手)既然遇到了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那我们在小组内看能不能解决。
(二)小组合作探究方法小组合作讨论:格子不够了怎么办?统一意见后,快速绘制统计图。
教师活动:巡视指导、参与到每个小组的交流活动中。
【只有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之上,只有思维充分参与的活动,小组合作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孩子们快速进入合作状态,非常投入的解决问题。
这源于对解决问题的迫切要求和强烈的认知冲突,也源于提出的问题具有思考性和探究性,用原有的知识储备已经不能解决了,独立思考后每个学生或多或少有了不同的解决思路,急需和同伴交流碰撞,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老师抓住契机,为学生提供探究交流的机会,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对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在自由探索、互帮互助中找寻学习数学的快乐。
给予充足的时间充分让学生经历从困惑(1格代表1人不够)到创造(1格代表多少人)的过程。
】三、交流展示点拨提升(15分)(一)互动交流,总结方法师:哪个小组和大家交流探究出的好办法,也可以把遇到的困难和大家交流,大家一起想办法。
掌声欢迎5组同学上台展示。
(组长带领3名组员进行展示,实物投影)。
组长:大家请看,我们小组画的,我们的方法是一格表示20人,20个20个分,20,40,60,80,一直到180。
下面请李卓然说说135及135以下的情况。
李卓然:我们已经在纵轴上标出了一个表示20的数据,135及135以下我们看到一共有40人,我们只要在纵轴上找到40,画出来就可以了。
卢静怡:我们发现尺码是140的有60人,我们从纵轴上找到60,涂上就行了。
刘润泽:其他的基本上也都是这样找的,145尺码的有140人,我们找到纵轴上的140,画7个格子就可以了。
组长:我提醒大家的是155这个尺码的大家要注意,155的有110人,而数轴上没有110这个数,这个数应该在120和110之间,我们就把这个格子平均分成2个10,只要标在110和120的中间就可以了。
师:这里真的要注意,这个数据和其他几个不太一样,不正好了,刚才发现其他小组内有遇到这个困难的,不知道110的位置在哪,现在五组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是怎么标的,谁听懂了?生:把一格平均分成2份,就找到110了。
师:尽量做到平均分,表示一半,也就是二分之一处。
【教师在此处介入,放慢教学的速度,引导学生在难点处加以理解和掌握,特别体会“可以用半格来代表一半”,解决认知上的难点】李卓然继续汇报:我继续和大家说一下特体的这5个同学,这是最特殊的一个数,我们是这样想的,因为一格代表20人,我们用20除以特体的5人,等于4,我们把一格平均分成4份,只涂其中的一份就可以了。
组长:我们小组说完了,大家还有补充吗?申鸿举:我觉得你组说的“特体”,20除以5得出的4表示什么呢?李卓然:这个4就是把一个格子平均分成4份。
其中的一份就是5个人。
【生生互动,相互质疑与补充,对5人的画法在互动、质疑、讨论中进一步理解深刻】师:没有问题了,那老师问一下,其他小组也是这样20一格分的吗?(生点头),那你们五组能不能继续讲一下,一开始一格表示一人,格子不够了,你们是一下就想到一格表示20的吗?能不能把你们思考的过程和大家交流一下?组长:当时我们不是一下就想到的,我们一开始想从0、1、2、3、4这样一格表示一个这样来分,但是格子明显不够,我们又想一格表示10个人,到最后发现只能标到100,最多的有160人,还是不够,于是我们又想到了15,一格,但是我们发现前面的数是20人,60人,很多都是双数,15一格比较难算也不好画,我们又想到了20一格,这样就比较合适了。
【引导孩子把思考的过程和大家分享,将思维再现,认识一个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学会根据数据特点确定一格表示多少的具体方法的尝试。
】师:把自己小组的思考过程很详细的和大家进行了分享,真好,掌声送给这个小组。
师点拨关键处:大家觉得我们在确定每格表示几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关注这组数据中的哪个呢?生:我感觉应该观察最多的那个数据,因为如果不看它的话画出来格子就有可能不够。
师强调关注一组数据中比较大的数,再确定一格表示多少最合适。
师小结:今天学的和昨天的有个最大的不同,昨天1格表示1,今天1格表示20,我们还可。